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风俗民情
【三明民俗风情】风味小吃“芋头粿”
2025-09-2409:25:31来源:

三元“芋头粿”,是三元一带特有的一种别有风味的小吃。旧时中山路、青年路,或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每当菜芋上市后,这种季节性的风味小吃便应运而生了。

“芋头粿”是用菜芋为主料,去皮后刨成丝,和以磨好的米浆,拌入陈年的红酒糟,混在一起搅拌至匀备用;然后起油锅,待锅中的油沸后,将拌好的芋头浆取出少许(约三汤匙),放在一小块木板上,摊成一块扁平的圆状,用刀削入油锅中炸至熟,取出后即可食用。这种炸好的芋头粿呈玫瑰红色,咬起来酥脆,既有芋头的甜香,又有酒糟的醇香,堪称色香味三绝。如果你喜欢吃辣的,就将出锅的芋头粿掰开,沾上一点用“豆豉油”和辣椒拌合的佐料,边掰边沾着吃,确实别有一番情趣。若是几个朋友一起,围坐在街头巷尾的一个摊位前,你一块,我一块的才更来劲,有的吃的津津有味,欲罢不能,有的被辣得“丝呀、丝呀”的乱抽吸,也构成了一副山乡食文化“街头即景”的风情图。

芋头粿的由来可能比较早,《汉书•翟方进传》中,就有“饭我豆食羹芋魁”之句。王念孙在《广雅疏证》卷十中记:“芋之大根曰蕖,蕖者,巨也,或谓之芋魁,或谓之莒。”芋在古时又称之“蹲鸱”。《史记》卓氏云:“岷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注云:“芋也”。这说明在我国很早就有“芋”这种食物了,而“芋头粿”的来历则各有所传。在三明三元,梅列一带,则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明朝中叶,中村黄竹坑农民邓茂七揭竿起义,自号“铲平王”,意欲铲平人世间的不平,起义军迅速攻占了闽西北二十多个县城,威振八闽,震惊了明王朝的统治地位。农民起义军的队伍迅速壮大, 但后勤给养远远跟不上,义军只好用一些薯、芋之类的食品来充饥。一次,义军又打了一个胜仗,想打打牙祭,按现在的话说叫会餐。可山里除了芋仔就是芋头,有人提出了“炸芋头”这个想法,为了表示喜庆,要添上一点红的颜色,于是又找来了一些酒糟把它加入进去,待到炸熟以后,竟然成了又香又好吃又好看的食品。起义军的农民兄弟没什么文化,无法给他起一个文雅的名称,干脆就叫它“芋头粿”。从此,芋头粿便成了义军每打一次胜仗的庆功佳品。后来,邓茂七的起义队伍失败了。但是,吃“芋头粿”的习俗却留了下来,成了这一带别具风味的山乡小吃。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