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风俗民情
【三明民俗风情】《捣蕨歌》与“蕨屑包”
2025-09-2409:25:08来源:

“南村北村日卓午,万户喧嚣不停杵。初疑五丁驱金牛,又似催花挞羯鼓。原来村人捣蕨萁,顷刻化作黄尘飞……”

以上是《清流县志》刊载明代儒士罗永恭撰写的《捣蕨歌》中的头几句。罗永恭的生平已无从考证,但从他撰写的《捣蕨歌》来看,尚能体察民情的,这首歌约280字,开头描写明代清流山区家家户户到山上挖掘蕨根与茎,拿回家里进行捣碎,经水浸泡,过滤成蕨粉的劳动场面,然后描写蕨粉做成包子,其色透明象玛瑙吸引食欲。正如歌中所说“堆盘炊熟紫玛瑙,入口嚼碎明琉璃,溶溶漾漾甘如饴,但觉妥腹回春熙”。最后描写山村农夫的窘境,虽然味道鲜美的“葛屑包”吃到肚子里去了,然而农夫们总是一年辛苦无尽头,随即又拿锄头到南山陲去了。作者最后感叹说:“君不见晋安司马食肉糜,艰难稼穑全未知”,过去的统治阶级昏庸腐败,老百姓已经没饭吃了,他们还说为什么不煮稀饭再加一点肉呢?

《捣蕨歌》的写作年代,距今300多年了,从这首具民歌风格的叙事诗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印象:第一,明代时,清流山区的农民,已普遍有上山采蕨下粉的习惯,而且每当采蕨季节来临时,农家相当忙碌,男男女女大人小孩齐上阵,从采集的蕨粉来弥补食品的不足和充饥。第二,至少从明代开始,清流农村就懂得以蕨粉制作“葛屑包“的工艺,而且制作工艺已经很讲究了,不但注意味道,而且讲究外观,要做得透明象”玛瑙“。现在讲的”葛屑包“,古时可能也有用山葛藤的块根下粉做成的,但大宗的还是采用蕨粉,用蕨粉做成的”葛屑包“才是清流正宗的风味小吃。严格的说,应称为”蕨屑包“。第三,清流山区的农民在明代还是清苦的,当时商品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农民们吃的、穿的住的均靠自给,很少与外地进行经济往来。第四,《捣蕨歌》的作者,是善于体察民情的,並对清流的风俗有一定的研究,他写的《捣蕨歌》富有清流山歌的韵味,语言通俗,得到了当时民众的喜爱,因而被明朝嘉靖版的《清流县志》收录进去,在众多的“学记”“祠记”“庙记”“亭记”中,唯独“捣蕨歌”是描写人们大众的劳动场面,写出人民的疾苦和呼声,这首歌被列入县志是受之无愧的。

附:捣蕨歌    儒士 罗永恭 撰

南村北村日卓午,万户喧嚣不停杵。

初疑五丁驱金牛,又似催花挞羯鼓。

原来村人捣蕨萁,顷刻化作黄尘飞。

一声或高一声急,声声透天彻地脉。

妇男老少争献工,倾筐漕漕流玉液。

流玉液,还叹息,今晨犹得食,明朝无颗粒。

勤劬频捣岂辞疲?全家拟疗三时饥。

准盘催熟紫玛瑙,入口嚼散明琉璃。

溶溶漾漾甘加饴,但觉馁腹回春熙。

息肩弛担气尚喘,荷锄又入南山陲。

君不见,晋江司马食肉糜,艰难稼穑全未知。

又不见,商山老人只茹芝,首阳先生止采薇。

笑渠禀性何痴迷,岂识有此风味奇?

贤愚千载谁是非,我歌踯躅聊解颐。

方今太仓徒而为,赈恤诏令闻见稀。

苍生如此困贫馁,安得斗米三四文钱时?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