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清乾隆年间,有一江西木匠到明溪谋生。中秋将至,木匠因思念亲人而终日愁眉不展。房东见此情景,便特地用本地的特产,模仿北方的水饺制成一种新的小吃来招待他。客人吃了大为赞叹并请问食品何名?房东笑答:“我也刚做,尚未取名”。客人称之“客愁包”。
于是客愁包这一小吃便在明溪城乡广为流传。后人以为“愁”字过于伤感,又因他是中秋前夕制成,便改愁为秋,称“客秋包”了。并在加工、选料、调味、烹饪等方面做了改进,使之更臻完美。
初时,其包馅皮多以蕨粉制成,故称“蕨须包”(注:蕨须,明溪方言音“客秋”)现时多以蒸熟的菜芋,和以地瓜粉,蕨粉为馅皮;内馅则因人而遇,一般以香瓜,嫩笋干、豆干、豆芽、瘦肉,韭菜等做成,包成水馅状,煮熟、或蒸熟后,拌以适量猪油、味精、酱油、醋或辣酱等调味,便可就食。
“客秋包”形似水饺,味极醇美,滑嫩爽口,老少称佳。明溪群众常用以招待亲朋。每年秋季,几乎家家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