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风俗民情
【三明民俗风情】泰宁小吃别有味
2025-09-2409:23:57来源:

泰宁是一个地方风味小吃极为丰富的地方。在发掘整理过程中,发现泰宁有些风味小吃富有及其风趣的掌故轶闻。

碧玉卷 碧玉卷俗称韭菜糍。它是用普通的大米和韭菜做为主要原料加工成稀浆后,在热锅中烙成薄饼。烤熟后,涂上一层猪油,投入香菇、笋丝、肉丝、?子、虾米、椒粉等馅料,随即卷成筒状,因其色泽为碧玉,故称之为“碧玉卷”。碧玉卷这种风味小吃在泰宁历史十分悠久。相传北宋庆元丙辰二年,邑人邹应隆,小时家境十分贫寒,父亲又过早去世,邹应隆由他母亲替人洗浆赚来的钱培养他读书,他经过县、省两级考试,先后中了秀才、举人,由于他聪颖过人,后来进京殿试状元,在其进京赴考时,他的母亲特地用韭菜,大米做成碧绿色的薄饼为其饯行,邹应隆到了京都后,由于学识渊博,殿试时出类拔萃,深得皇帝的青睐,被皇上亲点为头名状元,从那以后,韭菜糍被誉为碧玉卷,代代相传至今,是泰宁人民十分喜爱的风味小吃。

状元糍 状元糍是用上等的糯米,经过浸洗蒸熟后用石臼舂打成糍团,再将黄豆、花生米、芝麻等碾成粉状配料,然后将糍团扭成乒乓球大小的糍块,拌上配料即成为状元糍。这种风味小吃的来历,相传北宋熙宁三年,邑人叶祖洽为了赴京应试,临行前,他的家人用家乡的糯米,经过浸洗蒸熟,舂打成糍,然后,捏成糍团,伴以花生、黄豆碾成的配料粉,让叶祖洽随带做为赴京途中的食品,叶祖洽经过长途跋涉,到了京都,由于才华出众,经过殿试对策,一举夺魁,御笔亲点叶祖洽为状元,后人为了纪念叶祖洽,将这种糍团成为状元糍。

什锦油饼 什锦油饼的制作原料是以大米为主,并配以少许黄豆,经过浸洗后磨成米浆,然后将瘦肉、香葱切成馅料,用小园铁勺,倒上少许米浆,然后添上馅料,再覆盖少许米浆,放入油锅,炸成扁圆状得油饼。这种油饼相传邑人,明朝万历年间兵部尚书李春烨,从小家境比较富裕,饮食较为讲究,少年时特别喜爱吃这种油饼,故家里专门请了一个厨师炸油饼,那时,什锦油饼成为他每天的主要食物之一。明朝万历44年,李春烨中了进士,在步入仕途的十年间,他由一个朝廷的“行人”小官而步步高升,最后跃居大司马,协理京营戒政的兵部尚书,并进阶勋柱国,恩荣三代,后来,其子孙为纪念他的恩荣,每年清明节家家户户要炸这种油饼,以供崇祀,久而久之,这种什锦油饼便成为泰宁民间的极其盛行的风味小吃。

陷心馒头 陷心馒头这是我县开善乡特有的民间风味小吃。制作原料是用浸洗泡透的糯米加蒸过后倒入木楻里,加入红糖,拌入少许茶油、五香粉等佐料,然后用木棍搅匀,捏成拳头大小的团粒,外面裹上薄薄的一层用粳米做成的银装,便叫“陷心馒头”。相传明朝正统年间,“番邦”(我国西北的一个少数民族)派遣使者给中原进贡了一对名叫“金丝鸟”,如能养活有方,“番邦”则年年给我们朝贡,假如供鸟死亡,必将兴师问罪,明朝英宗皇帝次日临朝,召见满朝文武百官,咨问如果养活供鸟,满朝群臣面面相觑,无一能言答,当时新科状元商辂猛省之下,立即前去拜访当时开善上杭村寄寓在京的恩师武宁,求教如何饲养“番邦”进贡的“金丝鸟”,武宁当即面示得意门生商辂:这种“金丝鸟”为珍奇之禽,即不食虫,又不食草黍,用矿铁练成的铁子,趁热喂食,可保养活。英宗皇帝随即下旨,命架炉炼铁子,果然贡鸟啄食,英宗皇帝大喜,当即召见番使,番使一听大惊,心想中原必有能人,回奏番主,不但没有兴师问罪,反而从此年年进贡,岁岁来朝。其后裔为了纪念武宁公为国安邦之功,定每年元宵节家家户户用糯米,粳米加工制成这种陷心馒头,祀供以表纪念,开善乡这种习俗一直相沿至今。

菠菜炒油豆腐 这种风味小吃的主要原料为菠菜和油豆腐。这也是泰宁民间十分盛行的一种风味素食品。相传清代乾隆皇帝,有一次南下私访,一日来到了泰宁倞泉岩,在这里午餐时,住持僧请了一位厨师做了一道有泰宁地方特色的风味素食“菠菜炒油豆腐”,乾隆皇帝膳后,非常满意,赞不绝口,问是何菜,厨师故弄玄虚地说:“白玉金镶角,红咀绿鹦哥”,乾隆听后大加赞赏,回京后,还念念不忘这“白玉金镶角,红咀绿鹦哥”的美味。有一天,他突然要御厨师做这种风味素食给他吃,可是,一连几个御厨师都做不成这道素食。光禄大夫慌了手脚,赶紧去私访与乾隆皇帝一道来游过江南的人,仔细打听这道风味素食的出处之后,亲自派人来泰宁倞泉岩求师,原来乾隆皇帝喜爱吃的这道风味素食便是普普通通的蔬菜炒油豆腐,于是,第四个御厨师很快掌握了这道素食的原料和烹调技术,乾隆皇帝大喜,遂对这位厨师倍加赞赏,从此,这道素食便成泰宁全县有名的风味小吃。

乌楮粳米糍 这是泰宁县少数民族居住的乌石上村民的一种特有的风味小吃。这种风味小吃品的制作方法,先将乌楮树的枝叶煮成的碱水,再浸泡粳米,然后将浸泡过的粳米,放入饭甄中蒸熟,再倒入石臼中反复舂打。舂打时再添加少许碱水,做成小团粒,再蒸再打,这样,经过三蒸三打,才使这种糍团柔嫩光滑。最后制成饼状。相传这个少数民族村在一百五十多年后前,他们的祖先兰先举,原是汀州人氏,因家境贫寒,为了谋生,携妻带子,被迫离家外出行乞,流落在我县境内乞讨度日,后在南会乌石上山中搭蓬居家,以垦荒播种茶果什锦和狩猎为生。他在垦荒中,在这一带山上发现一种小灌木名叫“乌株树”,把它的枝叶烧成炭灰,用开水淋洗过滤,取出的碱水用来浸泡粳米,制作加工成了现在的乌株粳米糍。由于这种米糍光滑透明,柔中有韧,滑而不沾,味有碱香,因此,解放前常常成为达官贵人筵席上的珍品。一百多年来,由于制作这种米糍的原料较为特殊,加上加工技艺不易为外人所学,故之,乌株粳米糍至今仍为这个少数民族村里特有的风味小吃品。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