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三元陈大镇的陈墩、大源村,历史上原隶属沙县地域管辖。据《福建淡水渔业史》考证:福建挖塘养鱼始于宋初(967年),江西南丰移民在邵武利用挖土筑城形成的水塘养鱼;稻田养鱼更早、建宁史料说“五代”(梁)时期,就有在莲田中养鱼的历史;宋末明初诸县志记载:在沙县、永安、连城、长汀闽西北山区,已开始在稻田里一季种稻、一季养鱼;福建从江西九江贩运青、草、鲢、鳙统称“四大家鱼”鱼苗养殖,在南宋周密著的《癸辛杂识·别集》一书中,始有记载,此书大约是于1243年写成。关于陈墩、大源在稻田里种茜草养草鱼的养鱼技术形成(茜音同犀、古书称为藤草或荇草),最早见于明弘治三年(1491年)《八闽通志》书中始有记载。旧沙县县志记载,宋末始有一稻一鱼,培育草鱼种之记述,但没有指出具体地点。据调查、沙县稻田养鱼历史悠久者有三处,即沙县西门、琅口后底及陈墩、大源。抗战时期民国省政府农业处资料有首推陈墩、大源之说。从陈大乡陈墩、大源稻田培育草鱼种,种茜草养鱼,又历来是从江西挑运“四大家鱼”鱼花到陈大养殖等具体情况分析对照,根据史料推算,梅列的陈墩、大源养鱼大约始于南宋末年至明初,距今至少已有500~700年的悠久历史。
清代,福建淡水渔业平常,唯内陆稻田养鱼、尤以单季稻田利用一季养鱼,则有所发展,这对梅列陈墩、大源稻田培育鱼种,草鱼种供应邻县乡间稻、莲田养鱼需要,则十分有利,应有较大发展。
抗战期间,厦门沦陷,国民党省政府1938年迁驻永安。由于日寇侵略,破坏了沿海渔业,才迫使当时在永安的省政府重视山区内地淡水渔业。加上当时九江沦陷,洞庭敌骑纵横,切断福建从江西挑运四大家鱼苗的路线,本省无青、草、鲢、鳙鱼苗,造成鱼塘大量荒废,这才使当时省政府决定对闽西北重点贩运鱼苗之农户实行特约补助,并准予由合作局给予鱼苗贷款。
据1942年福建农业处巫忠远《福建养鱼业》一文报道:当时由农业处补助的重点经营贩运鱼苗的农家有九户:永安大湖的赖应椿、沙县西门的陈发生、三元梅列陈墩的肖海溯、南平下道的李文通、建殴西大街的许炳灿、建阳麻沙的刘以霖、邵武南城庙的莆元子、连城揭江乡的李瑞松、长汀小西门的钟彩鉴。当时有组织的合作社,主要贷款者有沙县陈墩、大源、留坑(今属三明市梅列区陈大镇)等。
为了避开日寇,贩鱼苗者无奈雇工结伴,新开拓湘潭、吉安间的鱼苗挑运路线。自闽至吉安往来要10~20余天。分6人一组、4人挑运,2人替换,每担装鱼苗5000尾,途中挑着要摆动、换水、喂饵三项技术,饲以熟鸡、鸭蛋黄与炒米粉配合搅成的浆液,再加菜油少许,须在夜间投喂。鱼苗存活率视挑运者技术不等,少有八成者。由于路遥挑运十分辛苦和困难,运达鱼苗为数不足,供不应求,连年鱼苗价格高涨。以沙县为例:1937年一元23尾;1940年一元3尾;1941年二元5尾,真是鱼贵得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