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流长校、里田、林畲、温郊、余朋、沙芜一带古老的森林里,生长着各色各样的野菇。在繁多的菇类中,红菇独占鳌头,它味美质优,被称为清流山珍。当地人自豪地说:“福州有海参,清流有红菇”。
据《本草纲本》载:“红菇味清,性温,开胃,止泻,解毒、滋补、常服之益寿也”。可见,红菇早在明代就被前人所食用。的确,长校一带人在口味不佳时,习惯用红菇调胃口,小孩泄泻用红菇蕾炖汤止泻;妇女做月子吃些红菇滋补健身。据说,莆田、泉州一带妇女做月子至少要吃三,五斤红菇。所以红菇又有南方红参之称。当地炖鸡、炖鸭、炖蛋,炖猪肚、炖猪排排骨之类配些红菇不仅使其色彩夺目,更能使汤水增甜,味道鲜美。尤其是四保一带传统性的“八碗菜”中的头道菜“汆汤”,主要配料就是红菇。由于红菇既是古往今来的天然味精精又是得天独厚的天然色素,因此成为请客宴会、迎宾送礼的名贵上菜和馈赠佳品,畅销于海内外。
红菇具有独特的生长环境,当地谚语云:“从来无种,四季无花,越嫩越好食,越老越有渣。”。它自古以来既无花又无种,一年一度自然生长,其生长季节一般在农历大署至处署之间(即6月底至8月底)。在高温高湿的气候下生长。它生长的地域更为独特,只生长在茂密椴木树下的沃土上。它虽然无花无种,但却有传宗接代的始祖地,每年均在这块故土上茁壮生长。采菇者年复一年依旧回老菇穴采菇。村民进山采菇,喜欢独来独往,静悄悄地独自上山,一般就是怕他人抢采。但由于红菇有快生快长的特点,因此,有时前者刚采过,后者照样采得到菇。它的这个特点,也使其生命力只有三、五天,过期后就自行腐烂,因此要适时采菇。
红菇有真假之分,假红菇有苦的、辣的、臭的和毒的。苦菇,叶盖桔红,外沿有一度明显的黄环,用舌舔有苦味;辣菇,有辣味并会麻舌;臭菇,多半生长在松树下,叶盖大而平,红至发紫发光,背面呈紫兰,吃来有松油气或蟑螂味;毒菇,叶盖上有凸的斑点,菇脚周围布满纤维膜,粉装打扮。这些菇,颜色都是红的,但细看有别,它不属于红菇,列为下等杂菇。真的红菇,叶盖正面深红,中心暗红,并有皱纹,叶盖背面丝条细密均匀,呈灰兰色,菇脚矮圆不空心。叶盖全开并有破裂的红菇,则是将要过时的菇,但汤味好,食来无渣。叶盖半开型如单车摇铃的红菇,属上等红菇,清香美味,一盆菜调上几个就独到好处。未开的红菇蕾,虽然未达到成熟期,却甜嫩可口。
红菇便于保存,放在通风干燥的室内,不仅久不变质还会放出阵阵芬芳,使人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