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风俗民情
【三明历史名人】扬州八怪之一——黄慎
2025-07-3017:37:34来源:

黄慎(1687-1770年),原名盛,字公懋、恭寿,号瘿瓢山人、东海布衣,宁化人,清初著名画家。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黄慎出生在宁化一个贫穷的家庭。七岁起,黄慎就在家从父亲认字、习字、读童蒙课本,接受了最初的启蒙教育。父亲黄维峤(字巨山)是一个穷途潦倒的读书人。在黄慎12岁那年,黄维峤为了养家糊口离乡背井到湖南谋生,岂知一去不返,两年后客死他乡。黄慎的母亲曾氏是位勤恳善良略识诗书的妇女。丈夫不幸去世后,她艰难地支撑一个5口人的家庭(上有年迈的公公、婆婆,下还有两个子女)。迫于生活的无奈,曾氏只好命黄慎去学“易谐俗”的写真画。曾氏为什么要黄慎学“易谐俗”的写真画,实出于无奈的选择。她含泪对黄慎说:“儿为是良非得已,然吾闻此事非薰习诗书,有士夫气韵,一面工伎俩耳,讵足亲贤达,慰汝父九泉?”黄慎回忆自己这段经历时,也说:“某幼而孤,母苦节,辛勤万状。抚某既成人,念无以存活,命某学画,又念惟写真易谐俗,遂专为之。” (见王步青《题黄山人画册》)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黄慎离家拜师学画。他勤奋苦学,悉心钻研,画艺日进,很快能够靠画肖像取得一些报酬赡养母亲;同时,他对花鸟、山水、楼台、鱼虫的绘画技艺也有所涉猎。18岁时,黄慎寄居寺院,边作画,边读书。他自己说:“十年容类打包僧,无怪秋霜两鬓鬅;历尽南朝多少寺,读书频借佛龛灯。”好友张钦容对他说:“子不能诗,一画工耳,能诗,画亦不俗!”(见雷鋐《闻见偶记》)黄慎自己也深感到:“予自十四五岁时便学画,而时时鹘突于胸者,仰然思,恍然悟,慨然曰:‘予画之不工,则以予不读书之故。’于是折节发愤,取毛诗、三礼、史汉、晋宋间文,杜、韩五七言及中晚唐诗,熟读精思,膏以继晷。而又于昆虫草木四时推谢荣枯、历代制度衣冠礼器,细而致于夔蜐蛇凤,调调习习,罔不穷厥形状,按其性情,豁然有得于心,应之于手,而后乃今始可以言画矣!”(许齐卓《瘿瓢山人小传》)黄慎学画不满足于循规蹈距,总是力求创新突破。他说:“吾师绝技难以争名矣,志士当自立以成名,岂肯居人后哉!”当他看到 “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的怀素草书时,惊喜若狂,从中受到启发,把草书笔意运用于绘画的作品,形成他以后粗犷精练的画风。大约在26岁那年,黄慎娶张氏为妻。康熙十三年,黄慎的祖父母相继去世,“母子辛勤,送舅姑丧葬如仪”。 康熙五十八年,黄慎离家远游,行走于福建、江西、广东、江苏、浙江各地,边卖画,边游览山川名胜,广交朋友,观摩名家手迹。这些出游使黄慎开阔了胸襟,增长许多见识,也提高了画艺。这一时期,他的作品题材多为取自历史、传说和诗文的人物情节画,如《碎琴图》、《洛神》、《鬼推磨》、《漂母饭信》、《采芝图》、《老人瓶花图》、《陶渊明诗意图》等,人物还是以工笔为主,书画相配格调一致。

这期间,他得知南海县(广州)有个书画家与自己同姓同名。为了避免犯复,他将“黄盛”改名为“黄慎”。关于改名的用意,有一种说法:黄慎深感“倾侧中道艰,万变不可知”,产生了“终当俟以命”的想法,故改躬懋为恭寿,改盛为慎。

雍正二年(1724年),黄慎于“纳凉时节到扬州”。扬州。这座“四方豪商大贾,鳞集麇至” 商业繁盛的城市,文人荟萃,画家如林。黄慎与许多扬州名画家交往密切。黄慎在扬州作的第一幅画《金带围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这幅图取材于沈括的《梦溪笔谈》:宋庆历五年(1045年),韩琦因推行“新政”被贬出京都,出知扬州。扬州花卉以芍药最有名,素有“扬州芍药甲天下”之称。韩琦的官署后园也种有一株芍药,一枝分四岔,每岔各开一花,上下红瓣,中间一圈黄蕊,称为金缠腰,又叫金带围。传说出现这种花,兆预就要出宰相。韩琦邀正在扬州的大理评事通判王珪、大理评事签判王安石和过路的朝官陈升之(一说是吕公著)一起赏花。四人聚会,正好各簪金带围一朵,好不快活。30年后,果然四人先后为相,于是民间流传下“四相簪花”的美谈。黄慎“初至扬即仿萧晨、韩范辈工笔人物,书法钟繇,以至模山范水,其道不行。”这与扬州当时发达的商品经济、追求新颖洒脱的审美趣味很不合拍。于是,黄慎“闭户三年,变楷为行,变工为写,于是稍稍有倩托者。又三年,变书为大草,变人物为泼墨大写,于是道大行矣。盖扬俗轻佻,喜新尚奇,造门者不绝矣。”(谢堃《书画所见录》)

雍正四年(1726年),黄慎得到一个木瘿,自制成一只瘿瓢,也给自己取个别号为“瘿瓢山人”。次年,黄慎回宁化老家,接母亲和弟弟到扬州一同生活。途中,他特意到江西瑞金县,拜会了青年时的老师、前辈画家上官周。上官周在《会瘿瓢山人于绵溪》诗中,说:“得意光阴容易过,趁心佳制不愁贫。”

雍正六年八月,黄慎在扬州天宁寺作《米山》小幅。此时,郑板桥、李鱓寓居于此。郑板桥在《米山》题字:“雍正六年八月,与李复堂同寓扬州天宁寺作。”次年,黄慎游邵伯镇艾塘湖,又与边寿民、李鱓合作设色《花果图》折扇面。黄慎画的是一枝写意菊花。这幅难得的珠联璧合的佳作,现收藏于苏州博物馆。

雍正十三年(1735年)春天,因母亲思念家乡,“山人思母,则迎母来;山人之母思归,则将母去”。于是,黄慎携家奉母返回家乡宁化。在家乡,黄慎为母亲申请建坊旌表。为了建坊,他几乎告罄卖画所得。乾隆十年左右,黄慎母亲去世(曾氏享年76岁),黄慎几乎倾其所有为母亲治丧营葬。此后,黄慎先后出游长汀、沙县、南平、福州、古田、建阳、崇安、龙岩、南安、厦门等访友、卖画;也曾应巡台御史杨开鼎(玉坡)之邀,黄慎欲去台湾,后来因故未成行。

乾隆十六年(1751年),65岁的黄慎又回到阔别16年的扬州。黄慎对扬州是有感情的。因为扬州有他熟悉的刻竹草堂和双松堂以及相知相念的老朋友。他在《维扬怀古》的诗中写道:“水关凫舫接,不到几回春。为问新巢燕,今非旧主人。紫箫歌白纻,花幰想芳尘。惟见邗沟外,垂杨翠可亲。”黄慎这次重返扬州,除了作画卖画之外,更多地是与旧识新知,诗酒唱和。乾隆十八年,黄慎的好友卢见曾再次出任两淮盐运使。卢见曾是著名大学士纪晓岚的儿女亲家,有“文章太守”之称。据说,他十分喜欢与文人墨客交往,“凡名公巨卿,骚人詞客至於其地者,公必与选佳日,命轻舟,奏絲竹,遊於平山堂下,坐客既醉,劈笺分韵,啸傲风月,横览古今,人有欧苏、漁洋復起之恭。” (沈起元《敬亭文稿》)扬州“八怪”几乎个个与卢见曾交好。一次,卢见曾请黄慎赴宴。卢见曾初任两淮盐运使时,因被盐商诬告去官,乾隆五年九月贬戍塞外军台三年。席间,卢见曾出示了自己被贬戍的《出塞图》。黄慎对卢见曾的遭遇十分同情,作《卢雅雨鹾使简招并示“出塞图”》:“东阁重开客倚栏,醉中出示塞图看。玉关天迥驼峰耸,沙碛秋高马骨寒。经济江淮新筦钥,风流邹鲁旧衣冠。只今重对扬州月,笑索梅花带雪看。”

乾隆二十一年二月初三,黄慎参加了郑板桥发起的酒会。一同出席酒会的有程绵庄,李御、王文治、于文浚、金兆燕、张宾鹤、朱文震9人,皆名重一时的画家、书法家、诗人、学者。

这期间,黄慎曾住淮阴、如皋等地访友卖画。牛应之的《雨窗消意录》还载了黄慎的一则风流韵事:有一次,黄慎应友人邀请赴宴。友人的邻居是一家卖豆腐的小店。这家店主的女儿长的十分漂亮,黄慎十分喜欢,可是又囊中无资,无法娶她。于是,黄慎画一仙女画,挂在豆腐店。一位盐商愿意出巨资买这幅画,但是黄慎不肯卖画。问他为什么?他说出自己喜欢豆腐女的实情。盐商为了得到这幅仙女画,只好买下豆腐女,送给黄慎。黄慎一生娶过3位女人,元配张氏,继妣连氏,侧室吴氏。郑板桥曾说他:“闽中妙手黄公懋,大妇温柔小妇贤。妆阁晓开梳洗罢,看郎调粉画神仙”。这则传说虽然影射黄慎在扬州娶“小妇”(纳妾)的事,但从另一面也可以看出黄慎的画当时为人所重和润格之高。

“扬州八怪”中,以黄慎的画路最宽。黄慎集诸家之长,勇于破旧创新,以狂草笔法入画,开创一代画风。他的作画既重形似,又狂逸不羁,往往只用寥寥数笔,便能形神兼备。他的草书虽然师承怀素,但更为出神入化,有崩岩坠石之奇、鸾舞蛇惊之势。而且,黄慎还善于运用破毫秃笔,放纵而又严谨;他曾写过一幅对联:“别向诗中开世界,长从意外到云霄”。因此,黄慎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同为扬州八怪的郑板桥评价黄慎,说:“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师从黄慎学画的人很多,可考的就有李乔、罗洵、巫逊玉、陈汝舟、伍君辅、刘非池、张试可等10多人。

乾隆二十二年,已是71岁高龄的黄慎在友人的劝说下,离开扬州,回到家乡宁化继续从事绘画创作。乾隆二十八年,黄慎的诗作由宁化知县陈鼎删选,收诗339首,为《蛟湖诗钞》,并捐资刊刻。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黄慎病逝。黄慎墓位于宁化县城北郊茶园背。1987年8月,中共宁化县委、县人民政府隆重举行黄慎诞生三百周年纪念会,并在南大街口瘿瓢园竖立黄慎塑像,以志纪念。


(来源:《三明历史名人》)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