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林宜春的生卒年
林宜春的生卒年,有三种说法:(一)《大田县志•林宜春传》载:“林宜春,学名咸杻,清咸丰九年(1895年)出生于大田县武陵乡百束村……。光绪戊戍(1898年)返乡探亲。……轩暴发不治之症而故,时年39岁。”(二)《武探花林宜春》(载于大田县人民政府网)载:“ 林宜春,乳名熙枢,官名宜春,1807年(既嘉庆十二年)出生于大田县武陵乡百束村一农家。”“1874年(既同治十三年)初夏,经皇上恩准,宜春返家省亲。他坚持卧地守灵三个月,却因房子地湿,寒气沁心入肓,生发不治之症而亡故,时年39岁。”(三)《三明市志•唐至清代三明境内进士已知名表》虽然没有林宜春生卒年的记载,但却明确载:林宜春“科举时间咸丰九年(1859年)”。《武探花林宜春》一文与《大田县志•林宜春传》一文中,有关林宜春的生年相差88年,卒年相差24年,谁是谁非呢?
《武探花林宜春》一文中时序是混乱的,不能自圆其说。林宜春如果是出生于1807年,又何来“1872年,25岁的宜春首次参加福州乡试,以第21名的成绩中了武举人”呢?按该文推算,这时的林宜春已是66岁了。下一句话更是错,时间倒流了,“正值光绪己末年(1871年),36岁的宜春终于在京会试中一举成功,先中进士,连捷探花。”林宜春怎么会1872年时25岁,1871年时36岁?按该文,如果林宜春是1807年出生的,1874年去世,享年应该是68岁,怎么会是“时年39岁”?
还有一段话值得我们注意:“正值光绪己末年(1871年),36岁的宜春终于在京会试中一举成功,先中进士,连捷探花,随后在殿试中,他一气举起了五百斤重的金狮,一时震动了朝廷内外。京城大街铺上地毡,宜春胸佩皇后赠送的大红花与武状元武国栋、榜眼张大钟一道,骑上高头大马,缓缓沿街游行,大显威风。”这段话,时间上有严重错误。首先,光绪年间也没有“已末”年,而1871年是同治十年。按60年一个甲子算,清朝的最后一个“已末”年是咸丰九年(1859年)。如果说林宜春是咸丰九年考中武探花倒是与《三明市志》相符。但是,问题在咸丰九年的武状元并不是武国栋,而是山东历城的韩金甲,何来“与武状元武国栋、榜眼张大钟一道,骑上高头大马,缓缓沿街游行,大显威风”呢?查《清代武状元名单》,武国栋为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1895年)武状元。林宜春与武国栋同科高中,恰恰证明了《大田县志•林宜春传》所说的“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他36岁时,在亲友的资助下赴京应试,中武进士,再捷武探花。”新编《福建省志•人物志》佐证了《大田县志》的观点。《福建省志•人物志》中的“清武进士”表载:林宜春为光绪二十一年武进士,同科的有闽县的王承流、候官的潘涛、林鸿飞等。而福建省咸丰九年武进士的只有同安的叶定国一人。《福建省志•人物志》“历代一甲进士表”也载:林宜春为光绪二十一年一甲进士。由此可见,林宜春应为光绪二十一年武探花。
二、为什么说林宜春任二等御前侍卫。
各文都说林宜春被钦点为武探花后,授予御前侍卫一职。清代,“御前侍卫”共分三等。据马明达先生的《清代武举制度述略》载:清代武举“殿试以后,通常立即由兵部授予官职。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是清朝武举第一科,当时规定武状元授正三品的参将,武榜眼授从三品的游击,武探花授正四品的都司。二甲授正五品的守备,三甲授从五品的署守备。康熙年间又有变动,改为一半授营职,是直接带兵的官,另一半授卫职,是皇帝的宫廷侍卫。雍正五年(1727)规定,武状元授御前一等侍卫,武榜眼、探花授二等侍卫。再从二甲中选头十名,授三等侍卫。其余全在兵部注册授于守备等营职。雍正以后各朝武进士的授官情况还有一些变化,不过所授品阶基本上以康熙朝定制为准,没有太大的变更。”因此,林宜春以武探花的身份授御前侍卫一职,只能是二等御前侍卫。
(来源:《三明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