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鼎足于上海报业的有三大报,既《申报》﹑《新闻报》和《时报》。《申报》报额为光绪甲午年恩科状元张季直所书。《时报》报额为光绪壬午年解元郑海藏(孝胥)所书。而《新闻报》的报额却为大书家伊秉绶的曾孙伊立勋所书。
伊立勋(1856-1940年)名峻斋,字熙绩,别署石琴老人、石琴馆主,生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其父伊念曾是大书法家伊秉绶的儿子。伊立勋从小受家学熏陶,学识渊博,曾参加学试﹑县试﹑院试名列前茅。光绪末年,他任无锡县知县。不久国民革命成功地推翻满清政府后,伊立勋便旅居上海,数十年以鬻字为生。
伊立勋书体篆隶行草都精通,但最为精湛还是汉隶。他的隶书继承其祖遗风,渊雅古朴,意态从容,于严整、简净中显机趣、活泼;着意于形式美感的意趣中,显现笔意的沉郁超拔。因此,他的书法为许多人喜爱而收藏;但他替自己立有一条规则:无论识与不识,无润不书。说是“无润不书”,但也有例外。民国十七年(1928年),陕西发生特大灾情。据当年7月26日《申报》报道:“陕西灾情奇重,饿殍载道,惨不忍观。”当时,旅居上海的陕西籍著名书画艺术家蒙寿艺等组织“陕灾书画助赈会”,发起书画助赈活动。伊立勋慷慨地捐献出自己的作品。与他一同捐赠书画作品的有曾熙、于右任、张大千等百余名著名书画家。
民国18年,伊立勋书写“德立道成功乃建,经明史著泽攸长”的篆书联。这幅字联,规模老道,法度谨严,为书法爱好者所推崇。
民国24年,伊立勋为梁同行书韩愈《论佛骨表》水墨纸本作跋。他在跋中提到:“近世研求象教,崇奉释迦,湘阴郭振墉遂有《论佛骨表纠讹》之作,寻章摘句,攻讦甚严。其实三教仍归一贯,门户虽分,皆为大道。”伊立勋借跋也表明了他的处世为人立场。他说:“立勋以为,事贵持平,无烦多论,各争门户,道体何关。”
民国28年,绘画大师吴湖帆原配夫人潘静叔去世。吴湖帆为了感念潘氏,便以《绿遍池塘草》为题,向全国各界名流广征图咏。数月之间,收到吴纯斋、刘海粟、张大千等名家的作品100多件;其中,伊立勋题曰:“莺燕群飞忆早春,清词丽句墨犹新。如何检点妆台册,顿隔人天倍怆神。”
民国29年,伊立勋病逝。伊立勋生前辑刊有《石琴吟馆印存》等;所临《天一阁本石鼓文》、《长垣本华山石》、《北宋本多宝塔》、《孙过庭书谱》曾由扫叶山房刊印行世。
(来源:《三明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