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风俗民情
【三明民俗风情】修桥铺路
2024-10-2415:05:20来源:

修桥铺路,积德子孙是三明人继承先祖的传统美德,为三明人所称道,被视之为是阴功积德的善举,比任何善举都更有积极意义。

在浪涛滚滚的溪流架上一座桥,解除行人商贾旅途的困厄,不致被溪河阻隔,释去人们心里的牵挂是三明人传统的美德。凡三明人栖居之地,遇水有桥,逢山有路。即使一时桥路被山洪冲塌,或恶兽残坏,也有热心人出钱出力及时修筑,而且村人出资出力,全力以赴,不计任何报酬,甚而自愿捐出留用的砖块、木材等建筑用材,直至落成竣工,也无需花炮欢庆,只是喜笑自如的释去心头那份沉重。至于桥路牵涉几个村,耗资大,费时久,就几个村联合协同修筑。三明人有一种虔诚心愿,路是千人踩万人走的,自家也不例外,自己不修能靠别人吗?

修桥铺路的善举,是作为一种美德被继承、弘扬。明代,泰宁城区浮桥被洪水冲毁多年,崇祯十二年(1639年),菜农李文宪节衣缩食,积蓄钱财,独立重建。清康熙年间,永安贡川乡民邢最、邢果兄弟独资修建安定、杜口、大陂口、小螺口等石拱桥。泰宁民间设桥路案,置田亩收租谷,作为修桥路费用。桥梁道路如遭洪水毁坏,热心公益之人出钱出力,牵头修复。清流县城有南北两片民众修路案,自己出资置田产作修路基金,每年八月初一至初三日,城区民众自带膳食、工具,修筑县城通往邻县的主干大道和桥梁。

对于一些毁坏的道路,三明人总是担心来往行人客商的安全,在未维修之前,危险路段都竖上一块木牌,警告行人,力避不幸;或暂时修条便道,任行人绕过险峻之处,释去行人的忧虑,把行人的安全萦系在心。

三明人喜欢在乡村水口处修筑屋桥,即在桥上盖上屋瓦,供行人商贾遮风避雨,任屋桥伺守山村水口,庇荫山村人家兴旺发达,是很原始淳朴的心愿。各地屋桥虽规模、结构不同,其共同之处都是桥顶盖上屋瓦,横跨在村外水口处,桥栏两旁置放一块厚实的木板供行人憩息。桥址都是选在有山有水的风景优美之处,和屋桥相伴的大多是一片古树林,如清流长校、江坊的屋桥,永安贡川镇横架胡贡溪,始建于明末的会清桥;青水乡横跨澄江,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的永宁桥,皆是此类瞩目的建筑。这是修桥铺路的另一种形式,另一种创举。

通往寺宇的路,三明人也力主修筑。三明人是多神信仰,因此,通向任何一处寺宇的路,都有热心公益者为之倡导修筑。他们背着干粮,四处化缘,筹集财物凑足费用,并将捐款人芳名镌刻石碑,大力褒扬,力促寺庙香火之鼎盛,使佛界福音布施各方。各个寺宇都有以一个乡村为主体主其寺宇之事,倾尽全力招徕香客,而善男信女们只要是修筑寺宇的路,无不为之解囊,即使一时筹不出钱,却以米豆或其他食物相等的金额代之,绝不拒绝推却。化缘者之所以感动人心一是筹款乃为修筑通向寺宇之路的专项费用,不作他途。二是捐款芳名论其数额镌刻于碑。三是修路清单向众人公布,而且竭力宣扬寺宇神佛的灵应,只要捐了款,献出一份爱心,菩萨定能庇佑平安清吉。主事者都是一地德高望重之人,操持过乡村许多公益事业,深获人们的信赖,因此,化缘都能如愿以偿。而农民无需花钱花米的劳力,只要一声吆喝,众人积极响应,倾村出动,连七八十岁老者也扛起锄头、带上干粮参与其中,而那些平常将一个铜板看成比磨盘大的女子,平日难得有机会施展身手,更是自告奋勇,参与修路大军的行列。

三明人对修桥铺路有严格规矩,如较大的村庄,尽管同是一个始祖,随着岁月的推移和人口的繁衍,而后分衍为几个房族,各房族就是一个团结的整体。各房族在自己居住范围,动用房族的人、财、物力修筑房族道路。这样的道路,其路权就是属于本房子孙所拥有。平常任何人都可通行无阻,只有婚丧喜庆之事,是绝不允许外房子孙通过的,如清流长校村有四大房族,各房都修筑有道路,那是房族共有的道路。倘若婚丧喜庆之事别房子孙要通过那条路,必须征得那个房族的同意,而同房子孙不是一人说了算,需要通过同房子孙集议,倘若强行闯进,势必酿成械斗。村人深知其规矩,从没发生过此类事,全是循规蹈矩各走各的道、各行各的桥,而且每个房族都有通向四面八方的路,乡村又有环村路,无需卷进房族道路的纠纷。

修桥铺路,至今仍是三明人继承的善举,被人们视为高尚的行为。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