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风俗民情
【三明民俗风情】留坑草鞋话长短
2024-10-2409:57:31来源:

留坑村位于连城、清流二县交界处,穷乡僻壤。留坑人从明代就开始做草鞋,制作草鞋成了村里历史悠久的家庭手工业。据村民谢长桂说,解放前童谢二姓100余户,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学做草鞋。她家门口的两个大石头都被打草鞋秆打凹了。常言道,“留坑村里赚有钱,做双草鞋秤(买的意思)油盐”。的确,留坑村在解放前没有其他经济收入,只靠草鞋解决家庭日常开支,男女老少起早摸黑,一有时间就见缝插针忙着做草鞋,有些妇女一边带小孩一边做草鞋。只要一走进留坑村,就可以听到喀喀咽咽制草鞋的声音,看到双手挥舞大木棰正在打草鞋秆的人。难怪邻村人唱山歌:

有女不嫁留坑村,嫁到留坑做草鞋;

鞋钩绑在腰身上,做到五更鸡公啼。

做草鞋的主要工具有鞋耙、鞋钩、鞋凳、榨子、拍板、木棰等。主要制作材料是糯谷秆、麻皮、茅皮、旧破布等。糯谷秆要求洁白未曾淋雨、干透的最适宜。草鞋纲(绳)要求制得均匀才不易断纲。

草鞋制作完成要外销,一是靠外地人找上门来收购,二是靠墟上出售。每逢墟日,吃罢早饭,成群结队的妇女就担着两满箩筐的草鞋上墟出卖,墟日留坑的草鞋多则上百担,少则几十担。大家喜欢排在一起。排成一条草鞋长龙,任其买主选购。墟场上各村的草鞋为数不少,尽管价格比较低,但购者还是选择留坑草鞋。留坑的草鞋上了墟就能卖掉,有时卖不掉就拿去换油盐、用具、小吃等,以物换物。因此,留坑的小孩有一习惯,凡是墟日傍晚小孩们兴高采烈地聚集在村前山坡上,盼望大人赶墟归来,就有点心吃,小孩品尝到点心的甜头,也就乐于帮助大人做草鞋的活。

草鞋既是日用品,也是一种工艺品,质量上乘的草鞋,做工精致、轻巧、美观、耐用,穿起来舒适,透气性良好,能防滑,水旱两用。民间形象地评价草鞋的质量:“两尾草鱼活溜溜,刀山火海它敢闯,旱地水里都能游”。质量好的草鞋如同一副好马鞍,千里之行不致损坏,穿上它分外轻松、舒适。差的草鞋未行二里就出现断纲、钩桩、割脚等不良现象。

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谢长桂就是其中之一。她从十余岁做草鞋,至今已做了六十余年,掌握了制作草鞋的技巧,并能反手制纲,左右开弓做得又快又好,晚上无火也能制出质量上乘的草鞋来,平均每天能制二十双,相当于二个半全劳力工值,她是草鞋世家。

历史上留坑草鞋近销连城、长汀、宁化、清流四县,远销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四省。留坑以草鞋闻名,以草鞋称雄,被誉为草鞋之村。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留坑一带传流着一首歌谣:

新做草鞋四面光,送给红军上前方;

红军穿鞋打白匪,保卫苏区万年长。

传说当年朱德总司令最欣赏留坑的草鞋,并亲自制作草鞋,在苏区的革命斗争岁月里,留坑的草鞋远近闻名,是留坑草鞋的鼎盛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草鞋已被运动鞋、塑料鞋所代替,然而,在琳琅满目的集市中,至今仍有人购买草鞋,草鞋仍有一席之地。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