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玩灯,是我国人民的传统游艺民俗。龙灯、狮灯、走马灯、八角灯、绣球灯,品种繁多,随处可见,船灯、桥灯、水灯、天灯……又各具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宁化治平乡池家村的“文武灯”(又称“关刀灯”)、宁化曹坊“茄子灯”另有一番情趣。
池家“文武灯”共16盏,其中“华盖灯”(当地人俗称“高照灯”)2盏,“朱笔灯”2盏,“令旗灯”2盏,“令箭灯”4盏,“关刀灯”2盏,“月斧灯”2盏,“铜锤灯”2盏。每盏灯的高度约1.5米,宽度则根据不同的造型约60至80厘米,工艺精巧,有很强的立体感。
池家“文武灯”很有一些来历。据《柏溪池氏族谱》载:“余族非赐姓,是得于秦司马公子池,后即以祖宁为氏焉。簪缨显贵,代不乏人,秦则有子华为宰相,汉则有池珱为中牟令,北魏有钟鱼封城门侯,宋有光庭钦点翰林等,南宋则有溥公官居广东连州司尹。……自裕郎公始公于赣之宁都鹅鸭塘徙居闽宁之池家陂,时在大宋之开禧元年也(1205年)。”从以上记载不难看出池氏先人,文有文举,武有将才,其后人每每新年制作“文武灯”以祭祀,也不无道理。在他们的祠堂里有两幅对联曰:“燮理秦堂侯封北魏,占魁宋室令显中牟’’,就是这个家族的历史渊源。
池家“文武灯”一般为每年正月初四,初五开灯。开灯时,全村男女老幼纷纷涌向祠堂,三声“菩萨铳”响过,鼓乐齐鸣,16名青壮汉子,每人手执一灯,面向祖宗神位,恭恭敬敬地拜三拜。然后,舞灯者随着鼓乐的节奏起舞,时而如巨龙腾飞,时而如骏马奔腾,或静如处子,或动如猛虎出山,奔走跳跃,场面蔚为壮观。“文武灯”主要采用古战场的阵式进行表演,现在保留下来的尚有:团伙阵、龙门阵、回门阵、八卦阵、一字长蛇阵、八门金锁阵、长蛇卷地阵、杀四门阵等。
“文武灯”在祖祠表演完后,在整个正月里,可以到其他乡镇表演,但必须当天赶回村;同时灯里的烛火还不能熄灭。所以,出灯要有两个人挑着蜡烛跟随。
“文武灯”是这一带辈份最大的灯,其他的灯,如“龙灯”“竹马灯”“花灯”等,它们和“文武灯”相遇时,都要主动让路,并且把自己灯里的烛火熄灭。
“文武灯”舞完后,存放于祠堂,待清明节一过,便在稻田里焚化,据说可以压邪,保佑新的一年粮食丰收。等到翌年正月,人们又开始制作新的“文武灯”了。
宁化曹坊“茄子灯”,每逢七月半,大多地区都是祭祀亡灵的鬼节,弄得凄凄惨惨,而曹坊却在祭祀之中给孩子们玩“茄子灯”,似乎是要调节“鬼节”的凄凉气氛。
“茄子灯”是一只真的茄子,自然是越大越好,由孩子们用一根小竹子,把茄子插在上面,茄子上再插一些线香和蜡烛。吃了晚饭后,孩子们从香火厅引来火种将蜡烛、线香点燃,高举“茄子灯”去走街串户。他们成群结队在街上游走,唱着童谣,路过人家的家门口,这家就要放鞭炮,并请他们进屋,送给每个孩子三炷香或一对烛,帮他们插在茄子上。这样,茄子上的香烛就越来越多,后来,茄子变得像刺猬。一直玩到夜间十点多钟,孩子们方尽兴而归,如果两队“茄子灯”相遇,他们就相互比举高,谁举的高,谁就赢了,输的一方必须给对方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