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寿标(三明市客家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原三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在中国客属首届恳请联谊大会上的乡情报告》中称:客家先民在唐宋时期高度集中在以宁化及其石壁为中心的闽赣连接地区。在这里拓荒垦殖、生息繁衍,逐渐形成了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据有关资料显示,客家人同宁化及其石壁有渊源关系的达198姓以上,以广东、台湾为多,台湾有上百姓氏与宁化及其石壁有渊源关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客家各姓氏的祖先大多是在客家民系形成以后,从石壁迁移闽西、粤东,然后播衍到各地,因此,石壁是世界大多数客家人“根”的所在地,石壁是客家摇篮、客家祖地,客家人的圣地。
郑树钰(三明市客家联谊会副会长、市客家文化与华侨研究会会长)、廖允武(三明市文联干部、市民间文艺协会主席)《闽江上游话客家》称:客家先民,因战乱、灾荒等原因,或主动或被动,从晋而唐宋,自中原地区一站一站逐渐往南迁徙,但都未长期立足,只有迁到三江(闽江、汀江、赣江)之源,特别是石壁地区,才算长期住下。为什么能较长时间在石壁生息繁衍呢?主要是社会和自然地理环境所然。这里无战乱,即使有小股土匪袭扰,但有黄连峒(石壁)巫罗俊“筑堡卫众”。因此,长期以来,这里社会相对安定,致使远近归附。这里又山清水秀,盆地密布,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适于耕作,自古至今都有“粮仓”之称。加上巫罗俊率众“开山伐木,泛伐于吴”发展经济,人们生活相对比他地好。因而有大批客家先民迁徙而来,并与原住民融洽,经过几百年整合,在此形成了客家民系、客家文化。后来由于人员超负荷等原因,后裔逐渐往外直至往海外迁徙,在全球形成了一个客家世界。从众多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石壁在客家民系历史上有其重要地位,石壁是客家人的祖地,是全球客属朝拜的圣地。
丘权政、周玉兰在《论石壁与大槐树》称:唐乾符五年(878),黄巢引兵渡江后,一举攻下虔、吉、信等州,继而挥戈浙西,再转战浙东,自衢州至建州,开山路七百里,攻入闽境,夺得福州,“其在赣骚扰经过,以虔、信二州为最甚,在闽则以建州、福州为最甚,宁化等县,处建、信诸州之南,虔州之东,未及兵祸,故为当时避地乐土,客家先民之群趋其地亦势所然也”。可见其时与宁化毗邻赣南、闽北均系战火殃及之地。唯宁化及与之地邻的长汀、连城、上杭、武平等汀属各县才是相对较为安全的地方。因之为避战乱,辗转南迁客家先民,便又纷纷沿赣闽主要通道经江西石城进入石壁并在此聚居,后因种种原因,其中的许多姓整个家庭或部分移徙长汀、连城、上杭、武平及粤东、粤北、广西、海南、四川等地,乃至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迁至石壁客家先民中,有一部分是“衣冠旧族”。黄巢起义军对地主阶级的各个阶层和集团的沉重打击,使一些侥幸漏网的官僚、地主及其后裔胆战心惊,甚至直到宋代仍心有余悸,因之宁愿“隐于山泽之间”,“皆莫肯仕焉”。此情形,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唐、宋时期,从中原辗转南迁至宁化的姓氏最多的原因。据《宁化县志》统计,该县全县计有144姓,迄今为止,从谱牒等资料查考的有82姓,迁入的情况是:东汉,有管姓;晋代,有邓、钟、丘三姓;南北朝时期,有巫姓;隋代,有罗姓;唐代,有赖、李、陈、郑、雷、伍、欧阳、刘、杨、伊、温、唐、施、邬、官、甘、黎、滕、范、蔡、江、薛等22姓;五代,有吴、张、谢、何、高、余等6姓;宋代,有黄、傅、王、阮、廖、方、阴、汪、危、池、熊、徐、万、丁、易、杜、曹、谌、潘、马、上官、洪、侯、周、叶、郭、蓝、沈、曾、萧、戴、卢、姚、林、梁、魏、汤等37姓;元代,有缪、于、龙、童等4姓;明代,有俞、姜、涂、毛、朱、彭等6姓。由此可以看出,多数是在唐、宋时迁入的。
从上述不难看出,因受黄巢起义影响,南迁之客家先民大都以宁化及其石壁作为理想的首选避战乱之地。他们在此居住一段时间后,有的整个家庭或部分又向外移徙,由于地缘关系,移居地较集中于粤东的嘉应州,即今日的梅州。从祖地分迁至粤之东部北部列举18姓中,有15姓落籍于嘉应州,其中亦有15姓与宁化石壁有关。
据《宁化县志》附《宁化县部分姓氏流迁登记表》不完全统计,从该县迁往粤东等地的有:唐代,罗、李等姓;后唐,管、何等姓;宋代,郑、伍、郭、梁、温、黎、黄、巫、蓝、沈、萧、余、姚、林、邓、丘、李、杨、马、范、洪、侯等姓;元代,薛、官、汪、刁、曾、戴、童等姓;明代,罗、赖、尹、施、阮、王、徐、池、汤、龙、毛等姓;清代,危姓等。从上述可以看出,宋代和元、明时期,特别是宋代,从该县迁往粤东等地的客家人尤多。据《梅县志》统计,此时期从宁化石壁迁居该县的姓氏有:李、张、黄、陈、刘、钟、温、吴、王、谢、曾、罗、杨、林、廖、丘、何、梁、邓等。由于客家人的大量迁入,使该县人口剧增,在宋熙宁八年(1075)至宋元丰三年(1081)甚至出现了“客户”(新迁入的人户)多于“主户”的现象。
《大埔县志》记述:“据大埔姓氏谱牒,多是迁自宁化县石壁村,以及汀州所属八县。”《平远县志》也说:“县内居民,悉为‘客人’(客家人)。所操方言,均为‘客语’(客家语)。祖先均为由北南迁之中原汉族移民。大都初迁至闽、赣两省,或省内各县,再由闽赣两省或省内各县,迁至本县,聚族而居。”追本溯源,由上述亦不难看出宁化石壁在客家民系史上的重要地位。
宁化石壁与洪洞大槐树在中国移民史和客家民系史上占有地位均很重要,但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其一,大槐树移民相对时间较短,只是在明洪武、永乐年间;而宁化石壁移民迁入迁出,则是从东汉至明、清的漫长历史时期。其二,大槐树移民涉及的范围只限于北方的晋、豫、鲁、苏北和皖北等地;而宁化石壁的移民范围则涉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大江南北乃至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三,大槐树移民性质是官方有目标、有计划,甚至是带有某些强制性的行为;而宁化石壁移民性质则是自发性的,主要是为避战乱、灾荒更大规模的辗转远距离流徙。其四,大槐树移民迁出、迁入地的地理、环境、民俗、语言、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相差无几,因而未产生新的民系;而宁化石壁移民的结果则迥然不同。它是辗转南迁的客家先民的最终定居地,由于定居地与迁出地的地理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大相径庭,在这特殊的环境里进行整合,“经过较长时间发展,孕育出颇具特色的客家民系,为客家民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从上述四方面可以看出,诚如郑州大学崔灿教授所说,宁化石壁“从民族迁徙中的历史作用比起山西的大槐树显然重要得多”。
罗香林《宁化石壁村考》称:广东各姓谱乘,多载其上世以避黄巢之乱,曾寄居宁化石壁村葛藤坑,因而转徙各地。此与客家源流问题,关系颇巨。石壁村位于江西石城与福建宁化交界处之站岭隘东,而自石城至站岭隘,以达宁化县城,石壁复为地兼墟场,且毗连村落至多之大村,其能容纳多量之避难民众,无足怪也……惟宁化自赣入闽之重要径口,故不特唐末自虔州东移难民始多麇避其地,即宋元间自赣徙闽粤之客籍,亦每途经其地。
艮贝尔(英国传教士)1912年著《客家源流与迁移》载:岭东之客家,十有八九皆称其祖先系来自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者。按诸事实,每一姓的第一祖先离开宁化而至广东时,族谱上必登他的名字,这种大迁徙运动自始至终皆在十四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