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城市文化 > 客家文化
【三明客家纪略】客家称谓
2024-10-2310:54:47来源:

罗美珍在《从语言入手探讨客家民系》称:“客家”的名称不是一形成群体就有了的,而是迁徙到粤东北以后,先被潮汕人、广府人称呼,后被客家人认可才作自称的。因为潮汕人、广府人先到那里,客家是后来者……在闽西、赣南(指那部分非从粤东北返迁的所谓“本地人”并无“客家”称谓意识)。近年来,由于“客家学”热潮掀起,“客家”称谓才在闽西、赣南兴用起来。

明、清后国内有些地方从粤东北迁去的客家人并不都有“客家”的称呼。他们有的叫“说伛(我)语”“说麻乡(什么)话”的人,或“新民人”、“土广东人”。但他们都被看做是“客家人”。

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刘朝晖在《客家:文化认同下的“他称”和“我称”》称:客家称呼最早出现的时间:1罗香林教授的赵宋“给客制度”;2客家人自称;3大约在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客家出自谁之口:一是始于广府人;二是福佬人中的闽南人。他认为:客家称呼最早应出自已迁至粤东的闽南人之口。

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蒋炳钊在《关于客家和石壁祖地若干问题探讨》称:对于客家的出现,温仲和《嘉应州志》是从方言来界定。……首先是广东人对粤东各县说一种共同“土音”这一群体的一种专称……广州人把自己的方言称为正音,而认为粤东说的是土音,故被称为“客话”。

“客家”的本义应该是指外来的人,就是相对本地人而言,流落南方的汉人就是外来的人,但现在说的“客家”则是指汉族的客家民系、是客家人的简称。

但是,有学者认为,“客”不是简单的相对“主”而言的外来者,和广府系、福佬系这些同为中原南迁的汉族民系不同,从历史的现象看,汉族南方各民系的形成时间都比客家民系早,基本都在同一个行政区域之内(有的也只有部分外延),而客家民系形成时间较迟,而且不在同一个行政区域内,是在三省的连接地区。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是这方连接地区,原本的土著或称主人,除了极少数的古越之外,有“山客”、“木客”、“畲客”。他们大多也是“外来人”。这些“客”和后来的“汉客”混居一地,长期融合,孕育出一种独具个性的语言、文化特征(可以认为此时民系初步形成,但没有正式的名称)。然而这些独具特征的人外迁他乡,如迁至福佬系、广府系的聚居区,被当地主人称为客人、客户、客家。而且这一称呼是在福建沿海和广东沿海不同民系中“叫”出来的,这在文化内涵上,应该可以认为是对同一文化特征(即后来确定的客家)人群的一种“共鸣”。这是否同闽粤赣三省连接区原住民的“客”有关,或者说这些地方的居民已有“客”的说法(虽然未见文字记载),现尚难定论。客家名称的来由,现在比较共识的观点是由“他称”到“自称”。“他称”的时间是在明末清初。自称的时间起始于清中叶。但这绝不等于客家民系这时候才形成。“他称”首先是在福建沿海福佬人和广东沿海广府人“称”出的。“自称”便是自我认同。因客家在民系形成之前的历史一直是作客他乡的迁移史。人家对自己的称谓并无贬义,同时符合自己的历史,也就认同了。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