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境域佛教建寺最早为将乐县的证觉寺和清流县的金莲寺,均修建于唐武德三年(620)。唐朝,佛教迅速在三明境域各地流传,境内各县也迅速修建许多寺庙,大多是道佛合一,其中有尤溪县的罗汉寺、明溪县的聚龙寺等;至宋代,又相继修建永安的宝应寺、泰宁的罗汉寺、建宁的报国寺、泰宁的甘露寺、宁化的普光岩寺等。清至民国,三明境域修建的主要佛教寺庙有永安的云岩寺、沙县的宝严寺等。至1992年,全市共有佛教寺庙426座,主要寺庙有云岩寺、宝应寺、宝严寺、龙凤堂、观音阁等19座。
(一)云岩寺
原名云半庵,在永安城北凌霄塔下,清顺治七年(1650),僧人智舣化缘兴建。1957年2月,南朝寺众僧迁入,更名云岩山寺。1966年6月被毁,1981年落实宗教政策,将退赔给南朝寺的36万元投入重建云岩寺,至1987年,大雄宝殿、天王殿、慈云阁、迦蓝殿、祖师殿、海会塔均已建成,全部建筑面积达1000平方米。
(二)宝应寺
位于永安茅坪乡上吉山村,宋景祐四年(1037)建,原寺已毁,1987年,比丘觉和、女居士刘发彩化缘兴建。永安佛教协会设该寺。
(三)宝严寺
原名宝严庵,位于沙县城东门。创建于唐贞观十年(636)。寺内供奉三宝如来、弥勒尊佛、观音、文殊、普贤等诸菩萨。寺中僧尼甚众,香火旺盛。清末,毁于兵燹。民国5年(1916),经邑人集资重新修建。因住寺僧尼多数为带发修行尼姑或居士,故俗称“斋婆寺”。1966年该寺被抄,寺庙建筑、藏经均遭破坏。1979年,女居士赖柳屏、吴凤珠、刘阿金等化缘,集资数万元修复前座大殿,重建雕刻、佛像、改名宝严寺,1988年,建成大殿、前殿,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1985年5月8日,经政府批准,正式对外开放。住持比丘尼见源法师任沙县佛教协会副会长,1987年被选为三明市政协委员。
(四)龙凤堂
位于永安之北的龙凤山上,始建于元至顺三年(1332)。坐北朝南,堂后的山形俨如游龙,堂址即建在龙头上。而堂对面的山则极似飞凤,龙凤两相朝对,不偏不倚,寺庙因景而得名。龙凤堂历来侍奉观音菩萨,是永安佛教寺庙胜地。清雍正十一年(1733)永安知县叶铭派释僧亮和尚主持龙凤堂大振禅宗。至清道光元年(1821),主持龙凤堂的传禅和尚有18代。1981年,进行重新建造,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堂内安奉三宝、观音菩萨等。
(五)观音阁
阁址在永安市区桥尾,建于明隆庆三年(1569)。原阁破旧,1989年由寂莲募缘重修,供奉观音圣像。为永安市佛教协会会址,亦作为佛教活动场所。
(六)瑞云洞寺
位于梅列区陈大镇,始建于宋代,相传古时候曾有青狮作祟为害一方,被观音镇于山中,后定光活佛云游到此,见云彩缭绕,瑞气四溢,便定居下来,洞也就称瑞云洞。洞内依地形建有一座五开间的木结构寺庙,不假片瓦,造型独特。1982年,瑞云洞开辟为旅游区,1984年列为三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圆通禅寺
位于三元区红印山与文笔山之间的山麓,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古称圆通堂。建筑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龙飞鱼跃、斗拱花井,梁、桁、樽、柱之间,皆是花墩承托。清康熙癸丑科进士邓文修曾为圆通堂撰写楹联:“南来灵感无双佛,西向圆通第一庵。”“榕影飘飘遮月色,钟声渺渺渡溪流。”寺中祀奉释迦牟尼、药师、阿弥陀等佛。是三明市区最早开放的寺院,为三明市佛教协会会址。
(八)云峰古寺
位于三明市区的虎头山顶,始建明代。明中叶农民起义军领袖邓茂七曾驻扎此地。1990年重修古寺。
(九)龙泉古寺
始建何时无资料可考,清光绪十八年(1892),殿宇毁于火灾。后重建年代记载不明。十年动乱期间,又遭破坏,停止活动。1985年在广大佛教徒的乐助下,再次重建寺庙,该寺距梅列区列西村5华里,坐北朝南,形式、布局均保留古建筑的特点,是三明市区惟一现存的古寺。
(十)罗汉寺
位于尤溪城西8公里处的玉池村后隔,始建于唐永隆元年(680),明崇祯六年(1633)重建,清康熙、同治年间亦加修缮两边附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只有两名和尚。十年动乱期间该寺被拆毁,只残存主殿。1979年后,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外流和尚陆续回寺,并进行修复。1983年12月,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冬,由戴寿根发起募捐修缮,基本恢复原貌。
(十一)灵台山
地处福建省清流县长校镇东,一山拥有四寺即始建元末的福源寺、翠峰寺、醉峰寺、圆通寺。还有孔庙,客家佛学院,常年讲经堂,国际万人念佛共修道场。儒、道、佛教共聚,经多次重修是当今闽西北最大的寺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