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罗岩庙
位于沙县南阳乡,始建于宋嘉定六年(1213),祀奉蛇岳,民间俗称“罗岩太保”,信奉者除当地居民外,尚有福州地区,南平、尤溪、大田等地居民。信民朝拜活动于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五后一直延续数月。
(十二)聚龙寺
位于明溪县枫溪乡之西5华里的聚龙峰上,又称“瓦翠坪”、“牛汶墓”。清末民国初改名为聚龙禅寺,俗称“瓦子坪”。始建于唐开元九年(721),经明清时期多次重修,有大雄宝殿、观音殿、下殿、斋堂、客厅、藏经阁、卧室等大小120多间,为福建省早期四大古刹之一。民国17~27年(1928~1938),该寺全盛时期有僧人180余人。十年动乱期间,佛像、经书、寺庙均被烧、被拆。1984年重新修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该寺亲笔题书“大雄宝殿”四字匾额。1985年12月,经批准开放,住持释广涌是明溪县政协委员。
(十三)普光岩寺
位于宁化县泉上镇之西约2华里,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建筑雄伟,旧时为宁化八景之一。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7),明末清初时,李元仲曾在此设立蒙馆学院、经馆。民国13年由释文鹤、盛开明两位和尚协同李元仲扩建普光岩。1967年殿宇被毁,1982年重新修建。
(十四)罗汉寺
位于泰宁县水南街福山排,始建于五代十国后唐开运元年(闽王延政天德二年)(944)。民国时期,建筑面积为275平方米。民国22年(1933)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指挥部从江西移至泰宁罗汉寺,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曾在寺内组织过第五次反“围剿”。1980年重修,总建筑面积1596平方米。1982年1月经批准开放,泰宁县佛教协会设在该寺。
(十五)宝盖岩
位于泰宁县朱口镇寨色村内,岩内山清水秀、树荫葳蕤、林峭高耸,悠悠入云。在一大块岩石下,覆盖着一座占地2922平方米,建筑面积79288平方米的寺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寺内拥有大佛殿、观音堂等,其左侧山腰有一群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的舍利塔。十年动乱中曾被毁,后重新修建,为泰宁金湖风景区游览胜地之一。
(十六)报国寺
位于建宁县城东南10公里处的金铙山半山中,始建于后梁龙德三年(923),初名金铙寺,清光绪年间(1875~1908)改为报国寺。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其结构别具一格。寺庙殿上有一尊高达6米的释迦牟尼佛像及十八罗汉等佛像35尊。1988年修葺一新,1986年经批准对外开放。住持释盛佛是建宁县佛教协会理事。
(十七)证觉寺
位于将乐县万全乡常安村太平山,始建于唐武德三年(620),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重修,民国9年(1920)复光禅师又再次化缘模拟福州鼓山寺院样式设计、建造。规模宏大、雕塑精美,内有三大殿、藏经阁、禅堂、僧房、方丈室等,寺外有放生池,是将乐县历史上唯一的丛林寺院。十年动乱中遭受严重破坏。1978年复光禅师的儿女杨芳莲筹款兴建头殿,原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普雨方丈为其书写“证觉寺”匾额。1985年8月经批准对外开放,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其书写“大雄宝殿”4个大字。
(十八)金莲寺
位于距清流城关约4公里的灞涌岩,始建唐武德三年(620),历经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几经毁坏,几经修复,1981年重新修建。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内有定光古殿、大雄宝殿、观音阁、僧房等。
(十九)甘露岩
又称甘露寺,位于泰宁县梅口乡水漈村内,始建南宋绍定六年(1233),占地面积20亩,为4层木构建筑,素有“一柱插地不假片瓦”之誉。其建筑艺术不仅具有宋代建筑特点,而且还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被日本人誉为“大佛样”。日本奈良的大佛殿,就是吸取甘露寺的建筑艺术而重新建造。1961年4月3日因用火不慎遭毁,1972年始,采取国家拨款和募捐相结合的办法重新修建。1982年1月经批准对外开放。
(二十)儒洲庵
位于大田县济阳乡,始建宋末。主要镇殿佛祖为三代祖师。据《龙湘寺灯谱》、《金山五口林族谱》等资料记载,“三代祖师为毗舍浮佛转世现身”,毗舍浮佛为贤劫七佛中的第三位佛,故称其为“三代祖师”或称“三代浮佛”。清乾隆年间(1736~1795)庵堂曾失火烧毁,后经几次修建。民国21年(1932)马来西亚华侨捐资修建,1984年又由马来西亚华侨捐款修葺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