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宣传传播 > 人物春秋
永远的丰碑 ——革命伉俪李翔梧、刘志敏的红色故事
2024-08-0609:59:26来源:三明市委党史方志室

他,舍生取义,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她,宁死不屈,率领狱友开展斗争。他们就是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用青春和生命谱写出共产党员不朽的人生篇章的革命伉俪李翔梧、刘志敏烈士。

革命伉俪相识于苏联

李翔梧,1907年出生于河南省洛宁县中高村一个贫农之家。由于受新文化运动思想影响,他青年时代就立志投身革命、救国于危亡。1924年他成为共青团员,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李翔梧从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后,在国民党左派报纸《国民新报》担任记者、编辑,经常撰文声援工人运动。同年秋,奉组织委派,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在苏联期间,李翔梧刻苦钻研,进步很快。1927年6月,李翔梧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后,受共产国际派遣,到莫斯科东方大学担任高级翻译。

刘志敏,1904年出生于河南省罗山县城的一个商人家庭。少年时勤奋好学,考入省立女子中学。在校期间,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思想觉悟不断提高。1926年毕业后,刘志敏到汉口进入宋庆龄创办的国民党妇女党务训练班学习。1927年加入国民党,同时秘密加入共青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员。其间,积极从事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和妇女运动。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汪精卫分别在上海、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转入低潮。不久,因汉口党组织遭到破坏,刘志敏被捕入狱。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后,中共湖北省委决定派刘志敏去苏联学习。1927年11月,抵达莫斯科,分配在中山大学。1928年秋,通过同乡曹靖华、尚佩秋夫妇介绍,李翔梧、刘志敏相识并结为革命伉俪。

1722909718441804.png

李翔梧、刘志敏照片

夫妻双双回到上海

虽然身处异乡,李翔梧、刘志敏时刻关注着国内的革命动态。1929年底,经组织同意,李翔梧和刘志敏一起回国,被分配到上海工作。李翔梧在中央军委当秘书,从事兵运工作;刘志敏协助李翔梧负责情报传送等秘密交通工作。他们在上海生活条件很艰苦,夫妻带孩子住在一个小阁楼里,但他们不畏艰险,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机智勇敢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为瓦解敌军、壮大红军作出了贡献。

当时,时任国民党西北军第二十五师参谋长张克侠与上海党组织取得联系,申请入党。鉴于李翔梧与张克侠在苏联时曾为校友,中共中央研究决定由李翔梧介绍张克侠秘密入党。张克侠入党后,潜伏敌营近20年,在关键时刻发挥了特殊作用。1930年12月,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中生擒国民党前线总指挥张辉瓒。张被俘后,蒋介石许诺,只要放了张辉瓒,可通过谈判释放一批关押在南昌的中共“政治犯”。为营救同志,李翔梧作为特别代表前往南昌进行谈判。抵达南昌后,李翔梧闻听张辉瓒已被处决。面对这一突发情况,李翔梧当机立断,乔装打扮秘密返沪。同志们盛赞他胆略过人。

转战千里进入苏区

1931年,随着中央苏区不断发展壮大,急需充实一批干部,李翔梧、刘志敏被派往中央苏区。由于工作需要,李翔梧先后担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红五军团第十四军四十师政委、红十四军政委、红五军团政治部秘书长、红十三军政治部主任、红军总政治部敌工部长、宣传部长等职。作为红军总部领导机关一名重要的政治工作领导者,他积极投身于第三至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同时,以特有的文学才华和政治工作才能,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战斗诗篇和文章,刊登在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等报刊上,激励和鼓舞军民英勇战斗。

刘志敏到中央苏区后,首先在中共宁都中心县委工作。1932年10月,中央红军恢复建黎泰苏区。1933年1月,建宁成立中共建宁中心县委和中国工农红军建黎泰军分区,刘志敏调任县委妇女部长,李翔梧兼任建黎泰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刘志敏到职后深入乡村,广泛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参军;组织妇女为红军打草鞋、编斗笠;建立妇女洗衣队、看护队,看护红军伤病员,给动手术的伤病员唱歌,因工作出色,多次在《红色中华》上受到表扬。

1933年4月,刘志敏和中心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妇委书记吴静焘在江西参加完会议返回,途经升东区竹薮红军兵站时,兵站同志刚刚护送一批干部前往县城。她们判断红军刚过去,又值圩日人多,残余的团匪一时不可能下山,遂与去赶圩的群众一起前往县城。当她们走到离县城14公里的双溪口黄泥潭时,遇到残匪抢劫。为保护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她们英勇战斗,掩护群众撤退。最终吴静焘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刘志敏子弹打完后被土匪砍伤,后被赶来的同志解救。刘志敏伤愈后,接替吴静焘任建宁中心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妇委书记,并兼任妇女部长。5月底,建宁中心县委撤销,另行成立中共建宁县委,刘志敏任建宁县委组织部长。1933年底,调任闽赣省委妇女部长,后任闽赣省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长等职。

为革命而英勇献身

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开始战略转移。李翔梧、刘志敏夫妇奉命留在苏区坚持斗争。11月下旬,国民党军队占领了中央苏区大部分地区,形势十分紧张。为了指导部队和苏区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李翔梧几乎天天工作到深夜,起草并刻印了《中共中央给中央分局训令的讨论提纲》《巩固我们的部队》等文件,号召苏区军民坚持斗争。1935年2月,李翔梧所在的中央军区机关在会昌山区陷入国民党军队重围。李翔梧率领500余人,晓宿夜行,冲破敌人层层围困,转移至粤赣交界的天门嶂地区继续开展游击斗争。3月初,敌人尾随而至,战斗中,李翔梧肩部、腰部、腿部多处负伤。为掩护战友突围,与敌人拼死相搏,直至牺牲,时年28岁。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由于斗争形势的恶化,闽赣省委机关从建宁迁往宁化。1934年12月,宁化失守,闽赣省委机关转移到泉上。在险恶的环境中,刘志敏仍顽强坚持革命斗争。1935年1月,敌人进攻泉上,闽赣省委机关人员和部队分路突围。刘志敏等突围到建宁县半寮陈家山时,被敌包围。她为掩护战友突围被俘,后被送往宁化城关。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带领同监战友开展斗争达半年之久。1935年6月,刘志敏在漳州城西门外刑场英勇就义,时年31岁。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