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们发现泰宁附近的河谷地带盛产黄金,于是渐有汉人越过折多山,来到泰宁定居,或垦殖,或淘金,或从事商贸。当时,泰宁县垒际有设金场开采黄金,为古时福建唯一产黄金县。黄金属不含铁质类贵重金属,是金属中最珍贵,也是世上最罕有的金属。黄金为金黄色,当其被煮时发出的蒸气是绿色,冶炼过程中它的金粉通常是咖啡色,若将它铸成薄片可传送绿色的光线。黄金是一种很柔软的金属,可锻性强,易延展,可碾成厚度为0.001毫米的金箔。0.5克的黄金可拉成160米长的金丝,是众金属中拉力最强的,为制作首饰的佳选。黄金易磨损,能变成极细的粉末,因此其常以分散状态分布在自然界中。黄金的熔点为摄氏1063°C,熔金有较高的挥发性,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挥发性不断增强,故民间曾有“真金不怕火炼”的说法。黄金还是热和电的良导体。黄金有价,且价值含量比较高,是一种资产,一种货币,也是一种商品。
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北宋时期,泰宁曾有“金场”。当时的《泰宁县志》也记载有人在金溪淘洗砂金,因该河流产砂金,故取名金溪。泰宁也因产金古称金城场、金泉场。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泰宁地下储量丰富的黄金,引发了人们的发财梦,许多商人竞相向官府申请开办金矿。泰宁交溪堡凉伞山金矿曾租给法国商人开采。光绪三十一年(1905),泰宁建金厂,淘金工多至六七百人,少亦有二三百人。
民国时期,泰宁的淘金热持续不减。民国二十四年(1935),泰宁成立了西康建省委员会。民国二十六年(1937),泰宁设置西康省属泰宁实验区,不久设立泰宁设炼治局(是一个县级建制的单位,相似于21世纪初的“开发区”、“高新区”,具有地方行政权力。据当时的统计显示,泰宁设治局所辖人口仅1508人,在西康省可谓最少的)。那时刘文辉主政西康,设有一个西康金矿局,专司黄金生产。民国三十年(1941)时,许多江西人在泰宁金溪支流的城关一带淘金砂(至20世纪90年代方止)。
1958年,福建省地质局组建砂金队对泰宁朱口砂金地质储量进行调查。20世纪90年代初,在福建省地矿局金矿区规划的基础上,闽北地质队与闽西地质队对泰宁等地开展金矿普查,相继发现一批金矿床(点),初步探明泰宁朱口、城关、洋坑等为小型砂金矿床。另在泰宁的曹家坊、上地、五里亭、邱家排等地也发现金矿化点,县内已知岩金矿床4处,其中中型矿床1处,小型矿床3处,砂金矿床5处。1995年,闽北地质大队探明泰宁县地质远景矿石储量为90余万吨,属中型金矿床。同年,福建闽北地质矿产技术开发公司、良浅水电劳动服务总公司和泰宁县合资组建福建省泰宁县金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是福建省首家有一定规模的集采矿和冶炼为一体的黄金生产联合企业。该公司建成后即在泰宁杉阳北部的河宝山合作开金矿,日采选岩金矿石50吨,年开采岩金矿石1.65万吨。1998年对该矿区进行扩建后,日采选岩金矿石量提高到200吨。1999年对该矿区进行技术改造后,年可处理含岩金矿石6.6万吨,已达中型矿山规模。当年,实际处理岩金矿石5.24万吨,提取黄金230千克。2000年,全年处理矿石达6.94万吨,产金259千克,总产值达1707万元。2002年,该公司通过设备改造建成日处理50吨全泥氰化炭浆提取黄金生产线生产合质金,年可处理氧化矿1.53万吨,可提取合质金80千克,产值566万元。
2005年,福建省泰宁县金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平均日采金矿100吨,年产精金矿石300公斤。2008年,福建省泰宁县金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金矿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