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宁化县淮土镇王氏族谱,有这样一页尤其引人注目,父亲王富崇,民国二十四年乙亥,正月十一日申时殁,儿子王盛油、王盛财、王盛春纷纷于民国二十四年乙亥,正月十一日申时殁。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一家四口男丁在一夜之间去世呢?
再翻开《福建省宁化县革命烈士英名录》,王富崇父子四人的名字跃然纸上。笔者作为一名老党史工作者,对王富崇父子四人的故事更加好奇了,试着打开宁化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那段历史,沿着四位烈士的足迹,探寻他们“一心为革命、一门四忠烈”的感人事迹。
王富崇生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9月16日,所在的里坑岗(今淮土镇团结村)人多地少,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祖上以务农为生,家庭生活贫困。王富崇育有五子,先后出生于风雨飘摇的清末民初。长子王盛振生于农历1898年3月26日,次子王盛油生于农历1901年10月23日,三子王盛春生于农历1909年9月11日,四子王盛财生于农历1912年1月11日,五子王盛洲生于农历1917年11月19日(身患残疾)。在那个改朝换代、朝不保夕的动乱年代,作为平民百姓,能保住命、活下来,就已十分不易。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宁化,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民不聊生。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土豪劣绅作威作福、称霸一方;地痞流氓为非作歹、欺男霸女;土匪流寇抢劫掠财、杀人越货。其中马鸿兴部更是横征暴敛,为害最深,时间最长。当时宁化有首民谣:“宁化三件宝,地瓜当饭饱;蓑衣当被盖,火笼当棉袄。”
王富崇家里人口较多,仅靠几亩贫瘠的土地难以养家糊口,无以谋生。为摆脱生活困境,王富崇带着几个儿子学做豆腐,一边种地,一边卖豆腐,每天“头戴星星去、脚踏月亮归”,却仍然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苦难生活,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改变现状,改变国民党剥削与压迫的愿望十分迫切。
1929年1月至3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下井冈山、转战赣南、挺进闽西。3月上中旬,红四军由江西石城途经宁化西部淮土的隘门、大王、凤凰山,向长汀方向进发,3月9日,红四军行军至凤凰山村宿营。在该村五通庙大坪的樟树下召开群众大会,朱德军长站在一条长板凳上,向群众宣传党的土地革命思想、表示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号召广大贫苦工农武装起来,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工农民主政权,自己当家作主。
3月11日(农历二月初一)正好是凤凰山圩日,王富崇带着儿子去凤凰山赶圩,在村口街上卖豆腐,听说前两天有一支军队在凤凰山村五通庙大坪的樟树下召开群众大会。据说是一支叫“红军”的部队,进驻凤凰山后,纪律严明,买卖公平,爱护百姓,不扰民、不抓丁、不派款,当时就有好几个年轻人说,要当兵就要当红军,跟着红军一起闹革命。孙坑的张益等热血青年就在这时参加了红军……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一听说是当兵的,老百姓的心情就显得格外紧张,王富崇父子也不例外。然而,部队头领的讲话,却句句说到百姓的心坎上,乡亲间流传的红军的革命思想、严明纪律和良好作风,在王富崇父子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埋下了此后投身革命的种子。
1931年5月,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战役胜利后,在红十二军的支持帮助下,宁化分批开展建党、建政和建立地方武装工作。7月,首批建立了淮阳、曹坊、禾口三个区苏维埃红色政权,接着建立各乡苏维埃红色政权,王富崇所在的淮阳村也成立了乡苏维埃政府。
随着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1931年11月上旬,在淮阳刘氏家庙成立中共宁化县委、县苏维埃政府,中共淮阳区委也紧接着在次年的1月底2月初成立,县、区、乡各级苏维埃红色政权相继建立后,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各种反动黑恶势力纷纷被铲除,广大受剥削、受压迫的贫苦农民翻身得解放,淮阳乡处处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崭新气象。
新兴的苏维埃政权,活力无限,一切为了劳苦大众的利益,这些都与国民党黑暗统治形成鲜明对比。王富崇父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进一步坚定了王富崇父子投身革命的决心。1932年2月起,王富崇父子五人先后加入革命队伍,在不同的领域里为了维护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而努力。
王富崇本人及其四子王盛财分别任淮阳乡及罗坑乡苏维埃贫农团代表,父子俩积极宣传红色思想,发动广大劳苦农民筹粮筹款支援红军;开展“打土豪、分田地”运动,及时摸排田地,分配给农民;带领农民搞好农业生产。
次子王盛油是首任淮阳乡苏维埃政府主席,为配合红军在淮阳的革命活动,他带领乡苏的同志,走村串户,宣传“十大政纲”,号召淮阳乡的群众团结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夺回土地,并将没收的农具、粮食等平分给穷苦百姓,让穷苦的百姓有饭吃、有田种,淮阳的革命之火熊熊燃烧,革命队伍迅速扩大。由于王盛油在革命斗争中的出色表现,被任命为少共淮阳区委书记,随后任少共宁化县委书记,并在1934年春,任少共宁化中心县委书记。
三子王盛春在游击队从事革命工作,作为宁化游击队班长,他带头发动和组织淮阳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捕捉反动分子、站岗放哨,保护淮阳人民生命财产,配合当地红军开展剿灭刀团匪斗争。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导致中央苏区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节节失利。1934年10月,驻守宁化的中央主力红军约1.4万人,先后从凤凰山、曹坊出发,踏上了前途艰险的万里长征。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反攻倒算,对苏区进行“清剿”,血腥的白色恐怖开始在苏区蔓延,仅宁化县,被烧毁的房屋近1.6万间,被烧光的自然村100多个,被灭绝的有5500多户,被杀害群众3300多人,土地荒芜3.5万亩,到处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田园荒芜、百业凋零的惨象。
王富崇父子所在的淮阳乡也无法幸免,国民党在淮阳实行“清乡”,颁发“良民证”,组织“保甲制”,实施烧、杀、抢的野蛮政策,血腥镇压淮阳群众,企图切断人民群众与红色政权的联系。他们对留下来的红军伤病员以及游击队员、苏区干部、党员团员、红军家属、各类红色地方武装组织代表,采取劝降诱降政策,不从者则被标上“死硬赤色分子”身份。王富崇父子四人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毫不退却,他们坚决抵制国民党的劝降诱降。为保存实力,主力红军长征后,王富崇父子四人开始转入地下,奔走于凤凰山周边,帮助游击队传递信息、配合游击队开展工作。
由于坏人告密,1935年2月14日,王富崇父子四人在开展革命活动时不幸暴露身份,被国民党铲共义勇队抓捕。为从王富崇父子四人口中打探更多的消息,铲共义勇队把王富崇父子四人用藤条捆绑,用绳子毒打,甚至用火烧等酷刑折磨他们。尽管被打得皮开肉绽,体无完肤,但王富崇父子四人始终守口如瓶,不向反动派吐露丝毫信息。铲共义勇队无计可施,于是把父子四人用一根麻绳捆绑串联在一起,准备送往淮土杀害。
在押送淮土途中,王富崇父子四人路过家门口,次子王盛油年幼的独女王秀容看见自己的祖父、父亲、三叔和四叔被捆绑着,顿时嚎啕大哭,年幼的她无计可施,只能从家里装来水,一一喂亲人们喝。王盛油深知此次被捕有去无回,面对女儿稚嫩的脸庞,他面无惧色的交待:“秀秀呀,往后要好好听妈妈的话,我没有以后了……”
处决过程中,为制造骇人惨状,铲共义勇队强迫群众围观,并用梭镖朝王富崇父子四人全身猛刺,鲜血直流,企图用酷刑恐吓王富崇父子四人,能从他们口中得到共产党员的秘密,但王富崇父子四人面无惧色,视死如归,始终保守组织秘密。铲共义勇队无奈,残忍地用马刀砍下王富崇父子四人的头颅,一时间,围观的群众无不潸然泪下、悲愤交加。
王盛油的独女王秀容长大后,每每回忆祖父、父亲、两个叔叔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惨状,瞬间泣不成声,不能言语。那个悲惨场景,成了她一辈子都无法忘却的沉痛记忆。2024年4月22日,实地采访97岁高龄的王秀容老人时,对八十多年前那个不堪回首的悲惨场景,仍然心有余悸……
王富崇父子四人英勇就义了,他们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之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崇高革命精神,淮阳乡的百姓自发为王富崇父子收殓,将父子四人葬于淮土红岭背官山上。
值得一提的是,王富崇的长子,王盛振也在1932年参加了红军。在部队里,他作战勇敢、冲锋在前。1934年10月随所在部队踏上了长征,在一次对敌作战中身负重伤,留在当地养伤,之后想再去寻找部队继续革命,却无从得知部队的消息,无奈之下,王盛振只得起身回乡。途中,伤未痊愈的他给家人递来消息,想让家里寄点路费给他,可谁曾想,他的父亲与弟弟皆已被反动派杀害,他只好一路乞讨回乡。回到家乡后的王盛振,经常回想部队的情景,时不时地会抚摸自己在部队里使用的钉鞋,并教育子孙后代,直到1955年因病逝世。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王富崇父子四人为革命慷慨赴难,视死如归,他们的鲜血没有白流,他们的牺牲重于泰山,终于迎来了1949年10月21日宁化的和平解放,建成了没有剥削和压迫、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社会。解放后,王富崇父子四人被国家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
(宁化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供稿)
【参考资料】
①宁化县人民政府编《福建省宁化县革命烈士英名录》,1981年10月。
②邓文恭主编《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宁化县组织史资料》,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
③刘善群主编《宁化县志》之【卷二十五 军事】第三章第二节《驻军》、第四章第二节《国民党地方武装》,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④淮土大王《王氏族谱》。
⑤许培昭主编《宁化人民革命史》,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⑥(民国)黎景曾、黄宗宪修纂《宁化县志》之卷四【城市志二/坊巷·墟市·乡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⑦王仁荣主编《中国共产党三明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
⑧宁化县文保中心采访整理《一门四忠烈 牺牲酬壮志》文,2023年5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