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党史知识】闽北红军在将乐、建宁、泰宁的游击斗争
2024-03-1110:11:39来源:

1935年2月,中共闽北分区委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转变组织方式、斗争方式、开展游击战争的电报指示精神,将闽北红军和游击队合并重建闽北独立师,师长黄立贵,政委卢文卿,参谋长张燕珍,政治部主任曾镜冰,下辖4个团,共约4000多人。3月,黄立贵率闽北独立师向将、邵、泰边境三角地带挺进,在万安、安仁、大源、高唐一带活动,并逐步在安仁、泽坊、芹洋、长甲、正溪、孔坪等地创建了游击根据地。

19358月,闽北红军游击队实行“向敌后挺进,开辟新的游击区”的方针。闽北独立师师长黄立贵率领独立师第2纵队向邵武、顺昌、建阳边区建立游击根据地,并派出武装向将乐、建宁、泰宁地域游击,经过一年的斗争,在将()()()区域开辟了游击根据地。此后,独立师第2纵队活动于将乐与邵武、顺昌交界的泽坊、安仁一带,并建立了九仙山游击根据地。

19361月,黄立贵率闽北独立师第2纵队转移到将乐、泰宁、顺昌一带活动。在泰宁上青半岭村,袭击了泰宁北乡保卫团团部。月底,在周宁县与政和县交界的洞宫山区的禾坪村与叶飞率领的闽东红军游击队会师。会师后的两支部队召开闽北、闽东党组织领导联席会议。成立了中共闽赣省委和闽赣省军区,并将闽北红军独立师4个团改为4个纵队建制。随后,黄立贵率部出击将乐、泰宁、建宁国民党军防守空虚的地带,6月在万安孔坪村建立了将泰邵县委,隶属中共闽中特委;成立了将泰邵游击队,开辟了将(乐)泰(宁)邵(武)游击根据地;在邵武成立了中共闽中分区委和军分区,黄立贵任书记兼司令、政委。10月初,闽赣省委(闽北、闽东党组织汇合后成立的闽赣省委)决定由黄立贵、马长炎率领闽北独立师第26纵队,兵分两路,在将乐、泰宁、明溪、沙县等地开展游击斗争,并成立了中共将乐县委。之后,纵队又进入泰宁、建宁一带活动,并在泰宁境内成立了中共建()()县委,隶属于中共闽中特委。

19371月,马长炎率领第2纵队在建宁县连续打击敌人:痛击敌保安队,活捉国民党巡视员;夜袭国民党建宁县第二区区署,活捉区长等3人。

19373月,马长炎、黄立贵各率的2纵队一部和第5纵队在将泰建游击根据地会师,在顺昌的第6纵队也从顺昌抵达会师地点。3支队伍会师后约有400余人,进入建宁进行整编,将第56纵队合并为第6纵队,分别由黄立贵师长兼第2纵队队长,率部挺进建泰邵边界地区活动;马长炎任第6纵队政委,坚持以将乐为中心,在将建泰游击根据地开展活动。

19374月,为打通与闽西游击根据地的联系,黄立贵命令第26纵队分别从建宁、泰宁向明溪、宁化边境游击,但由于国民党当局的阻挠,向闽西发展的计划未能成功。后黄立贵师长带第2纵队转战邵武,马长炎带第6纵队撤回泰宁、将乐一带。6月初,黄立贵师长率领第2纵队一部,从邵武到泰宁又转入将乐,驻扎在大源乡长甲村山厂,奇袭了企图“围剿”红军的保安队队部。之后,队伍转移到九仙山游击根据地。6月底,国民党当局得知红军游击队的确切行踪,立即调重兵,兵分三路,向游击根据地九仙山“围剿”,将黄立贵所率的第2纵队一部、马长炎所率的第6纵队及随队的中共将乐县委、中共建泰县委人员层层包围在九仙山上。7月初,黄立贵感到形势危急,决定带领第2纵队40余名队员翻山越岭,经将乐大源的沙溪、赔顶、羊角尖向邵武转移,13日,在邵武沙田堡村梧桐村际山厂转战突围中英勇牺牲。马长炎率领第6纵队在群众的支持帮助下,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转战,在光泽与建阳交界的猪姆岗,找到了闽赣省委。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工农红军分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19381月,闽北红军游击队集中到江西铅山石塘镇整编,除留下少数武装在闽北坚持斗争外,将主力1300余人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 

(来源:《三明党史知识手册》)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