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4月上旬,根据中革军委决定,在福建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8团和第9团,作为远殖游击纵队,在中央苏区东线敌人侧翼及苏区周围开展远殖游击战争,建立游击根据地,破坏敌人的交通运输,打击和牵制向中央苏区之敌。5月,红9团撤离永安县城挺进至连城、宁洋、永安边界地带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破坏敌人筑路计划,建立了以大小吴地(现属永安管辖)为中心、纵横300余里的岩连宁边区游击根据地。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后,福建省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朱森率明光独立营(原连城独立营)进入岩连宁游击根据地与红9团会合。因朱森执行“左”倾路线,粗暴干涉红9团军政事务,使根据地越打越小。1935年2月,红9团获知张鼎丞回永定打游击的消息后,红9团第1、第3营和明光独立营向永定金沙方向行动与张鼎丞会合,第2营向永安游击。
1935年4月,中央分局代表陈潭秋在永定召开闽西南各地党政军领导人联席会议,传达中共中央给中央分局关于立即改变“组织方式与斗争方式”的电报指示精神,并成立以张鼎丞为主席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闽西南地区的对敌斗争。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将红军游击队按活动区域在军事上划分为4个作战分区,明光独立营与红9团第2营以(龙)岩、连(城)、宁(洋)3个县边区为活动范围,组成第一作战分区,分区司令员罗忠毅、政治委员方方。
之后,罗忠毅、方方率明光独立营重返岩连宁地区与红9团第2营会合,闽赣军区第17、18团余部也来到岩连宁边区。六七月间,敌3个团向第一分区发动两轮进攻。因第二轮进攻来的突然,红军游击队未能及时避敌受到较大损失,部队被打散,遂以班排为单位与敌周旋。两个月后,一分区队伍重新集结,以根据地外的反动势力为主要打击目标,避开强敌,只打有把握取胜的小仗,使“清剿”之敌找不到游击队,不得不于12月退出岩连宁红军游击根据地。
1936年1月1日,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将闽西红军游击队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闽西南抗日讨蒋军”,下辖7个支队,岩连宁的部队改称为第一支队。改编后的第一支队,在归化、宁化、清流、永安一带取得胜利,声威大震,使永安等县的商会主动派代表请求红军游击队保护他们的利益。至1936年5月,第一支队在龙岩东北、漳平西南、清流东部、连城东南和永定、宁洋、漳平交界处建立了较为巩固的游击根据地和地方武装。
(来源:《三明党史知识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