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党史知识】宁清归彭泉的游击战争
2024-01-1511:35:32来源:

主力红军长征后,归化、清流、宁化、泉上、澎湃等苏区县相继失守。1934年11月7日,归化失陷,闽赣省军区18团500余人在归化激战后退往宁化,部分归化县苏机关人员和游击队则撤到龙栖山一带游击。26日,清流失守,除保卫局长梁国斌率保卫局战士及游击队、少先队少部分人突围,撤往宁化外,大部壮烈牺牲。11月29日—30日,宁化县机关干部和家属分批撤离县城,留下宁化游击队据守县城,撤离的队伍途经官家坊、沙罗坝等地时,与闽赣军区红军后方医院的医务人员、伤病员及警卫连会合,分多路上了田螺髻(今宁化县方田乡泗坑村)。此时,国民党军4个整编师再加上各地民团武装约有5万余人,对三明苏区进行“清剿”,他们采取烧、杀、抢的野蛮政策,血腥镇压摧残苏区群众。

面对国民党军的“清剿”, 中共闽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区机关人员、省军区的4个团以及从归化、清流撤下来的干部和武装人员约3000余人先后退出宁化城,后经巫坊、中沙转移到湖村、泉上转入艰苦曲折的游击斗争,泉上县地方武装随闽赣省队伍行动,彭湃独立营仍在彭湃县境内坚持斗争。先前退到田螺髻的300余人整编为宁化游击队。整编后的宁化游击队仍积极出击,全歼了方田反动地方武装“铲共义勇队”,一举处决了“铲共义勇队”头目以及部分反动队员,给敌人以有力的还击。一度迫使敌人在方田无法建立伪政权。

但在国民党军不断的清剿之下,宁化游击队的活动区域不断缩小,处境日益艰难。在恶劣的斗争环境中,游击队中意志薄弱者开始动摇,伺机逃跑,宁化游击队由原来的300多人锐减到100余人。1935年4月25日拂晓,叛徒带领当地反动民团和国民党军层层包围了宁化游击队驻地田螺髻,游击队经三昼夜的浴血奋战,直至弹尽粮绝,大部分游击队员壮烈牺牲,只有少数人员突出重围,转战闽西连城等地,与方方领导的闽西红9团会合,并在闽西坚持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游击队指挥员黎盛根,突出重围后,只身潜藏在当地一位群众家中,但月余后又被敌发现俘获,面对威逼利诱,大义凛然,受尽酷刑拷打,宁死不屈,同年秋,遭剖腹挖心被杀害于宁化城关。至此,宁化游击队完全丧失,宁化县苏维埃政权终结。

(来源:《三明党史知识手册》)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