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遗产,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维系民族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宝贵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我们深入推进红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与永续传承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基本遵循。
三明,是一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和英雄辈出的烽火岁月,给三明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红色文化遗产,除了353处革命遗址,还有随处可见的红军标语。这些标语,在当年为宣传党的政治纲领、发动群众、瓦解敌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今天又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弥足珍贵的实物教材。然而,由于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等原因,三明市红军标语保存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好总体规划,拓宽资金渠道、培养专业人才、加强红色宣传、抓好开发利用、开展红色旅游,从而加强红军标语的保护利用刻不容缓。
一、三明市红军标语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红军标语的概念
标语,在商务印书馆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用简短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根据词典中的解释可以明确,标语是通过简短精练的文字,以宣传号召为目的,将具有鼓动性意识的内容传播给受众,以获得传播者预期的效果。而红军标语,指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文字形式展示于公共场所,传播战时党的方针政策和斗争思想,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诉求的具有宣传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
(二)红军标语的由来
红军标语是怎么产生的呢?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广大群众对党的性质宗旨、方针政策并不了解。同时,国民党大肆污蔑共产党,声称共产党杀人放火、奸淫掳掠、共产共妻等等。再加上旧军队一直存在军阀作风,在老百姓心目中,军队不是拉伕抓丁,就是抢钱抢粮,动不动就打人骂人。老百姓以为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也像其他的军阀军队一样,所以,对共产党存在着一种畏惧心理,不敢和红军接触。红军一到,老百姓往往是十室九空,纷纷上山躲避。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有效地反击敌人的污蔑和欺骗,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红军就在各地刷写言简意赅、朗朗上口、感召力强的标语口号,旗帜鲜明地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
(三)三明市红军标语的形成
那么,三明市红军标语是如何形成的?其实,它与三明苏区的创建、发展和壮大息息相关。
1929年3月至1930年10月第一次反“围剿”开始前,中国工农红军四次进入三明,在三明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作。期间,红军进入三明的宁化、清流、归化(明溪)、大田、建宁等县活动。 当时,红军组织了宣传队伍,负责书写标语。他们以墨水为主,或用石灰、锅底灰等材料,将标语写在土墙、砖墙、石壁、木板等载体上。因此,在红军的征途和驻地,留下了一大批宣传标语。如1930年6月,红四军第一纵队进驻宁化,支援宁化西南五乡农民武装暴动,就留下“土豪的谷子不要钱,发给贫民。武装拥护苏联”等标语,有效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武装在三明的影响,促进了宁化、清流、归化等地工农武装斗争的兴起。
随后,三明苏区在红四军帮助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1931年1月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红一方面军分兵在江西和福建边界加紧发动群众、开辟新区、筹集经费,以便打破敌人的再次“围剿”。其中,红十二军101团与红四军第10师一部,分别从江西进入宁化、清流边区和建宁西北乡,开辟了宁清边区和建宁西北游击区。清流县长校镇红军101团指挥部旧址外墙上便留下以“中国工农红军十二军团战士”为署名的“中国共产党十大纲领”,以及“猛烈扩大红十二军团!”等红军标语。
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毛泽东、朱德率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总司令部进驻建宁溪口天主教堂,红军在墙上刷写了“拥护中国共产党”“农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打倒屠杀工农兵的国民党”等标语,鼓舞红军战士的斗志,坚定红军必胜的信念。建宁大捷后,红军深入建黎泰、宁清归地域扩红筹款、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在三明地域初步形成了建泰将、宁清归两块相对独立的革命根据地。这期间,红军在归化、宁化、将乐等地书写了“不完粮,不完土豪的债”“打倒土豪分田地 士兵不打士兵”等标语。
1932年10月,为加紧巩固和发展新区,粉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第四次“围剿”,中共闽粤赣省委要求各县抽调有能力有经验的干部组成工作团深入基层,广泛开展宣传活动,组织动员广大群众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宁化县留下武层区工作团书写的“粉碎敌人大举进攻”“紧急动员起来扩大红军。粉碎帝国主义国民党第四次围剿”等标语。
从1933年7月至1934年2月间,东方军两次入闽作战,先后攻克清流、归化、宁化、泰宁、沙县等地,恢复和新辟了大片苏区。这一时期,三明苏区范围达到鼎盛时期。这些区域留下了大量与东方军有关的红军标语,如1933年7月,东方军采取“围点打援”战术主攻泉上土堡,红三军团第4师在延祥打击国民党援兵后,在宁化泉上镇延祥村刷写了“捷报”以及“争取东方军 争取东方战线上的大胜利!扩大福建苏区!”等标语 。
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中央红军辗转三明各地开展反“围剿”军事斗争,曾发生了将乐明溪铜铁岭战斗、泰宁新桥战斗、大洋嶂阻击战、建宁保卫战等一系列阻击战。所以,将乐县白莲镇墈厚村铜铁岭战斗指挥部旧址外墙上形成了“没收豪绅地主的财产和土地分给工农群众”。明溪、清流、永安等地形成了“彻底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等标语。
随着第五次反“围剿”形势的日趋严峻,为调动钳制国民党军,减轻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压力,1934年7月,由红7军团改编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途经三明宁化、清流、永安、大田、尤溪,到闽浙皖赣边区活动。在这些县形成大量关于北上抗日的红军标语,如永安市“拥护红军北上先遣队北上抗日”“援助抗日先遣队”;尤溪县“只有红军才是真正抗日反帝的工农武装!”等。
在那如火如荼的战争岁月里,红军指战员为宣传发动群众,鼓舞三明苏区军民斗志,在不同历史阶段,书写了不同内容的红军标语,极大地激发了三明人民的革命热情,指引三明人民拥军扩红、支援前线。
二、三明市红军标语的概况及特点
红军标语,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符号,已经深深地融入三明这片红色的土地。2020年9月开始,三明市开展了全市红军标语普查。经统计,全市共有1113幅1984条红军标语。其中政治类984条,经济类163条,军事类639条,文化类6条,社会类29条,无法识别163条;红军标语所附着的建筑物属国家级文保单位的21条,属省级文保单位的1076条,属市级文保单位的8条,属县级文保单位的220条,未列入文保单位的659条。总的来看,三明市红军标语具有分布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等特点。
(一)分布广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主力部队,特别是红一方面军绝大部分战斗部队都曾在三明战斗过。据不完全统计,有180多位师以上干部在此工作过。红军在三明活动期间,十分重视标语书写工作,将其作为宣传工作的主要内容来抓,上至党和军队的高级干部,下到普通战士,都积极开展标语的书写工作。正因如此,三明红军标语分布广泛,遍布三明市11个县(市、区)60个乡镇112个村。 按照数量的多寡排列,依次是永安市1066条、沙县区202条、尤溪县189条,清流县186条,宁化县156条,明溪县59条,建宁县47条,将乐县31条,大田县28条,泰宁县18 条,三元区2条。
(二)形式多样
从书写方式来看,目前已经发现的三明市红军标语字型各异、大小有别,有横排写和竖排写,有从左往右写,也有从右往左写。颜色以黑色为主,兼有白、红等颜色。从载体来看,主要书写在革命旧址的土墙、砖墙、石壁、木板上,少量书写在纸上,如建宁县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收藏着一份纸制红军标语“全国工人阶级团结一致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协力渡过暂时困难争取经济状况逐步改转”。标语大部分用墨水写成,也有用石灰、木炭等材料书写。分为可移动和不可移动两类,有些因房倒屋塌,从不可移动标语揭取下来变成可移动标语。从宣传形式来看,有标语、漫画、歌曲等,以标语为主。从标语的落款来看,主要有红军宣、红共宣、红军政宣、红军农宣、红军产宣等,这些落款充分证明了在三明驻扎部队的多样性,也充分印证了宣传工作是当年红军的重要工作之一,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红军决不是单纯的打仗,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外,还要担负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政权”。
(三)内容丰富
三明市红军标语大致有以下几类:
1、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内忧外患,国内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加紧瓜分中国。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积极发动民众革命救国。所以,三明就有大量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标语。如永安市 “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尤溪县 “准备直接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战”“帝国主义从中国滚出去”等。
2、揭露国内反动势力
国民党实施内外反动政策,进攻中央苏区,残杀共产党员和社会进步人士,压迫工农群众。三明有很多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标语,如永安市小陶镇、西洋镇《国民党十大罪状》,清流县“要想救中国必须打倒卖国的国民党!”“打倒屠杀工农的国民党!”将乐县“推翻国民党的反动政府”等标语。
3、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主张
为了让劳苦大众拥护共产党,加快苏区建设,红军开展了全面深入的宣传,如永安、清流、明溪、建宁等县都有《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尤溪县梅仙镇梅营村“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大田县建设镇光裕堂“红军是工人农民自己的武装!”等,都是宣传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主张的标语。
4、宣传党的中心任务
中央苏区的创建与巩固扩大,引起了国民党的恐慌,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悍然发动对中央苏区的“围剿”行动,反“围剿”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至今,在宁化、清流、明溪、永安还留存着大量反“围剿”的红军标语。如“粉碎帝国主义国民党四次围剿”“彻底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粉碎敌人六路进攻”等标语。
5、扩大红军和策反白军
面对国民党的政治打压和军事“围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不断揭露国民党的反动性质,军事上则不断扩大红军、策反白军,作坚决的斗争。如宁化县石壁镇“扩大一百万铁的红军!”“白军弟兄你们都是工农出身,不要替军阀当炮灰!白军弟兄,你们都是一般穷人,不要拿枪打工农红军!”清流县长校镇的“穷人不打穷人,士兵不打士兵”,永安市洪田镇马洪村逢源堂的“欢迎白军士兵拖枪过来当红军!”等都属于此类标语。
6、宣传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之前,地主豪绅拥有大量的土地,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在共产党的带领下,三明宁化、清流爆发了西南五乡农民武装暴动、李坊农民武装暴动,打土豪劣绅,烧田契债约,没收地主财产。三明苏区建立后,共产党带领三明人民开展土地革命,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平均分给贫下中农,使广大农民获得梦寐以求的土地。 宁化、清流、明溪、将乐、建宁、沙县、永安、尤溪、大田存在大量“农民起来实行土地革命”“农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等红军标语。
7、宣传北上抗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共产党主张枪口一致对外,三明苏区现存大量北上抗日的标语,如永安、清流、宁化等地有“白军弟兄,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与红军联合打日本”“白军弟兄们!不做堡垒,马上开到北方打日本”“北方的白军弟兄:日本飞机正在轰炸你们的村庄田地和房屋,马上开回北方打日本”等标语。
8、宣传党的经济、文化
要想改变中国社会的旧貌,除了武装夺取政权,还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文化。面对国民党反对派的经济封锁和多重围剿,党在苏区建设过程中推行积极的经济政策。如沙县湖源乡“商人不准无故停顿营业。”永安市洪田镇“反对国民党的食盐封锁”,将乐县中央苏区县纪念馆“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尤溪县梅仙镇梅营村“实行抗租抗债抗捐抗税抗粮。”大田县屏山乡内洋村“公买公卖”等标语。此外,还有宣传男女平等、自由结婚、宣传共青团、保障工农权益和普及相关知识的标语,如尤溪县“男女平等 自由结婚万万年”;建宁县“拥护共产青年团”;大田县“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宁化县“每天洗澡 身体愈好!”等。
三、三明市红军标语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不可再生的珍稀文化遗产,红军标语是我们研究党史、军史、文化史的宝贵史料,许多标语都能佐证党的重要历史事件。但是,由于自然环境和人为破坏等原因,目前三明市红军标语保存状况不容乐观。截止到2023年,全市1984条红军标语中,保存状况好的有315条,仅占15.9%;保存状况较好的145条,占7.3%;保存状况一般的多达835条,占42.1%;保存状况较差的343条,占17.3%;保存状况差的221条,占11.1%;已灭失的有125条,占6.3%。由此可见,三明境内的红军标语保存现状令人堪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自然损毁
由于年代久远,红军标语受风吹、日晒、雨淋等自然因素影响,标语自身出现了不同形式的损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颜料层脱落、裂隙、划痕、褪色、水渍、泥渍等。再加上红军标语所附着的建筑物墙体结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残损,导致红军标语也严重受损。
(二)人为破坏
除自然因素外,人为破坏因素也不得轻视。主力红军长征以后,敌人卷土重来,除了屠杀革命群众,对红军标语也进行了毁坏。此外,有些地方对红军标语不够重视而人为损坏,包括修桥筑路、房屋翻修等人为因素,使红军标语损毁严重。如大田县石牌镇老厝村红军标语旧址绳祖堂,因拆旧建新,红军战士刷写的红军标语、漫画随之消失。
(三)职责不清
三明市红军标语存在保护管理主体不明确的问题,从产权方面看,大部分红军标语书写于宗祠、民房上,产权主体有政府用房、乡村用房,更多的是村民私房,产权较为复杂。从保护主体看,相当一部分红军标语没有纳入各级文物保护范畴,各级党委、政府也没有相应的保护规划,各个县(市、区)各自为阵、各行其是,村民又没有保护能力,造成保护红军标语的难度加大。
(四)人才短缺
长期以来,保护红军标语的专业人才短缺,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红军标语保护工作中技术性、学术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严重制约了红军标语的保护、开发、利用。有的地方在标语保护过程中违反文物保护原则,简单地在标语上进行填涂,造成另一种形式的破坏,如明溪县胡坊镇胡坊村李家大厝外墙上“打倒帝国主义,彻底平分土地”,为后期重新刷写。另外,宁化县安远镇里坑村谷仓上“农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等标语均为后期重新刷写,原来的红军标语遭到破坏。
(五)资金匮乏
三明市红军标语数量较多,除所附着的建筑物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稳定经费来源外,大部分红军标语没有固定维修经费。而红军标语多数分布在交通不便的偏僻农村,这些乡村普遍经济困难,资金匮乏。除此之外,有的地方认为保护红军标语费钱,又没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没有将红军标语保护经费列入政府预算。
四、三明市红军标语的保护对策
可以预见,如果对于三明市现有的红军标语不及时进行加固、修复或转移,不久的将来,这笔珍贵的红色文化遗产将会损失殆尽。因此,加大对红军标语的保护利用,抢救红色“活化石”迫在眉睫。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保护利用措施:
(一)做好总体规划。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起红军标语保护意识,认清红军标语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红军标语保护利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做好总体规划。制定出台红军标语保护利用管理办法,加大修缮、监管和保护力度。旧城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牵涉到红军标语保护问题,要征求史志、文物部门意见。
(二)加大修缮保护。根据红军标语普查的情况,按照标语内容、地址、保存状况等情况进行分级,划定若干个标语保护区,集中有限文保资金对那些有特色、品相好、位置好,有保护利用价值的标语优先保护。
对那些濒临损毁的标语,进行抢救性剥离。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散布在各地的标语揭取下来,修复后,建立专门的标语馆,集中展示和保护。如永安红军标语博物馆,作为福建省乃至全国首个“红军标语实体博物馆”,由原少共国际师指挥部旧址(逢源堂)、原少共国际师驻扎旧址(作求堂)及周边遗址组成,集中展示红军标语300余条,成为三明近年来红色教育、国防教育、干部培训、乡村旅游的热门打卡地。
条件不成熟的可以在已有的纪念馆、博物馆等场馆开辟一块展厅,将那些有价值的、急需保护的标语优先截取、修复,进行展示与保护。此外,可以采取征收或与业主签定长期保护合同的办法,加强对红军标语本体及其附着建筑物的保护。在有标语的墙上,可以加设一块有机玻璃罩,防止风雨侵蚀。禁止在墙上打洞,悬挂农具、农作物等物品,等有完善保护方案,技术手段成熟时再采取进一步保护措施。
(三)拓宽资金渠道。红军标语保护需要有财力保证,建议加大市、县两级政府财政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省级专项资金以及国内外的社会捐助。同时,按照“谁维修、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个人、企业等社会力量投资红军标语保护,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同时,积极争取将红军标语所附着的建筑物纳入文保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拓宽保护经费来源渠道。
(四)培养专业人才。红军标语的保护离不开智力支持。要努力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红军标语保护工作者队伍,开展红军标语保护和学术研究,为红军标语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五)加强红色宣传。保护利用红军标语,宣传工作非常重要。建议依托中央、省、市、县电视台、报刊等主流媒体,综合运用互联网、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制作红军标语宣传片,创作红军标语题材文艺作品,多渠道、全方位地广泛宣传三明红军标语的红色文化内涵,讲好红军标语背后的故事,大力弘扬苏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六)抓好开发利用。红军标语是见证三明红色历史的“活化石”,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三明丰富的红军标语,举办红军标语专题展览,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理想信念“看得见”,让革命文物“活起来”。
(七)开展红色旅游。我们可以将红军标语与其他红色资源结合起来,在全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上,根据红军标语的分布,结合当地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客家旅游等资源,对红军标语进行开发利用。不仅对红军标语保护和宣传起到有益作用,而且还能够促进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如泰宁红军街、清流林畲毛泽东旧居、永安红军标语博物馆等,就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优势,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反之,对红军标语也是一种保护。
(作者:三明市委党史方志室赵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