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城市文化 > 客家文化
【三明客家纪略】教育(7)现代教育
2022-12-2310:55:25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派出军管人员或联络员先后接管和进驻21所中等学校,遵照“维持、整顿、改造”的方针,组建学校领导班子,整顿改造旧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建立新型的教学秩序和师生关系。教育实行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广泛吸收工农子弟入学,开展扫盲运动,进行识字教育,组织工农干部学文化。1952年,全境小学增加到910所,在校学生达63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382%。

1958年掀起“全民动手、全民办学”的教育革命热潮。同时,为适应三明重工业城市建设和军工生产基地内移的急需,工矿企业兴起自办学校的热潮。中小学校认真贯彻《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省教育厅提出的“抓双基,抓平时,抓低年级,抓年段过关,深入调查研究”的教学指导意见,1961年,全境小学增加到2119所,在校学生达111万人。1964年创办三明专区农业学校、永安农业职业学校,使中等专业职业技术学校增加到2所。

19661976年十年动乱期间,使教育工作受到严重摧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恢复了生机。经过一系列改革,逐步走上多渠道、多类型、多形式、重质量的发展道路,教育出现全面振兴的新气象。1980年始,全市逐步实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沙县率先把西霞中学改办为农业中学。三明七中、永安二中、永安四中等列入省第一批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试点校,接着各县均创办1所职业学校(职业中学)。1983年开始,大中专教育和成人教育蓬勃发展,先后创办三明师专、三明职业大学和福建医学院三明医疗大专班等全日制高校,发展电视大学、业余大学、函授大学、自学考试等成人高等教育,复办、创办8所中等学校。至1992年,各级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达3985万人,比1950年在校学生数185万人增加205倍;教职员工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1992年教职员工总数达299万人。

19997月,组建三明高等专科学校。20006月,教育部正式批复成立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占地面积724亩,校舍建筑面积1327万平方米,在校生达5230人,共设置13个系(部)、37个专业,拥有教职工人数586人,其中各类高级职称86人,各类中级职称227人。“九五”期间,全市教育事业费支出1579亿元,占同期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支出的6905%2000年,全市初等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9989%,初中阶段入学率1185%,残疾儿童入学率9003%,全市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899%,脱盲人员巩固率达9862%。全市职专、职高招收新生5323人,有297名职业学校学生被厦门大学等高校的职业技术学院录取,职业技术等级证书持有人数达2100多人。全市报考成人高校4282人,录取新生1646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人数516万人,1169万人次,合格43万人次,毕业1380人。

十五期间,全市共投入教育经费2952亿元,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2005年,全市投入教育经费达699亿元;全市高等、中等学校招生数8781人,在校学生数22118人,毕(结)业生数5772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187万人,毕业生8650人;普通高中招生204万人,初中毕业生普高升学率4238%。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958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726%;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998%;幼儿入学率8565%。全市206万人、413万人次参加自学考试,171万人获得单科合格证书,751人获得本、专科毕业证书。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