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0月,因要修编第一轮《大田县志》,大田县成立大田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委会成员71人,县长兼主任,分管副县长兼副主任;1987年4月,成立大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核定编制数5人,实有人员3人。1989年11月,成立大田县县志编辑室,聘用退休干部12人,分别担任主编、副主编、编辑。新一轮机构改革,根据中央、省、市、县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县委党史研究室和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合为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为大田县委直属事业单位,归口县委办领导。2019年1月3日,中共大田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正式挂牌办公,办公地点在原县图书馆三楼。
大田年鉴开编较早,1983年8月,县委办编印《大田年志(1982)》,铅字印刷,内部发行,1984年8月改为《大田年鉴(1983)》,1987年停办,1996年开始《大田年鉴》续编工作,1997年出版《大田年鉴(1993-1996)》。此后一年一鉴,至2019年,共23卷。1999年、2000年,《大田年鉴(1997)》《大田年鉴(1998)》分别在中国年鉴研究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年鉴信息与研究》杂志社举办的第三届、第四届全国年鉴校对质量评比中获优秀奖。2000年,《大田年鉴(1997)》和一轮《大田县志》《大田烟草志》及读者用志事迹彩图展板在第二届全国地方志成果展展出。2007年,《大田年鉴(1999)》获省地方志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2010年,《大田年鉴(2007)》获全国地方志系统第二届年鉴评比二等奖。2014年,《大田年鉴(2012)》被福建省、三明市方志委选送参加全国地方志系统第三届年鉴质量评比。2016年,《大田年鉴(2015)》获福建省地方志优秀成果奖。2017年以来,《大田年鉴》多次被三明市方志委推荐参加福建省、全国精品年鉴、优秀年鉴评比。
《大田年鉴》的编纂取得一定成效,与大田有一支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年鉴编纂队伍是分不开的。然而,在年鉴编纂队伍建设上,大田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制约年鉴事业的发展。比如年龄结构不够合理,队伍年龄偏大,年轻干部培养不足;专业型、研究型人才缺乏,年鉴编辑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少,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经费不足,社会聘用人员待遇不高,工作缺乏积极性;干部对本职工作的历史地位和现时作用认识不够,大局意识淡薄,缺乏工作主动性和创新性。
加强编纂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大田年鉴》编纂水平和编纂质量,笔者认为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一、增强年鉴编纂人员奉献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推进年鉴事业可持续发展。把握年鉴编纂工作的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和服务性,抓好长远和基础性工作,认真搞好学习研究,用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眼光观察认识问题,真正实现年鉴工作为现实服务、为发展服务。不断强化干部大局意识、奉献意识,鼓励编纂人员以高度的事业心,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恪尽职守、锲而不舍,在清静雅致中成就一番大事业,把“冷板凳”坐热,把“冷部门”做火。同时,不断强化创新意识,不断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不断改进作风,严肃工作纪律,提高工作效率。对年鉴编纂从业人员的关心、爱护,落实到谈心交心和人文关怀上,加深理解、增进感情、增强团结,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争取经费保障,改善办公条件,不断激发干部创业热情、干事激情。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分工合作,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朝着编好一部精品年鉴的共同目标,共同奋斗。
二、唯才是举,构建高素质复合型的年鉴人才队伍。“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九条指出“地方志编纂人员实行专兼职相结合,编纂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因此,提高年鉴编纂队伍整体素质,加快培养年鉴编纂复合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要以坚持“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的工作目标,努力造就一支既有较高政治素质,又有较高业务素质的年鉴编纂队伍,这是年鉴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努力优化队伍结构,改善编纂人员的年龄、知识结构,构建一支高素质、善担当、复合型,素质良好、层次结构合理,专职兼职结合、老中青结合的年鉴编纂人才队伍。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用为本,以干促学,努力在年鉴编纂实践中培养人才。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定期进行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丰富专业知识,提高编纂水平,采取以老带新,新老结对,“师徒”帮教的办法发挥传、帮、带作用,实现教学相长,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培养一批具有一定专业和理论功底,又具有实践能力的史志干部。畅通干部队伍流动渠道,将那些政治素质好、擅长写作、热爱史志研究工作的干部选拔上来,通过公务员招考的办法录用热爱修志事业、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人才,不断地充实队伍。
三、不断完善队伍建设机制、体制。建立年鉴编纂人员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的长效机制,加强党的历史学习和教育,引导干部善于用发展的眼光、改革的思路打破传统束缚,及时借鉴和运用新观点、新理念、新方法来谋划发展思路,推动年鉴编纂工作开展;建立规范、科学、制度化的工作秩序,狠抓制度建设,建立监督问责机制,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完善工作考评机制,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为改进作风提供持久动力;建立鼓励人才成长的机制,增强干事创业正确导向的作用,引导干部职工多干事、干成事、出精品,激励人才的成长;建立主体明确、职责清楚、具体量化的岗位责任制,对各岗位工作提出具体目标要求,明确完成时限,把职责明确到岗,责任落实到人。落实责任机制,建立健全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大工作考核力度,做到人人有任务、有目标、有方向、有奔头。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建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营造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四、强化学习培训,加快年鉴编纂人才成长。人才是成事之本,近年来《大田年鉴》已形成了一支较为稳定的管理、编辑人才队伍,这支队伍由三个层次组成,年鉴编纂的组织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基层单位的承编人员和社会各界的热心人士以及年鉴发行人员。如何用好“中坚阶层”这些身边之才,如何使新进志鉴队伍的同志“就地成才”,并使他们在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这是每一个忠诚于史志事业的人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采取主动加强与外地同行的挂钩联系,选派人员参加上级主管部门举办的培训和学术年会,到先进地区学习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实现年鉴编纂人才资源的最大效应,采取多种渠道,让不同专业人员实现多岗位复合锻炼,在实践中造就年鉴编纂人才优势。鼓励人员不定期轮岗,全面锻炼成长。为年鉴编纂人员创造多种条件,搭好舞台,让他们充分“发挥才智”,在锻炼中发现、培养和选拔年鉴人才。建立奖励机制,考核指标进行细化、量化、定性化,并具有可操作性,以此调动年鉴编纂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优势人才脱颖而出。
五、继续发扬“传、帮、带”好传统。就《大田年鉴》编纂人才队伍来说,无论是编纂机构的专业人员还是各基层乡镇和单位的承编人员,大多是年鉴编纂的新手。如何在较短时期内提高编纂队伍的整体素质,笔者认为,第一要开展结对帮扶。有一定年鉴编纂业务能力的同志要主动站出来帮助那些刚调入的同志,新进史志部门的同志也要把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毫无保留地与先一步进入史志部门的同志交流,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可采取新老结对“师徒”帮教的办法,让新同志在实践中尽快成长起来。第二要坚持在“学中干、干中学”,在年鉴编纂过程中经常召开学术研讨、心得体会和经验交流会,通过研讨、交流、辨析、修正,使各承编单位撰写的年鉴初稿质量得到保证,让“新人”尽快成为“行家里手”。第三要互学见长,倡导学术争鸣。对志鉴编纂中的不同观点要以相互尊重为先,深入研讨,力求完善,杜绝行政命令和知识偏见。
(作者:中共大田县委党史方志室陈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