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宣传传播 > 史实纵横
宁化苏区的“扩红”运动
2022-12-1610:00:52来源:市委党史方志室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和土豪劣绅的剥削压迫,在宁化党组织的领导和红军队伍的影响下,宁化苏区百姓积极报名参加红军,“扩红”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据不完全统计,宁化苏区参加红军的人数达 13700多人,成为当时福建的“扩红”重点县。 

从1929年3月至1934年10月,宁化苏区的“扩红”运动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29年3月至1931年秋,一批批进步青年自觉主动参加红军。

1929年1月中旬,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四军离开井冈山转战赣南,3月上旬进入闽西。期间,红四军一部经石城、广昌等地进入宁化淮土凤凰山、大王、隘门一带,凤山大王村的青年王万荣、王万木,淮土孙坑青年孙益等人听到红军消息后,毅然离家参加红军;宁化济村青年饶立栋等3人听到消息后,相约离家,一路追赶,沿着红军行军足迹,步行200多里路前往汀州参加红军。

1930年1月,红四军离开闽西古田,回师赣南,途经宁化。宁化安乐、城关、济村、泉上、水茜、安远等地不少进步青年纷纷报名参加红军。1930年6月,宁化西南五乡(半县)农民武装暴动后,红四军驰援宁化,参加暴动的温子松、张经海、张旺友等数十名赤卫队员报名参加红军。部分赤卫队员,如:张启南、张清辰、张奇才、张清庆等,报名参军后还被选派去闽西军政学校学习。当年在曹坊当学徒的李宽和(解放后曾任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在完成地下党交给的送信任务之后,在曹坊报名参军。城关一批青年及城郊附近村庄的青年,如张河坑的张泽标、夏宏才、夏庆子、张开子、罗明子、郑珠龙,以及在张泽汪家里当长工的张河坑青年方茂子、方林女等,听到红军到达城关时,纷纷赶来城关参军;安乐罗坊村的罗金满、城郊土堡的“田腾子”、大坪村的“高女”等人也相继赶到城关从军。宁化城关的罗胜旺(解放后曾在上海化工局任职)早在1930年1月,朱德军长经过宁化城关时,就想参军。这次看到红军又来到宁化,按捺不住激动之情,忙告别母亲,和城关青年廖仕清等人一同报名参加红军。

1931年6、7月间,红十二军一部在泉上开展“扩红”筹款工作 。泉上一个叫黄菊毕的,见红十二军要出发,舍下妻子儿女跟随红十二军去了;就在红十二军要离开泉上时,15岁的雷光清和张邦广及其他十多位青年也参加红军去了。曹坊药里迳赤卫队长张新华同其他2个青年奔赴到长汀红十二军办事处,报名参加红军。

这阶段,宁化全县陆续参加红军的有数百人,主要加入红四军和红十二军队伍。

第二阶段:1931年秋至1933年1月,宁化“扩红”以组建游击队、赤卫队、警卫营、独立营并有计划升级组建独立团、独立师等地方红军武装,为红军主力部队输送新兵。

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胜利结束后,红十二军再次进驻宁化。宁化和中央苏区各地一样,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1931年9月,中共宁清归工委在曹坊成立;11月,宁化县苏维埃政府在淮阳成立。为了确保县、区各级苏维埃政权的安全,各地纷纷成立游击队、赤卫队、警卫营(连)等地方武装。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开展,苏维埃政府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动员苏区青壮年参加红军,以捍卫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

1931年12月25日,中共苏区中央局作出《扩大红军决议案》,要求1932年1-3月,全中央苏区开展大规模扩大红军运动,江西和闽西在3个月内要扩大红军1.5万人。这是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第一次在全苏区范围大规模、有组织地开展“扩红”运动。1932年1月11日,中共闽粤赣省委响应中央号召,通过《关于扩大红军问题的决议》,要求“宁化、长汀、连城应在三月中成立一个师,宁化须有二团,长汀、连城须建有一团”。中共宁化中心县委、宁化县苏维埃政府根据省委决议,积极扩大警卫营(连)、赤卫队等武装,组建宁化独立第五团及新编补充团,后在此基础上,于1932年2、3月间,整编为宁化独立第七团(后称独立七团),隶属宁清归军分区;3月下旬,独立五团从长汀到曹坊整训。为充实独立五团,宁清归军分区又将宁化部分地方武装充实到独立五团。

1932年4月2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决定将5月定为“扩大红军突击月”,要求江西和闽西在1个月内要扩大红军7000名。1932年4月22日,福建军区指挥分部在长汀管前乡召集长汀、连城、宁化、清流各县区军事部长联席会议。为贯彻该会议精神,宁化县苏决定把各区的警卫连集中起来加入红军,各区则重新组织警卫连、游击队。1932年6月28日,中共宁化中心县委、宁化县苏维埃政府又在淮阳召开各区主席及军事部长联席会议,决定在县级成立一个赤少模范营,各区成立一个赤少模范连,每连120人以上。

1932年7月和10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又先后两次开展“扩红”突击运动,并在苏区县与县、省与省之间,掀起“扩红”竞赛热潮。1932年8月,独立七师(宁化独立七团和城关、曹坊、禾口、淮阳的游击队合编)在宁化县城关正式宣布成立。为进一步加强对地方武装的管理,提升游击队战斗力,1932年冬,宁化东南各区、乡和东北各区、乡的小游击队,集中扩编为东南游击支队和东北游击支队(也叫宁北游击支队)。1933年初,中央苏区又开始执行新的“扩红春季冲锋季”计划。共产青年团宁化县禾口区大江头支部书记,认识到了目前的革命形势与共产青年团员在革命战争中的责任,在区委的同意之下,自动报名加入红军,并在五天中领导了32名青年一起加入红军,受到《红色中华》报表扬。

这一阶段,参加红军的宁化青年近千人,主要加入到警卫营(连)、独立团、独立七师、红十二军等红军部队中。

第三阶段:1933年2月至1934年10月。宁化“扩红”主要表现为赤少队成建制(整排、连、营、团)加入红军。

在这一阶段,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先后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扩红”运动。

一、第一次(1933年2月到1933年9月)大规模“扩红”运动。

1933年2月8日,苏区中央局提出“在全中国各苏区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号召。为响应号召,宁化掀起了“扩红突击运动”热潮。从2月20日起至3月20日,一个月内宁化“扩红”600人,充实独立团500人。1933年3月,少先队中央总部在福建、江西征调模范队员加入红军模范团“中央警卫团”,宁化先后有29名模范队员符合条件被征调;1933年3月6日,独立七师开赴上杭旧县编入红十二军后,宁化于3月16日,在县城又组建新编独立第七师,宁化一大批游击队员、赤卫队员参军。据《红色中华》报道,1933年5月,在中央“五一节”模范少先队总检阅会上,“曹坊区和安乐区的模范队,在江西和长汀、上杭的模范队,在整团整连加入红军的激荡的热潮之中,整排的自动加入了红军,而且淮土区的模范队开赴前方配合红军作战去了”;宁化县配合红军作战的模范团“已于5月25日,在下巫坊整团加入红军了!”1933年6月,“宁化禾口、淮阳三区的模范团计共190余人,于近来全体加入红军去了”“宁化模范队一排(30多人),完全自动的加入了少共国际师……”。在大家踊跃报名参加红军的热烈氛围下,共青团禾口区大江头支部全体报名并带领32名青年一起参加了红军,少先队大队长王盛取亲自带领500人到汀州参加少共国际师。7月,东方军首次入闽初步取得胜利,宁化模范团全体加入红军。

1933年8月7日,中央军委总动员武装部在瑞金召开了包括宁化在内的十县地方部队营长以上及各级军事部负责人员会议,军委主席项英、参谋长刘伯承和总动员武装部部长杨岳彬等到会作“扩红”工作和红军的组织与训练等有关工作报告。会上,分配宁化“扩红”3000人,动员归队39人,汀东(含宁化曹坊、治平)“扩红”1500人,动员归队30人……接着,福建省苏召开了第四次执委扩大会议,决定8至12月全省“扩红”1万人,以充实十二军及独立师、独立团。会议要求,各县要在一个月内把赤卫军及模范营完全遵照新编调好,要领导模范营、模范队整营整团加入红军。

宁化县委、县苏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积极开展“扩红”竞赛,于8月19日召开各区委书记会议,检查“扩红”工作。淮阳区大王乡党团支部首先讨论县委的号召,通过了全支部党团员加入红军的决定,并领导了全乡少先队员加入红军,编成一连;接着禾口又成立一连,城市青工部又动员 300 人,成立一营。县委发现了这些先进典型,马上召开全县会议,推广大王乡的先进经验,组织大王乡“扩红”模范突击队,到各区帮助开展“扩红”活动,并订立竞赛计划(从9月1日到30日,扩大红军2500人)。会后,淮土区竹园乡、禾口区石碧乡、武层区新田乡全体党团员一致加入红军。南城堡区、城郊区、中沙区、下巫坊区的同志回去后,立即召开会议进行广泛动员,各区参军热情十分高涨。淮阳区于1933年8月短短的30天内,扩大了450余名群众加入红军。和淮阳区开展“扩红”竞赛的禾口区人民群众,看到淮阳区“扩红”成绩突飞猛进,走在前头了,他们不甘落后,奋起直追。禾口区赖屋乡各支部首先开始加入红军;随后禾口区官坑乡支部全体加入了红军……;当禾口区“扩红”人数超过了淮阳区时,淮阳区大王乡和竹园乡党团支部、凤凰山乡党支部和大角上乡团支部等一批青壮年也相继踊跃报了名;仅在9月份的前五天,淮阳区就有360多人报名参军。宁化至今仍流传《禾口淮土比参军》的歌谣:“保卫苏区有责任,禾口淮土比参军,禾口扩红一千个,淮土一千多两个。”就是当时“扩红”比赛的真实写照。

由于这样开展革命竞赛,淮阳和禾口两区在一个半月时间,共扩大红军2000多名,成为全省有名的“扩红”模范区,受到了中央和省委的表扬。1933年11月2日,福建省苏秘书长温仰春还写了篇报道《宁化涌现两个新模范区》,表扬了这两个区的“扩红”工作。福建省苏为了发扬淮阳、禾口的光荣成绩,并把它“推行到全县以至全苏区去”,还特置了光荣牌两块,上面由省苏主席张鼎丞亲笔书写了“我们模范区”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并写有当时的几个战斗的口号,由省苏副主席阙继明带队前来召开授奖大会,分别赠给淮阳、禾口模范区。

淮阳、禾口成为了全省“扩红”模范区的消息一传开,上杭、长汀等县都沸腾起来了。当时负有盛名的模范区才溪和红坊区,组织少先队、学生、妇女、儿童代表百数十人,不顾山高路远步行前来参观学习。

二、第二次(1933年10月到1934年10月)大规模“扩红”运动。

1933年10月,中央政府由主席毛泽东、副主席项英等人签署发布了《为粉碎五次“围剿”紧急动员令》,号召苏维埃区域的人民群众,“必须在粉碎五次‘围剿’的决战面前,完成中央军委扩大红军的计划”“必须动员十八岁到四十岁的公民自愿的大批的加入赤卫军,动员广大工农群众加入少年先锋队……”。

为响应中央的号召,完成扩大红军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光荣任务,1933年10月10日,宁化县少先队召开区队长会议,县少先队长王昭沛主动报名参加红军,从而带动了到会80余人全部报名参军的热烈场面。10月30日,宁化县苏维埃政府召集全县各区、乡苏维埃政府主席联席会议,检查“扩红”工作。经过两天热烈讨论,模范的淮阳区主席首先带头报名当红军,并表示要带领一连人同去。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各区主席纷纷响应,争先恐后报名从军,同时也都表示要带一连一连、一排一排新战士到前方去,情景十分感人。在各级组织层层动员下,全县有20多个党团组织全体党团员报名参加了红军。

1933年11月14日,中共福建省委召开了第三次党代会,到会代表就“扩红”工作进行热烈讨论,并制订了具体“扩红”指标,其中宁化县代表自愿认领完成扩大红军9250名,献交慰劳品布草鞋9400双、军衣1000套;汀东县代表表示完成扩大红军2600名,献交慰劳品布草鞋10000双,彭湃县代表表示完成“扩红”450名等等。此次党代会出席的有十五个县(地区),计划“扩红”21090名,宁化县(不含汀东和彭湃两县)的“扩红”计划占全省代表认领的“扩红”计划43.33%。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前线兵员补充紧迫,中央决定从1933年12月份开始,继续进行“扩红”突击运动。1933年12月22日,福建省苏召开大会,研究、部署“扩红”工作,宁化、汀东(含曹坊、治平)、泉上等县苏代表团热烈响应,决心在两个月分别完成“扩红”1500人、800人和600人的任务。宁化在确保完成省苏分配的任务外,还超额完成460余人。

为持续完成大规模的“扩红”突击任务,在送走一批又一批红军之后,宁化县委、县苏迅速开展整顿赤卫队、少先队的工作,对赤少队施行一系列的军事训练和“扩红”思想动员准备。1934年3月间,宁化全县的赤卫军经过一个多月的整理,编成40个连7个营,并加紧进行训练,为下阶段“扩红”做好充分准备。在整理赤少队和“扩红”突击运动中,禾口乡妇女热情很高,积极报名参加赤卫军,全乡妇女赤卫队员达103人。

1934年4月,中央再次发出开展“红五月”“扩红”突击运动。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发表了《武装起来到红军中去!》的文章,提出“5、6、7三个月扩大红军五万”的号召。1934年“五一”节那天,禾口区苏主席、军事部长、裁判部长、区委书记、少共区委书记及大路背、阪下、罗背四个乡的支部正、副书记、模范营政委均报名加入红军;淮阳区委、区苏、区工会、区互济会以及模范赤少队干部七名,赤卫军模范营、连、排、班也一致报名加入红军;禾口、石壁、淮阳、方田四个区的模范赤少队也全体加入红军。至6月30日止,全县共完成“扩红”1278名。

禾口区一位年过花甲的张姓老人,先送了一个儿子当红军,在1934年“红五月”“扩红”突击运动中,他又把身边的一个儿子送去参军。在送别途中,他不断勉励儿子要奋勇杀敌,并深有感触地说:“可惜我太老了,不然,我也上前线去消灭敌人!”赖屋乡南田村一个叫张延万的,年已六十,在第五次反“围剿”前夕,一直要求上前线去杀敌人。乡苏干部劝他年纪太大不要上前方去,他表示一定要“为保障自己的利益而斗争,愿为革命流最后一滴血!”乡苏干部只好介绍他到红十二军去,他在部队表现得十分勇敢积极。

1934年9月1日,中央再次发出中央苏区动员三万名新战士武装上前线的号召。9月24日,宁化县为主力红军部队补充兵员222名(不包括彭湃、泉上两县的“扩红”数)。9月30日,中共闽赣省委在10月份工作计划中指出,“宁化必须在14日前以飞机的速度完成扩红”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节节失利,后方遭到敌人破坏,宁化苏区“扩红”运动开始转入低潮。这一阶段,宁化“扩红”参军人数达到1万多人。              据1935年统计,当时宁化全县总人口 13 万多人, 3.6万多户。按参加红军人数来计算,宁化是三明苏区县中“扩红”人数最多、人口占比最大的县,平均不到10人中就有1人是红军,不到 3 户中就有 1 户是烈军属。

(作者系中共宁化县委党史方志室主任游东雄,该文章系综合许培昭《宁化人民革命史》、王岳良《宁化的“扩红”运动》、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等相关资料整理。)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