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新版马克思主义理论” ——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2022-10-3114:53:52来源:学习时报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同前三卷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系统宏大,思想深邃,内容丰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典范。目前,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已经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国际上有一种看法,中国的快速发展,导致一些西方理论正在被质疑,一种“新版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在颠覆西方的传统理论。

“新版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坚持和发展的高度统一

所谓“新版马克思主义理论”,首先它是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同时它又是新版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历史长河之泉源。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进行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因此,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这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同时,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这也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不是神学和宗教教义;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人民的理论,不是封闭在书斋里、供少数人品读和膜拜的“经院哲学”、学院派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僵死的教条。它没有结束真理,而是为后人丰富它、发展它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和道路。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看,马克思主义要不要与各国具体实际、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合,曾经长时期困扰着各国共产党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者,成为他们面临的最大课题。而为了正确地卓有成效地实现“两个结合”,就必须进行两个方面的伟大斗争:一方面,同借口国情特殊、时代条件变化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和影响作坚决的斗争,捍卫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捍卫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必须同不顾国情和时代条件变化照抄照搬马列主义词句的教条主义作坚决的斗争。毛泽东批判教条主义脱离实际的学风:“在延安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仅仅把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这样的人就是古董鉴赏家,几乎和革命不发生关系。”正是在上述两个方面特别是同党内教条主义的斗争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才落地生根,并不断结出丰硕的果实。

因此,真正坚持、捍卫马克思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当成活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创造性地研究解决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问题,进而指导新的实践,这就必然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才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表明,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必须时代化才能引领时代,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深刻解答实践问题和时代课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而“两个结合”的过程,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和创造,也就是说,实现“两个结合”,就必然要在许多重要的理论层面包括基本原理方面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新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必须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解决新时代中国的实践问题。由于当代中国在世界上日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由于当代中国与世界极其广泛而深刻的联系,由于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意义,因而对新时代中国实践问题的解答理所当然地具有世界性意义,对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理所当然地产生重大影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迎来“东升西降”的重要标志。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模式、中国奇迹是这一重大转变的实践标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和发展,则是这一重大转变的理论标志。作为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新版马克思主义理论”,它颠覆了西方的传统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就非常鲜明地体现了“新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质,对“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理论,构成了颠覆性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科学地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的、动力、方式、途径、标准等重大问题,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教条,在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和方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原创性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迄今为止,成功的现代化国家大都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它们的现代化指标在国际舆论界和思想理论界成为一种普遍的模式、标准和定义,甚至成为一种教条,即现代化就应该是、也只能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制度、理论和模式,否则就不是“现代国家”,更遑论“现代化”了。按照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世界上只有一种现代化的道路,即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只有一套现代化的制度和标准,即西方式现代化的制度和标准。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与西方式现代化完全不同的道路。如果说西方现代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下由近代化、现代化走向后现代的自在自发的自然历史过程,而中国式现代化则是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14亿多人共同建设现代化的自觉自为的历史创造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在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上“西方中心主义”模式一统天下的神话,颠覆了西方现代化模式和资本主义文明充斥着的“资本”逻辑、“两级分化”逻辑、“物质主义”逻辑、“异化”逻辑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展现出反映人类历史发展趋势、代表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不仅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而且会从根本上改写现代化的理论谱系,对“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理论体系、知识体系、话语体系,构成颠覆性的挑战和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原创性贡献。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过一些关于现代化的论述,但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毕竟没有成熟的系统化的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从大历史观的高度,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及其所蕴含的道理、学理和哲理,创造了二十一世纪唯物史观的最新形态和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版本”。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