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城市文化 > 客家文化
【三明客家纪略】教育(3)私塾
2022-07-0613:48:31来源:

一、发展

由私人、氏族、塾师设馆讲学均称私塾,民间叫书斋。它是教授蒙童认识文字,传授知识,准备考试的场所,其教育宗旨仍是尊孔读经,教导纲常伦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私人讲学之风,发端于春秋战国,盛行于两汉,隋唐之际私学亦颇发达。宋代三明地区私人办学之风渐次兴起,清康熙《沙县志》称沙县宋时“五步一塾,十步一庠,士以诗书相劝……乘朱轮,曳金紫者不知凡几也”。至清末,该县有私塾130余所。民国初年,国民政府为推行专制统治,曾对私塾进行改造,民国26年(1937),进而全部取缔私塾,均未奏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农村还有私塾20余所,直至1956年才由民办小学取代。

沙县私塾办学形式有联馆,即若干户有入学子女人家联合聘请塾师;东馆,亦称家塾,即富户人家聘请塾师为本家子女授课;门馆,即塾师自行设馆授徒。清末民初,林希堂、曹振懋、罗克涵、连贡璋、童显献等人开设的门馆,颇有盛名。

泰宁县也是“比屋连墙,弦诵之声相闻,有不读诗书者,舆台笑之”。宋皇祐年间(10491054)建宁县进士李琉、谢调曾设私塾讲学。南宋绍兴间,进士刘刚中之父曾在客坊严峰山的塾馆就学。民国25年(1936)县政府调查,全县有私塾74所,生徒908人,其中女生109人。1952年,全县仍有私塾15所,生徒180余人,其中女生29人。

三明郊外岩前乡的梅斋,宋元丰年间(10781085)的祭酒杨时、谏议陈瓘,幼时曾肄业其间。元、明、清各县私人讲学之风,又有所发展。清乾隆年间(17561776)永安县小陶湖口马家尾由马瀛办的1所私塾,开始塾童20人,后来影响较大。到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永安县各乡有私塾28所,学生300人。清代,尤溪县私塾分布较广,有十二都的洋中斋,十四都的西洋斋,十六都的玉泉斋,十八都的象山斋,二十二都的松轩斋、德馨斋、文华斋,二十四都的莲山斋,二十五都的至上斋,二十八都的莲莱斋,二十都的隆山斋,五十都的井龙斋等。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沙县私塾发展到130所。民国年间,各县私塾仍兴盛不衰。民国21年(1932),尤溪县有私塾36所,塾童1031人。民国24年,宁化县有私塾52所,塾师52人,塾童513人。翌年,增为65所,塾师65人,塾童1187人。

民国24年(1935),国民政府教育部提出改良私塾,在实施义务教育办法实行细则第十条规定:“限令各地将原有私塾整理改良,一律依短期小学或普通课程办理,改称改良私塾,其较优者得改为短期小学。”次年,全区仅有改良私塾71所,未改良者尚有292所。民国2526年,全区各县相继成立甄别委员会,对塾师进行甄别考试,加以改良转化,教材改用小学教材,由于抗日战争发生,对私塾的改良转化,半途而废。民国36年,三元县政府强令改造私塾,曾发出训令,限令全县于一个月内进行私塾调查,对私塾离当地国民学校3公里以内者令饬迁移,较优者改为代用国民学校。民国期间,各县政府均多次采取类似指令进行取缔,但边远山村依然开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偏僻山村仍有私塾存在。1954年,三明市郊有私塾19所,塾童187人,主要分布在莘口、中村、岩前等边远自然村。1957年将乐县有塾师54人,塾童719人,分布在古镛镇、高唐乡、南口乡、白莲乡、万安乡、光明乡、民生乡、隆兴乡、民族乡等地。唯民权乡无私塾,而私塾最多的为隆兴乡,有私塾14所,塾师14人,塾童139人。在全区,私塾办学形式到十年动乱后,才销声匿迹。

二、办学形式

私塾是实施启蒙教育的重要处所,三明境域私塾的办学形式大致有三种:(一)塾师自设的学馆。大田县的香远亭是清道光十一年(1842)林正健立馆授徒的私塾。尤溪县周谞,北宋熙宁进士,归乡立馆授徒,专讲经学。(二)富裕人家聘请塾师来教读的家塾。聘请塾师为“西宾”,为其子弟在家执教。南宋初年,朱熹曾被莆田陈俊卿聘请在其家就教。(三)家族祠堂设立的族塾。清雍正八年(1723)永安县大湖赖氏合族创办的鳞隐斋,以及永安县青水的龙潭私塾、光坑私塾,均属由宗族出资兴办的私塾。宋代沙县各大姓普遍都办族塾。此外,亦可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分为蒙馆、经馆、蒙经混合馆三种。

私塾办学条件差,多利用厅堂、祖屋、祠堂和庙宇为课堂。也没有正规的学制和严格的考试制度。除设孔子牌位和塾师的戒尺,以及批改作业的红珠笔外,几乎没有其他教学设备。课桌凳亦要蒙童自带。

三、塾师、生徒

每处私塾只一名塾师,对私塾师资的文化要求,蒙馆较低,经馆较高。塾师,大部分是落第的清贫布衣秀才,为糊口而“舌耕”,是个穷门职业。对塾师的要求一严、二勤、三学优。经馆师资要求较高,需是知名人士、宿儒秀才、举人等,也有高至进士,但多属告老还乡的。各县知名塾师有:建宁县的刘刚中,为朱熹门人,“既归,筑室讲学,人士翕然从之,有不远由赣而来者”。大田县的林正健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在广平香远亭建成后,即亲自授徒任教。三元县的罗焕堡。将乐县的吕振能、施翰杨、李思明等。

私塾规模不等,有数人,十数人,数十人,一般收生徒3040人。蒙馆收七八岁塾童,实行启蒙教育;经馆收十二三岁至二十岁以下,曾受启蒙教育的青少年就学;混合馆塾生的年龄悬殊较大。

四、课程、管理

私塾的教材不统一,因人而异,多采用《三字经》、《百家姓》、《四言杂字》、《千家诗》、《千字文》、《孝经》、《幼学琼林》等为教材。经馆通常开讲四书五经、《古文析义》、《鉴略》、《左传》、《古文观止》等,准备谋职业的兼教珠算。私塾教学,每日功课为授新课、作对、写字、读诗等项目,读、写、作三项为最基本最普遍。读是朗读,一般是学童持书站立塾师前,先由塾师领读,使学童逐字逐句点读分明,成诵后,归座自己朗读到能背诵为止。背书,是私塾用来督促检查学童读的重要手段。蒙学的传统几乎是每读必背。塾师要求学童读书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字字读得响亮、准确、熟练。写从描红开始,书写要求很严。作是作文,先由作对入手,初由一二字对起,继而成句,也有教习做“八股文”、试帖诗等。教学方法为注入式,老师只教读,不讲解,实行体罚,罚跪、关斋、打手心等。“学以畏而成”,有的靠戒尺教学生。

私塾大约农历正月元宵节后开学。放假时间端午节12天,或35天;春种秋收农忙放假半个月;其他节日如三月三日、中秋、冬至等放假12天;腊月十五左右放年假。学制灵活多样,无统一规定,大多以一年为期,如要再读,来年再议。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