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五年(1526年),山西大同发生一起严重兵变。叛乱的士兵占领城池,杀害总兵李瑾。总督刘源清率兵攻城一百多天,久攻不下,束手无策。当时,被围在城中的有奉命总理山西大同储粮的户部员外郎詹荣。詹荣为人机智聪明,人缘也好,叛军在全城掠夺,没有骚扰詹荣。詹荣秘密联络都指挥纪振、游击戴濂、镇抚王宁等共同结盟讨伐叛军。当他观察到叛军中马升、杨麟并没有真要反叛的意思后,巧施离间之计,造成叛军中相互猜疑。马升、杨麟集结一批要好的士兵出其不意地杀死领头叛乱的黄镇等9人。詹荣打开城门,迎接攻城队伍进城。巡抚樊继祖入城后,又捕杀26名叛军首领,平息这场叛乱。詹荣因平叛有功擢升为光禄寺少卿。
詹荣(1500-1551年),字仁甫,号角山,生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祖籍尤溪县四十九都高士村石龟厝(现新阳镇高士村)。《明史•詹荣传》载:“詹荣,字仁甫,山海卫人。”是因为詹荣曾祖父詹旺因从军携妻北上到山海关,并定居此地。据《尤溪县詹氏家谱》载:詹旺编入军籍后,取名夷才,生有两子:长子詹通,生子詹荣;次子詹达,战死沙场。詹荣自少聪颖才华。博通经史,擅长书法,尤精篆书,嘉靖四年中顺天乡试举人,翌年登进士任户部主事,后升员外郎奉命总理山西大同储粮。
嘉靖二十二年,詹荣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那时,边境经常发生骚乱,总兵杨信用鲁迷国留在甘州的90多名贡使作人质,并让人质与敌作战,使人质死了十分之一。詹荣认为:“贡使是作为双方友好的使者,怎么能把贡使作为人质用于作战呢?这样不仅有失于人心,而且还表示我们中国的软弱。”詹荣奏请朝廷罢免杨信的官职,释放贡使,并且把战死的贡使尸体送归鲁迷国。鲁迷国人十分感激。
明嘉靖二十五年,詹荣被擢升为兵部右侍郎。当时,鞑靼酋长俺答常举兵侵犯边境掠夺扰民。因大同巡抚赵锦与总兵官周尚文不和,朝廷任命詹荣接任赵锦的职务。詹荣与总兵周尚文并肩作战,在黑山阳大破鞑靼军。詹荣也以军功擢升为右副都御史。不久,鞑靼军又大举来犯,参军张凤等阵殁。詹荣与总兵赵尚文、总督翁万达分别领兵合围鞑靼军,给鞑靼军以重创,迫使鞑靼军向境处逃遁。在这次军事行动中,代府奉国将军充灼放纵部下抢掠扰民,詹荣执法如山,奏请朝廷革去充灼等一批违法乱纪军官的职务。充灼等不满,勾结外部武装企图攻占大同。詹荣命总兵周尚文率军剿灭叛军,将充灼等人捕获正法。
詹荣在大同任职前后达20多年,对大同的一草一木都十分熟悉。他认为大同边境民族矛盾复杂,总是战事不断,而大同地形又无险可守。为了确保大同一带边境长治久安,明嘉靖二十七年,詹荣向朝迁提出8条巩固边防的建议。建议的主要内容有:划出大同一年的车马费充作军费;在大同一带开山口,筑堡台,斩崖削坡,发展交通运输,以利军事需要;在东路修筑边防土墙138里,碉堡7座,墩台154座;在大同南线边境560多里范围内修建31座兵营,屯军垦荒(边防一线可开垦良田数十万亩),广积粮,作长期抗敌的准备;士兵春、夏两季农作,秋、冬两季集中兵力剿灭寇匪。詹荣的8条建议都被朝廷采纳,并付诸实施。据《明史·翟鹏传》载:当时曾将修筑边防长城“得地一万四千九百余顷”,“以地募军”,“每军给地五十亩,”共“得军一千五百名,事半功倍,省费数十万计。”这些被招募者,免除租赋、徭役外,春夏农耕,秋冬戍守,为巩固大同的边防,解决大同卫所军的军需起了重大作用。当年,外寇武装入侵时,詹荣与总兵周尚文领兵抵御,在弥陀山大破敌军,并斩杀部落酋长一名。同年冬,詹荣应召回兵部,任左侍郎。兵部尚书赵廷端去职后,由詹荣负责兵部工作,他向朝廷上奏边境防务的10件大事。不久,翁万达任兵部尚书后,又因母亲去世奔丧,再次由詹荣负责兵部事务。詹荣以身体不好为理由要求辞职养病。明世祖以为詹荣是以有病为借口进行要挟,十分气愤,撤去詹荣的职务,让他闲住。明嘉靖三十年,詹荣在京城寓所病逝。
詹荣留下两部重要著作——《山海关志》八卷和《河东运司志》十七卷。《山海关志》作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作者对山海关边地险要及古今战守之事都有详细记叙。
人们认为:詹荣当大同巡抚、翁万达为总督,周尚文为总兵,共同镇守大同边境是最好的搭配。因为这三个人都有才略,所以外敌多次入侵都不能得逞。后来的继任者都不如他们,致使外寇年年入侵,百姓遭殃。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詹荣的孙子詹延为顺天通判。他上疏朝廷,要求正确评价詹荣的功绩。朝廷追赠詹荣为工部尚书衔,给予抚恤。山海关的百姓为了纪念詹荣,特在西街建“尚书坊”以旌表詹荣的功勋。
文章摘自《三明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