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风俗民情
【三明民俗风情】古人护林多举措
2022-04-2216:54:39来源:

三明是山区,历史上地广人稀,山多田少,竹木茂密。从前山场森林,分为祖山、乡有山、风水山以及私人营造山场。每片山场森林,各有分明四至。一草一木,皆各自有主。用山地、造林、造菰、砍竹、伐木,都得办酒席,请有关人等商议,立约为凭。选得一穴墓地,要说明上下左右若干丈,写“坟禁”。买卖山场,砍伐木材,首先要商妥山价与四至,立约据为证。私人或合伙营造用材林(杉木为多),主要议订成材出批时,与山主分成的比例,立字为据。竹林笋山及造纸竹山,特别明确山租和承租年限。僻远杂木林,大都批给外地人抽砍造菰,写明株数和年限。乡有山和风水林地,只准樵采小灌木杂草,不许带斧锯砍伐。各乡村皆有乡规民约,除少数劣绅顽徒外,多数乡民均能守份遵约。如“立春,后偷挖笋、偷砍竹,罚做“竹头粿”(要竹头那样大);火烧山,罚做草鞋,分发到四周各村每户。烧了别人杉木,抄家赔偿。

三元城关后山(包括现红印山)一带,原是郁郁葱葱一片原始森林,经历几百年的保护留下来。民约规定“不准带柴刀入后门山”,更不许砍伐。乡绅清光绪已卯(1879年)科武举人邓应缵,还坚持这项护林乡规,并雇专人巡视督导。到民国23年左右,几个劣绅奸豪相勾结,借口建延永公路,才开始砍伐后山松树,以后连杂木也砍。据邓氏家谱记载,明嘉靖庚申(1560年)年间,邓永济首倡各户在盂州(现河滨公园)沿河一带,将农地退入几丈,栽樟树,榕树,种杨条等,防止水土流失,巩固河岸。许多树保留了四百多年,1969年沿河砍去的榕树,就是邓永济公亲植的。列东、列西、莘口等乡村的河边,迄今尚保留着许多榕树、樟树等树木。许多乡村的水尾也保留了风水树。尽管从前有“风水”的迷信思想,而实际起到绿化作用。

在市博物馆保存了一块列东虎头山护林碑,碑刻详述了当时沙县正堂于嘉庆八年(1803年)四月二十七日批转,延平府正堂广批示:尾历水东原有山场一大片,土名虎峰,包括上坡、下坡、中拨、尾拨、龙枕、银矿坑、黄堀等处官山,永远不许出批客人砍伐、造菰等项。“自示之后,如敢故违,许该乡绅士、耆民,保练人等,送赴县禀究,各宜凛遵勿违”。碑文还记述了耆民魏接宗、民人魏聿新等呈文,文中记叙了执行乡规民约,进行不断斗争的过程:“……等处树木,大者为合乡遮荫风水之需,小者为乡民樵采之用,禁止批卖,历来无异。”“二十年前议及批卖情由,乡人不允,有九十叟介宾黄希布谕止”。“庚戍年,因本乡射利恃势之徒,私卖楮木与客,不听众谕止,已经拘讼在官,由县而府而司,案存叠叠”。“本年三月间,又有生员吴梦联、黄树谟等具呈余县主。……蒙批该处为官山,不许私自批卖。”“恭读钧批,煌煌在耳。未知乡内何人,目藐王法,又将此山之木,私卖与客造菰。兹本月二十八日,忽有客人登山,合乡出阻……”。可见当时群众对护林何等重视!

市博物馆还保存了一块森林禁碑,是清道光十六年,由莘口乡众竖立在新岭尾(教学林场西南山脚下)。它首说植树绿化的重要和利民,最后还希望群众“父诫兄勉”。其中规定暑露盗砍者,罚银叁两六,报知者赏钱贰佰文。如敢拒顽,定行呈官不宥”。可谓有礼有节,先礼后兵。

还有龙泉下环坑等处“甲首”,刻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的一块禁碑,也留展在市博物馆。《禁碑》开头:“告知亲友叔侄人等,凡山场松、杉、竹木、冬笋等物,各自有主,不可随便盗取”。指出“违禁者罚银七两贰钱,不遵罚者,依奉宪联甲,强砍例,甲首山主人等查拿呈官,决不虚言。”

过去还常见禁砍“坟头树”的禁碑,又有保护寺庙“风景林”碑。总而言之,山区人民历来就具有护林绿化的美德。

文章摘自《三明民俗风情》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