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城市文化 > 客家文化
【三明客家纪略】客家经济(6)手工业
2022-03-1108:58:38来源:

       一、造纸

境内土纸均以竹浆制造,纸质优良。唐代,将乐即生产毛边纸,其纸质素有“赛霜斗雪”、“冰清玉洁”之誉。清乾隆《将乐县志》载:“西乡杨家山、义丰图皆造书纸,然杨家山者薄而不白,义丰颇胜而廉格甚小,多运江右湖广间货之,惟陇西山最阔者为切边,略狭一二分者为鼓连,结实细嫩,色白如雪,且不用末粉,年久不蛀,又将军顶有龙风纸,一张即切边二张,盖未割断边。”生产的毛边纸有大广、毛边等14大类。宁化手工造纸始于南宋,主要是玉扣纸和毛边纸,占全部产量的97%,最高年产达5万多担。宁化玉扣纸具有质地优良、纸色白净、不易硬化,不易变色,不受虫蛀等特点。建宁土纸有洁白细嫩的双料纸,纸质薄兮的素纸,还有竹移纸、赤纸等,年产量达12000余担,归化所产土纸曾为贡品。民国初期,纸槽作坊分布60余个山村,100余槽户,从业人员达1600余人,年产量达万余担。泰宁土纸生产始于明末清初,道光年间全县有700多家纸槽,从业2100人,年产切边纸10余万担,产品销往江西、武汉、长沙等地。据民国30年(1941)物产产销概况调查表称:三元、明溪、宁化、大田、沙县、将乐、建宁7县有造纸槽642户,当年产毛边纸9.39万担,其中,将乐县4万担,而玉扣纸3.58万担均为宁化县所产,还有大广纸1.54万担,其他改良纸2660担。民国19年后,以大广白莲纸为商标的将乐毛边纸畅销国内各地,运销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民国36年,宁化玉扣纸还专门送往台湾光复节展览馆展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因匪患不息,物价飞涨,地处深山之坳的造纸业遭受严重破处,常受土匪洗劫,许多造纸厂倒闭。至1949年底,境内毛边纸产量仅673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采取措施扶持纸业生产。1950年,将乐县有纸厂132家,纸业工人1351名,产纸6.91万刀。1952年,纸厂增加到292家,产纸30万刀。当年全区共生产毛边纸达7900吨,品种有所创新,质量也有所提高。1953年,将乐县生产的土纸在上海纸品评比会上被评为华东地区土纸质量第一名。至1987年,全市已兴办机械造纸厂49家(不含青州纸厂),其中轻工系统8家、乡镇企业41家。固定资产原值年末数1907万元,总产值达1482万元。建宁县造纸厂生产出口的拷贝纸获轻工业部出口产品铜牌奖。由于三明地处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民间又素有传统手工造纸的历史,所以以毛竹为主要原料的传统造纸企业众多。据统计,1999年乡镇造纸及纸制品企业有108家,从业人员3497人,工业总产值3.14亿元,总收入2.96亿元。至2001年,全市规模以上造纸企业有27家,工业总产值14.65亿元,资产总额43.29亿元。当年,机制纸产量23.09万张。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造纸企业有40家,工业总产值21.31亿元,产品销售收入20.6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6983万元。全市重点造纸企业有青山纸业股份有限公司、铙山纸业(集团)有限公司、将乐腾荣达制浆有限公司、泰宁绿山大有纸业有限公司等。

二、印刷

南宋时期,泰宁、沙县已用木刻活字版印刷族谱。明清间,境内各县已使用该技术印刷县志、族谱、灶神、契约和《四书集注》。清光绪年间(18751908),沙县有9家纸品店使用雕版印刷兼营印刷业务,主要生产各种账簿、表格、信封、信笺、礼帖等。民国初年,永安县张丹记,黄炜记兼营木刻印刷业务,承印各种账本,公文稿和布告、信封、信笺等。民国7年(1918),建宁城关谢春生纸店首创石版印刷。继而永安、泰宁、沙县、将乐等县均采用石印技术印刷彩色商标、春彩、信封、信笺、字帖、县志等。民国19年,宁化群力印刷厂,建宁徐文孙办的印刷厂还为中央苏区石印布告和钞票。民国23年,沙县云居纸店始用简易名片机和少量铅字,进入铅字活字印刷阶段。民国26年,福州人陈依财、林金三带入一台脚踏圆盘铅字印刷机,创办将乐县私营印刷厂。民国27年,尤溪星明印书局也利用铅字排版印刷。同年,福州中华书局、福建省政府秘书厅印刷所等相继迁入沙县。翌年,《中央日报》印刷所等10多家印刷厂、出版社迁入永安,同时迁入的还有民办印刷店12家,工人259人,永安、沙县印刷业极为兴盛、活跃。抗日战争胜利后,省属印刷厂又全部迁回福州,仅余一些小厂和几家五金店兼营石印生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各县私营小印刷店先后合并办起印刷厂。1952年,三明境域有永安印刷厂、报社印刷厂两家国营企业,工业总产值达6.62万元。随后,将乐、建宁、宁化、三元等县先后兴办公私合营等印刷企业,至1965年,全区轻工系统共有12家印刷企业,工业总产值206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市印刷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至1985年,全市共有印刷厂27家,总产值1805万元,税利271万元。其中,三明市印刷厂是全省印刷系统第二大厂,具有零印、图版、书刊、胶印、制版等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印刷企业。该厂JS204卷面胶印轮转机、JS210、对开双面胶印机等设备居国内领先地位。1999年,全市规模以上的印刷企业有7家,工业总产值4685万元。2005年,全市有规模以上印刷企业3家,工业总产值2479万元,产品销售收入2477万元。

三、酿酒

境内民间普遍有自酿糯米酒供自家饮用。唐代,尤溪县民间已有传统工艺酿酒作坊。宋代,沙县酿酒业已初具规模,其余各县均有以糯米酿制黄酒、甜黄酒、用籼米制作米烧。清康熙间,连城酿酒技术传入吉山。当地村民取廖溪清水,选用纯净糯米,以红粬加适量药粬,外加几味中药材,经杀菌、陈酿、储存等工序,酿制成气味芳香,醇和爽口,具有健身,舒筋活络之功效的吉山老酒,远销福州、厦门、上海等地。沙县酿制的甜黄酒、宁化水酒、酒酿等颇负盛名。抗日战争时期,福建省政府主席公馆设永安吉山,陈年吉山老酒享誉南平、福州等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县酒厂几经分合,由私营、公私合营转为地方国营。酿酒工艺逐步改变以往肩挑杠抬、缸罐发酵、柴烧锅灶蒸馏的落后生产方式为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1966年,全区生产饮料酒4440吨。1978年,全区酿酒企业组织3次巡回协作活动,解决9个酿酒技术和提高酒类质量的问题。三明酿酒厂用混合粮生产多种“固态白酒”;宁化酒厂使用高锰酸钾脱臭、脱味,提高液态白酒质量;永安酒厂推广平阳液态法生产黄酒新工艺,质量稳定,出酒率高。当年全区生产各类饮料酒6528吨,创历史最好水平,产品品种有所增加。1979年,全区11个地方国营酒厂共生产各类饮料酒6937吨,比上年增加409吨;1985年,三明市啤酒厂建成试投产,共产啤酒610吨;1986年,三明市啤酒厂技改筹建万吨啤酒生产线;1990年啤酒产量1.25万吨,产品质量合格率达100%1990年,全市生产各类饮料酒1.67万吨,总产值为899万元。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饮料酒企业有5家,工业总产值4.29亿元,啤酒产量达149913千升。

四、纺织

传统的手工纺织业三明境域早已有之。杨澜《临汀汇考》载:“苎布宁化四乡皆有,乡无不织之妇”。明代,大田、将乐、尤溪等地农户始以苎麻纺织苎麻布(夏布)。永安、沙县、宁化等县以本地的苎麻纤维和以外地购进的棉花棉纱为原料,用木质机制造苎布、蚊帐、谷袋、背心等,为农家自产自用。将乐县已有以棉花纺线为主的土棉布,以苎麻为原料纺织的生苎布、白苎布。清代,将乐县生产的机布、生布、干布、顺布等纺织品除农家自用,其余就地销售。尤溪县手工纺织品以五十都新桥和一都八字桥一带的农户为多,仅新桥就有1500余户从事苎麻布生产,年产量约5万米。其产品具有轻薄、凉爽、吸湿、易干、牢固、耐用等特点,还销往南平、永春、沙县等地。大田县胡美90%以上农家均栽种苎麻纺线,用木质纺车,一妇日可纺织八钱至一两。民国时期,夏布生产依然兴盛。民国20年(1931),尤溪县平民小学设半工半读纺织学习工场,内设棉纺织车间,生产“爱国布”,投放当地市场,两年后学校停办,生产停止。同年,联合村南山梓厝人从福州购进木质纺纱机、织布机进行半机械化生产、产品有斜纹布、哔叽、土布等,自产自销。民国33年,福建省出征军人家属第一工厂迁往沙县西郊,年产棉纱6000公斤,棉布3000斤。民国35年停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将乐县、宁化县有商户合股集资兴办纺织厂。为加快三明纺织业的发展,提高纺织品的生产技术水平,根据三明市纺织工业“六五”、“七五”发展规划,纺织企业先后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涤纶长丝高速纺织生产线、西装生产线、圆网印花机、气流纺纱机、自动络筒机等技改引进项目67项,总投资达3.599亿元。三明纺织工业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棉纺织、麻纺织、化学纤维、印染、针织、复制、服装、纺织器材配件等具有一定规模、门类较为齐全的综合性纺织工业体系。至1992年末,全市纺织企业有66家,总产值11.28亿元(乡及乡以上纺织工业总产值6.72亿元),其中优质产品产值1.338亿元,出口交货值5524万元。至2001年,全市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有40家,工业总产值15.66亿元,工业销售产值13.07亿元,资产总额12.35亿元。2005年,三明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有91家,工业总产值33.89亿元,利税总额9005万元;纺织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化学纤维32431吨,纱104759吨,布30046万米,印染布8999万米。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