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命翰林学士解缙据文渊阁《中秘藏书》编为《文献大成》;又命姚广孝、解缙、王景、胡俨等率国子监、外郡学生员二千余人暨广召天下文人志士,采掇搜罗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制、名物、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山海江河等重要图书文献七、八千种,编纂一本集具字书、韵书、类书等综合功用的典籍——《永乐大典》。当时,全国的文人都以能入选编纂此书为荣。浙江奉化教谕陈山被明成祖征召入京参与编修《永乐大典》。
陈山(1362-1434年),字汝静,又字伯高,沙县溪南九都溪口人,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进士。永乐初年,陈山任奉化教谕。明成祖召他入京参与编修《永乐大典》后,擢升为吏部给事中。期间,因父母去世,他按祖制守孝三年。守孝期满后,他原拟任广东布政使。正当陈山准备赴任时,明成祖又下诏要陈山留任旧职,主管六科事。不久,明成祖要陈山给皇太孙教授经书。洪熙元年(1425年)仁宗朱高炽继位后,陈山改任左春坊左庶子。明仁宗对陈山也十分器重。一天,陈山退朝时坠马不幸小腿负伤,仁宗亲自给陈山研药调酒。
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就死了,宣德元年(1426年)六月由他的长子朱瞻基即位,就是明宣宗。
同年八月,朱瞻基的叔父汉王朱高熙叛变,起兵山东乐安州,想重演一幕“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朱高熙是朱棣的次子,仁宗的同母胞弟。朱高熙精通武艺,以才能自负。朱棣“靖难”起兵时,他随从作战,后又跟随朱棣出征漠北,立过战功。但他野心也很大。《明史》载:“朱高燧恃宠,多不法,又与汉王高熙谋夺嫡,时时谮太子。”所以,他在封地私造兵器,招纳亡命,阴中收养死士,图谋篡位。他想乘宣宗即位不久立足未稳之时,举兵发难。明宣宗朱瞻基果断决定“御驾亲征”,平息叛乱。他率于谦、杨士奇、夏原吉、杨荣等一批大臣亲征,留陈山和襄、郑二王一起守京都。八月初十,朱瞻基率领京营五万人马从北京出发,迅速行军,于二十日便包围了乐安城,发大炮神机铳轰城。高熙没想到朱瞻基的行动会如此迅速,惶恐中无法应战,只好出城投降。明宣宗凯旋回顾朝后,大封有功之臣。同年十月,陈山以守城有功被擢升为户部左侍郎。
宣德二年,陈山升任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文渊阁直阁事、领文学士,供职文华殿,任《两朝实录》总裁官司。明宣宗对陈山的学识十分敬佩。他为了提高太监宦官的文化素质,以便让他们将来做秉笔太监时可以替他分担政务,不惜违背明太祖朱元璋“内臣不许读书识字”的祖训,在宫中设立“内书堂”。据《明史·宦官传》载:“宣宗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习之,遂为定制。”明宣宗收容10岁以下净身儿童二三百人,由翰林院学士当教师,对他们进行文化教育和学习儒家经典。陈山就是明宣宗为小太监们挑选的第一任老师。
明宣宗为了表示对陈山的器重和宠爱,要为陈山修建宅院。陈山拒绝说:“我有先人旧房,足以遮避风雨,一兴土木,就难免劳民伤财。”
明宣宗为了整顿吏治,着手精简和裁冗机构,罢免“贪津不律”、“不达政体”、“年老体疾”的官员。陈山作为元老重臣,支持宣宗的改革措施。宣德四年,陈山以年老为由主动要求辞职。明宣宗十分倚重陈山,没有批准他的请求,只是下令特准陈山可以免于朝拜,又令中官扶陈山进出朝廷。但是,陈山去意已决,至宣德九年,他先后4次上书要求告老还乡。明宣宗只好批准他的请求。年老体弱,再加上旅途劳累,陈山在返乡途中于邵武得病去世。
陈山去世后归葬于沙县洛溪桥旁。墓前有石人、石马、石羊等。
文章摘自《三明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