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风俗民情
【三明民俗风情】常忆三元“焙豆干”
2022-02-2609:36:25来源:

昔时,三元城区有一位做豆腐的老汉姓邓,大伙都尊称他“阿伯”。阿伯做豆腐的手艺真好,在小小的三元县城关,不是数一、也是数二。一颗颗黄豆用水浸泡研磨成浆,经锅煮即成豆浆,撒上盐卤又成了豆腐脑,把豆腐脑勺入中间放有一块纱布或吸湿性比较强的布垫着的木制四方框架内,然后,把它包起来,上面放块大石头,将水分压掉一些,不久白嫩嫩的豆腐就做成了。还有一种小的木框架,是专门用来做豆干的,其制作方法与做豆腐差不多,只不过是规格更小,压的时间更长罢了。“焙豆干”,则是把压好的豆干取出,放在一个用竹篱编成的,带空格的罩子上,下面生一盆炭火烘烤,直把那一块块豆干焙得金黄剔透,便可食用了。吃时,用手将豆干掰成一小块、一小块,拇指和食指一捏,放到“豆豉油”中一沾,味道好极了。若喜欢吃辣的,就一两个辣椒,包你吃得“丝丝”直叫,满头大汗淋漓。

豆腐,是老少皆宜的一种素食。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又一项伟大发明创造。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刘安的父亲刘长把淮南府建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刘安为淮南王后,不理朝政,除了撰写《淮南子》一书外,终日醉心于求长生不老之丹,他召集了八方术士,在八公山上炼长生不老丹。有一回,他们用黄豆浆和盐卤来炼丹,谁料炼来炼去,丹未炼成,倒炼出了白生生、细嫩嫩的豆腐来了,人称“八公山豆腐”。元代孙思业曾赋诗赞其曰:“蒸豚亦何为,人乳圣所衷,万钱同一饱,斯言匪俳诙。” 豆腐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喜爱的美味佳肴,即经济又实惠,煎、炸、卤、烤、糟、焙、生吃都可。过去的三元是个贫困的山区,人们做“豆腐乳”,以解决一年四季的早菜,又制成“豆腐皮”(腐竹)以招待亲朋好友。当年,每条街几乎都有几家豆腐坊,由此可见三元人对豆腐的偏爱。  

文章摘自《三明民俗风情》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