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城市文化 > 客家文化
【三明客家纪略】客家经济(4)陶瓷业
2022-02-0911:17:42来源:

境内陶瓷业历史悠久,分布面广,新石器时期,将乐县水南后山、万安乡下窑、白莲乡下厝、癞痢山等出土有外纹陶器及硬陶残片。唐代,宁化淮土、将乐大拔,水南等地建有陶瓷窑。据史料载,大拔瓷窑生产的御瓷精品曾送往京都,供皇家使用。宋代,尤溪县中仙乡上村,新桥村尾等地已有先民生产碗、茶具、香炉等陶瓷用品。南宋乾道六年(1170)泰宁县大田、新桥等乡就能生产青花瓷等各种工艺装饰瓷。宁化济村神坛坝,泉上青窑水库南岸发现20多个宋、元窑地。其时,建宁县先后有人赴江西景德镇学习瓷器烧制工艺,后在都下堡的汪家铺、村头、石门等村建窑生产日用瓷器。元至元十八年(1281),安溪缪氏在大田县上京溪口烧窑,明清时期,曾有来自永春、德化等地农民在大田县奇韬乡洋地村建窑烧瓷,传授福建瓷都德化的精良瓷器烧制工艺,生产工艺品瓷。民国38年(1949),该地生产的工艺品曾销往福州,部分销往国外,年销量20余万件。宁化县张家地、中坑、夏家坊和石壁土窑生产的粗瓷,仅销本县。沙县夏茂、梨树和三元县的回瑶、富兴堡都曾建窑生产陶瓷器,每月出窑产品值银元百余元;夏茂瓦碓仔陶器每月可出4窑,值320银元。由于时局动荡,物价暴涨,各地陶瓷业兴衰不定,且工艺落后,设备简陋,产品粗劣,销路阻滞,生产每况愈下,难以维继,相继倒闭,或停产,或兼营他业,仅有少数土窑艰难维持生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陶瓷行业日益发展壮大。1953年,境内日用陶瓷产量达6.6万件。1961年,三明瓷厂试制浇浆瓷器(茶壶、烟盒等)获得成功,当年全境产量达69.28万件,比1953年增加9.4倍。1985年,全市6个陶瓷厂共生产瓷器1131万件。1992年,全市有6家陶瓷(耐火材料)厂,形成日用陶瓷、工业瓷器、工艺瓷器、耐火材料等同门类多品种的新格局,生产日用陶瓷等共1738.4万件,其中乡镇企业生产178.62万件。工业总产值1541万元。此后,因企业改制等原因,陶瓷生产企业多为个私企业,从事日常生活用瓷器生产。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