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风俗民情
【三明民俗风情】尊师重教传家风
2022-01-2910:34:37来源:

客家人中出类拔萃者,一旦进入仕途青云直上,在政界、军界、科技文化界成为头面人物,则备受青睐。客家子弟的成功绝不是得天独厚、命中注定或偶然拾取,而是由他们的先祖对文明教育的重视,培育出优良素质而决定的。

客家村落普遍建有学堂,学堂多是客家聚集地的一大特点。法国传教神父赖里查斯在他所著的《客法词典》中写道:“在嘉州这个不到三四十万人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随处都是学校。一个不到三万人的城市,便有十余所中学和数十所小学,学生人数几乎超过城内居民的一半。在乡下每个村落,尽管只有三、五百,至多也不过三、五千人,便有一个以上的学校。因为客家人每个村落都有祠堂,而那个祠堂也就是学校,全境有六、七百个村落都有祠堂,也就是六、七百个学校。”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学校的数量确实多的惊人。客家学生给人的印象是上进心强,学习刻苦、勤奋。从明清时的考秀才,到后来的考大学,进而获取公费留学资格的学生比例,总是以客家人居多。这是因为他们的先人,在南徙之前,多在朝为官,书香望族占了相当的数量,尊师重教的家风也世代相传,南迁之后更有了危机感,促使他们更加重视教育以重振家声。

宁化石壁各姓都继承了先祖的这一遗风。他们在族谱《家范格言》中明确指出:“振儒风,恢光绪,大家声。舍读书之子孰能耶?族中俊秀,有志上达之士,富厚者不俟仰给,则宜鼓舞以励其志。清寒者,要设法资助毋弃其材,使之行成名立。”明文规定了对学子精神与物质的鼓励和资助,各村各姓宗祠都下设有公田,以供各房弟子读书之用,称之为“学租田”。考得童生资格或考中秀才者,在乡中可参与议事,处处受到族人的尊重,还可以一年两度地领取“俸谷”,称“吃学租”。比如,学租年收百担谷,一人中举独得,两人中举平分,三人中举三人均分,他人不得沾边。中举出仕为官者,乡里加额称庆,敲锣打鼓送行,若未仕进者,亦可在乡中掌文笔,主诉讼,或开馆授读,当私塾先生。

乡人视私塾为圣殿,视先生为圣人。孩子年满七岁,舅公就请木匠打造读书桌椅一套,备下文房四宝,外公去买新衣帽和书包;外婆则精心缝制“双鼻鞋”。这“双鼻鞋”鞋头绣着金虎玉凤,双脊直至鞋腰,好像古代的官靴,以祈他早日登上青云之路。一切准备就绪,便择黄道吉日之夜,备下丰盛家宴,请来私塾先生,推上首席,以行拜师之礼。席间父母排出儿子生辰八字,选定逢单的吉日送子上学。上学当天,全家三更便起,孩子着“官妆”,喝一杯葱头水酒,带上寓意聪慧的一葱一蒜,由乡中一位文人或者有福长者带领,五更天上路,朝学堂而去。一路上,以清净无人为佳,进入学堂,先拜孔夫子神位,再拜私塾先生,并奉上礼盒中的菜肴,算是见面礼,之后方可落座就读,成了一名学子。

文章摘自《三明民俗风情》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