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党史知识】三明苏区简况
2022-01-2719:41:53来源:

地处闽西北的三明,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全市现辖的12个县(市、区),都属中央苏区范围,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11月,第一次反“围剿”在江西取得胜利。14月,红一方面军分散在赣江以东地区扩红筹款、创建新区。其中,红12101团与红4军第10师一部,分别从江西进入宁化、清流边区和建宁西北乡村开展工作,开辟了宁清边区和建宁西北游击区。

同年531日红一方面军攻克建宁县城取得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随即分兵在建(宁)黎(川)泰(宁)、宁(化)清(流)归(化)、将(乐)顺(昌)沙(县)地域扩红筹款、建立红色政权和地方武装、扩大根据地,在三明地域初步形成了建泰将、宁清归两块相对独立的革命根据地。

同年7月,主力红军从三明地域回师赣南参加第三次反“围剿”。第三次反“围剿”期间,建泰将与宁清归各县县城及各县大部地区被敌占领。9月,第三次反“围剿”在江西取得胜利。9月下旬,红12军重返宁清归地区开展建党、建政等工作。此后,宁清归苏区持续发展,成为比较稳固的苏区。

193210月,为打乱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部署,沟通中央苏区与闽北苏区、赣东北苏区的联系,朱德、周恩来率红一方面军从江西广昌发起建黎泰战役,连克建宁、黎川、泰宁、邵武、将乐、光泽6城,在建泰将地域恢复建立了覆盖建宁、泰宁全县和将乐大部地区的各县县、区、乡苏维埃政权。

193323月间,在三明的主力红军北上江西参加第四次反“围剿”,敌第56师和新编第2师乘虚分别进占将乐、泰宁大部和清流、归化部分区域。

19337月至19342月间,中央红军以红3军团为主组建东方军两次入闽作战,先后攻克清流、归化、泰宁、将乐、尤溪、沙县各县县城,在宁清归、泰宁、将乐、沙县等地恢复和新辟了大片苏区,并在宁化地域增设彭湃、泉上2县。这一时期,三明苏区范围达到最大的鼎盛时期,红色区域覆盖宁清归、建泰将和沙县各县的全部或大部及尤溪、永安的部分区域,并基本连成一片。

19339月开始的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由于中央“左”倾领导者的错误领导迭遭不利。19341月底,敌北路军从黎川迫近建宁、泰宁。2月下旬,敌东路军从顺昌西进向沙县、将乐、归化、泰宁、建宁攻击前进。此后,中央红军辗转三明各地开展反“围剿”军事斗争,三明苏区范围有消有长,消大于长,红9团在龙岩、连城、宁洋边区建立了岩连宁敌后游击区,由红7军团改编成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经永安、大田、尤溪北上抗日。10月,中央主力红军撤离中央苏区开始长征,各地相继转入游击战争。至193523月间,三明苏区各地先后被敌占领。4月,闽赣省委、省苏、省军区及军区直属队退到尤溪活动,整编为闽赣新编第1团。5月,新编第1团因军区司令员宋清泉等叛变投敌而失败。

三明,是一个较早建立红色政权的地方,早在1928年夏就建立了闽西北第一个党组织。三明,是一代伟人从事革命实践的地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宁化、清流、归化(明溪)、建宁、泰宁、将乐、沙县、大田等地,曾留下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的足迹,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中的8位和共和国180多位开国元勋也曾在此战斗生活。三明,是一个与共和国一同历经风雨的地方,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这片红土地把3 万多名优秀儿女送进了红军的队伍,有9 万余人参加红军游击队和赤卫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援,养育了党、养育了人民军队,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重大贡献。

(来源:《三明党史知识手册》)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