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城市文化 > 客家文化
【三明客家纪略】其他习俗
2021-10-0911:10:16来源:


一、宗族习俗

三明境域客家人的宗族情结特别深挚,聚族而居尤为普遍和突出,他们独具特色的居所——土楼和围龙屋,便是宗族情结的凝聚。各氏族重视修族谱,编修得系统而完整。因而对祖宗的崇拜和祭祀分外关注,并兴建众多祠堂作为祭祀场所,如清流县灵地仅黄姓祠堂就有18座,还有祭田,外出族人每年清明都要回乡祭祖,并制订严格族规,规范族人的道德行为。由族长执掌日常族务,如负责修建、管理宗祠、祖墓的修缮与祭祀、祠堂的祭典、经营祖先留遗的山田、森林及其他产业,主持族内的修路、建桥、造亭、摆渡、兴修水利、筹建庙宇和保卫氏族安全等重要事务,主办族内学堂、筹措族内子弟升学深造的经费,调解族内的家庭纠纷,处理对外的各种诉讼案件。各地的族规如禁赌、禁花会、禁嫖、禁乱砍滥伐、禁偷盗等,对维护社会治安、保护乡民的切身利益等诸方面都发挥积极作用。由于族政大多为地主、豪绅所把持,他们多与官府内部勾结,制造宗族与宗族之间、民众与民众之间的矛盾。各地在争执山林所有权、水利灌溉、道路交通、风水龙脉、治安狩猎等利益攸关的问题上,经常发生械斗,甚至酿成流血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宗族活动基本停止,人们宗族观念逐渐淡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许多海外同胞纷纷到祖籍地观光旅游、寻根祭祖。祭祖,编修族谱、家谱之风又兴起。许多爱国侨胞、台胞、港澳同胞纷纷捐资兴办公益事业。而在新修族谱时,也顺应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变动。独生女子也可以入谱,可以继承家业、产业。

二、修桥铺路

修桥铺路,积德子孙是客家人继承先祖的传统美德,为客家人所称道,被视之为是阴功积德的善举,比任何善举都更有积极意义。

在浪涛滚滚的溪流架上一座桥,解除行人商贾旅途的困厄,不致被溪河阻隔,释去人们心里的牵挂是客家人传统的美德。凡客家人栖居之地,遇水有桥,逢山有路。即使一时桥路被山洪冲塌,或恶兽残坏,也有热心人出钱出力及时修筑,而且村人出资出力,全力以赴,不计任何报酬,甚而自愿捐出留用的砖块、木材等建筑用材,直至落成竣工,也无须花炮欢庆,只是欢笑自如的释去心头那份沉重。至于桥路牵涉几个村,耗资大,费时久,就几个村联合协同修筑。客家人有一种虔诚心愿,路是千人踩万人走的,自家也不例外,自己不修能靠别人吗?客家人在艰难的辗转迁徙中深有体会。唐初,江姓先祖在战火狼烟之中亡命逃窜,走到某地,却被大江阻隔,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眼看将落入贼寇之手,万分焦急,正在这时,河中有一只鹅将其泅渡过江,避免了战火的灾祸。为感谢大江的救命之恩,先祖拜江为姓,其子孙繁衍到清流、宁化一带。清流高坑留遗着江姓先祖的坟墓。每年清明江姓子孙都风雨无阻,从各处赶来祭祀,因此,江姓村人对修桥铺路更是热心。在溪河之上横架着一座桥,解除人们的舟楫之苦,无异是救人一命。古云:救人一命如造七级浮屠,其源也于此。

修桥铺路的善举,是作为一种美德被继承、弘扬。明代,泰宁城区浮桥被洪水冲毁多年,明崇祯十二年(1639),菜农李文宪节衣缩食,积蓄钱财,独立重建。清康熙年间,永安贡川乡民邢最、邢果兄弟独资修建安定、杜口、大陂口、小螺口等石拱桥。泰宁民间设桥路案,置田亩收租谷,作为修桥路费用。桥梁道路如遭洪水毁坏,热心公益之人出钱出力,牵头修复。清流县城有南北两片民众修路案,自己出资置田产作修路基金,每年八月初一至初三日,城区民众自带膳食、工具,修筑县城通往邻县的主干大道和桥梁。

对于一些毁坏的道路,客家人总是担心来往行人客商的安全,在未维修之前,危险路段都竖上一块木牌,警告行人,力避不幸;或暂时修条便道,任行人绕过险峻之处,释去行人的忧虑,把行人的安全萦系在心。

客家人喜欢在乡村水口处修筑屋桥,即在桥上盖上屋瓦,供行人商贾遮风蔽雨,任屋桥伺守山村水口,庇荫山村人家兴旺发达,是很原始淳朴的心愿。各地屋桥虽规模、结构不同,其共同之处都是桥顶盖上屋瓦,横跨在村外水口处,桥栏两旁置放一块厚实的木板供行人憩息。桥址都是选在有山有水的风景幽美之处,和屋桥相伴的大多是一片古树林,如清流长校、江坊的屋桥,永安贡川镇横架胡贡溪,始建明末的会清桥;青水乡横跨澄江,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的永宁桥,皆是此类瞩目的建筑。这是修桥铺路的另一种形式,另一种创举。

通往寺宇的路,客家人也力主修筑。客家人是多神信仰,因此,通向任何一处寺宇的路,都有热心公益者为之倡导修筑。他们背着干粮,四处化缘,收集财物凑足费用,并将捐款人芳名镌刻石碑,大力褒扬,力促寺庙香火之鼎盛,使佛界福音布施各方。各个寺宇都有一个乡村为主体主其寺宇之事,倾尽全力招徕香客,而善男信女们只要是修筑寺宇的路,无不为之解囊,即使一时筹不出钱,却以米豆或其他食物相等的金额代之,绝不拒绝推却。化缘者能感动人心之处是特别强调:1筹款是为修筑通向寺宇之路的专项费用,不作他途。2捐款芳名论其数额镌刻于碑。3修路清单向众人公布,而且竭力宣扬寺宇神佛的灵应,只要捐了款,献出一份爱心,菩萨定能庇佑平安清吉。主事者都是一地德高望重之人,操持过乡村许多公益事业,深获人们的信赖,因此,化缘都能如愿以偿。而农民无须花钱花米的劳力,只要一声吆喝,定能山呼海应,倾村出动,连七八十岁老者也扛起锄头、带上干粮参与其中,而那些平常将一个铜板看成比磨盘大的女子,平日难得有机会施展身手,更是自告奋勇,参与修路大军的行列。

客家人对修桥铺路有严格规矩,如较大的村庄,尽管同是一个始祖,随着岁月的推移和人口的繁衍,而后分衍为几个房族,各房族就是一个团结的整体。各房族在自己居住范围,动用房族的人、财、物力修筑房族道路。这样的道路,其路权就是属于本房子孙所拥有,平常任何人都可通行无阻,只有婚丧喜庆之事,是绝不允许外房子孙通过的。如清流长校村有4大房族,各房都修筑有道路,那是房族共有的道路。倘若婚丧喜庆之事别房子孙要通过那条路,必须征得那个房族的同意,而同房子孙不是一人说了算,需要通过同房子孙集议,倘若强行闯进,势必酿成械斗。村人深知其规矩,从没发生过此类事,全是循规蹈矩各走各的道、各行各的桥,而且每个房族都有通向四面八方的路,乡村又有环村路,无须卷进房族道路的纠纷。

修桥铺路,至今仍是客家人继承的善举,被客家人视为高尚的美德。

三、祖先崇拜

三明境域客家人有着尊祖敬宗的传统观念,强化同祖共宗、血脉相连的血缘关系,形成宗族的内聚力。祭祀先祖方式主要有祖先牌位祭祀和墓坟祭祀。

祖先牌位,在祖祠或家庙内供奉,还常见供有祖先画像、塑像或雕像。奉祀高、曾、祖、考四代近亲的祖先牌位,对祖先进行家祭,一般在年节或某公的忌日进行。设祭的子孙,一般都与父、祖共同生活过,寄托着他们的哀思和追念,每逢年节,都要摆上三牲供品,点上香烛,燃放花炮。大年初一,开门求吉之后,第一件大事就是祭拜先祖。

祖先牌位除家祭之外,还有祠祭。祠堂是祭祖的胜地,供奉着列祖列宗的牌位,有春秋二祭,由族长主持。宁化张氏家族春祭由德高望重长老主持。主祭人双手握三炷香,表示祭祀开始。鼓乐之后,向列祖列宗跪拜,各房参祭代表随行三跪九拜,依次行礼,司仪朗读祭文,焚烧祭文。祠祭结束后,族人们依次序赴宴会,宴席座次按辈分论坐。清流李家农历正月十六,有游图、接神归庙。游图将李氏十八祖宗世系图,由乡绅两人在乡村抬游一周,前后有十余帮锣鼓相随。

祠祭是跨地域同宗族人的大联祭,宗祠致祭之日,不少外居他乡,甚而远渡重洋的族中子孙都会回到祖居地参加祭祀活动。如清流县长校村李姓裔孙散居各地逾6000余人,每年春分祭祀之日都到先祖开基之祠宁化县治平乡下坪村参加祭仪。

墓祭,到祖先坟茔祭祀,一般为春、秋两祭,或只有一次春祭。祭祀时间,一般从清明到立夏,由各地或各房族决定,集合族人前往扫墓。墓祭对象分远祖与近祖。高、曾、祖、考四代为近祖。对远祖的墓祭,仪式隆重,声势浩大,是客家人的正式祭祀仪式。对肇基祖的墓祭均设有蒸尝田,以供春秋祭祀之用。

三明境域客家人盛行二次葬。他们开始南迁时,客家先民都是背着祖宗骸骨一起迁移的,宁化的浅葬习俗就是为移葬方便他们的墓式,类似围龙屋。如人间住室,场地选择重风水,承龙脉。

四、先贤崇拜

先贤崇拜属鬼神崇拜之类。三明境域对先贤的崇拜,将某些与本地无关的先贤也纳入崇拜对象。如宁化、清流都建有武侯庙。某些与本地无关的先贤,最初是由其同姓亲人发起而在客家住区受到崇拜,宁化的巫定生崇拜即是如此。在三明境域建庙以祀的先贤主要有诸葛武侯、杨时、罗仲素、巫定生等,还有张巡、许远、樊令、王审知等数十人。王审知第七子王延州徙居清流县,是当地王姓族人的肇基祖,所以得到崇拜和建庙祀奉。在民间信仰里,王审知被认为具有避免战祸的功能。而在纪念性崇拜中,有宁化大忠祠,祀宋丞相李纲。

五、关帝信仰

关羽是三国名将,以忠义骁勇,受国人的崇敬,是忠义的化身,建祠立庙塑像为其供奉祭祠。建宁、宁化、明溪各地都建有关帝庙。元至治二年(1322),将乐城东即兴建关公行祠,下水南等地亦建有关公庙,每年春秋祭祀。唯清流县长校村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举行隆重的祭祀,连续三天展开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使关帝信仰渗透到村民的日常生活,凝聚着村人的向心力。

清流县长校村有两座关帝庙:

1建于李氏大宗庙之右,始建明洪武十三年(1380),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重修。前台歌台骖亭,堂柱刻有对联。庙内设有常住庙祝负责香火、卫生和安全。为宫殿式平房建筑。正厅设关羽神像、红颜赤须、手持关刀。庙前临河有一空坪,坪内建有戏台,专为演戏之用。

2建于下弄小街,建筑年代失考。供奉关公。伍郎公和关公庙会之期巡游全村之时,都需停驻此处设祭。

主要活动:

祭祀关公农历二月初一上午举行祭庆活动,参加祭庆人员均为衣冠会成员(均为具有小学毕业以上学历者),不得请人代替,也不得无故缺席。祭祀供品为三牲。祭庆毕,执事人员抬着关公神像环村巡游,旗幡飘扬,神铳隆隆,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戏酒每年衣冠会成员在祭庆关公之后的次日,即初二、初三欢聚关公庙边看戏,边喝酒,故称戏酒。每年做戏酒的轮值人员均为当年考中秀才或小学毕业生,如若当年毕业生人数不够,则由老成员按顺序轮流凑足,每人每天负责2桌。每桌坐5人,1人斟酒,前席空缺,供看戏,从正午直欢喝至黄昏。每桌戏酒分量也有规定,不得少于25斤肉,必须有5样海味,青菜不能上桌。凡初一日未参加祭庆活动的成员或有孝在身的3年内均不能参加吃戏酒,充分体现知识阶层在乡村的地位和村人对知识的尊重,促进村中读书风气的盛行。

游龙灯从农历初一至初三夜连续三夜举行游灯。二月二龙灯称老龙,系云从龙灯,龙灯会员160人。只有参加灯会的人员才能参加龙灯迎游。入会人员须交纳2斗稻谷(约30市斤),其稻谷用于借贷获取利息,作为灯会开支。除用于当班人员费用外,余剩之钱用以购买猪肉按份分给迎灯人员。每份肉多少,视当年稻谷与猪肉比价,一般是05至1市斤。龙灯有龙头和龙尾,龙身由灯板接成,分班接灯。灯的式样有四角灯、水裤灯、鲤鱼灯等。出灯人家都将花灯制作得美观艳丽,游行时或搬或走,哟哟喂喂,甚为壮观。

从初一下午始,戏班开锣演戏,一天演二场,下午、晚上各一场。演戏地点即关帝庙前的戏台。演出剧目是《三国演义》或《水浒传》中的折子戏,也有《五女拜寿》、《玉堂春》等节目,由主事人协商圈定。一般只演三天不延期,资金由伍郎公田产收入解决。倘若资金充裕,也可延长演戏时间,但都不会超过10天。始自春节的文娱活动,至二月二便全部结束。

六、妈祖和莘七娘

妈祖,人称林默娘,莆田湄洲人。宋代,妈祖崇拜传入本地区。妈祖主航海安全,客家住区远离海隅,却祭祀护海之祖妈祖,缘于有金溪、九龙溪之航运。清流在县南梦溪洞口即有安济庙,自唐有之,庙前有滩险甚,往来之舟,非祷于祠下不敢行。白马将军行祠在清流县南拱辰坊,为灵显庙中之神。宁化设连山庙,“江流湍急,舟子危之,祷即善济”。

妈祖庙大多是明代之后建立的。随着客家经济在住区以外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妈祖信仰在客家住区的升级和升温,因而许多乡(镇)都有创建,祀奉妈祖。

莘七娘是客家民间信奉甚笃的又一女神,莘七娘崇拜的形成在北宋。

惠利夫人是五代时一位烈女,知文达理,又有医术,婚后随夫从江西出征到福建,征途上其夫病逝。她在雪峰镇为百姓诊病,后逝明溪。村民为纪念她的好品德,建庙塑像祭祀。宋丞相文天祥《谒庙留题》云:“百万貔貅扫犬羊,家山万里受封疆。男儿若不平妖虏,惭愧明溪圣七娘。”

民间最初筑室以祀则是出于对“厉鬼”的同情。其后,莘七娘死后显灵的传说提升了她的地位,人们开始编造其生前行善的事迹,明代已有流传。明成化十八年(1482)归化知县赖永正有《夫人庙》诗句:“共须生前济险艰。”她的主要功能是御寇助战,常表现为避免战祸,故有圣七娘之名。她的神诞为农历六月十一,但正月初一这天,归化城区照例要到庙朝拜。六月初五,将其神像抬出庙宇,浴以香汤,换上御赐袍带……初九、初十,连日抬着神像游行。六月十一,县官绅士都要到庙致祭。莘七娘(圣七娘庙)称感应惠利夫人庙、七娘庙、感应祠、显应庙等。

在客家民间信仰里,妈祖有如慈母,莘七娘则若侠女,在她们身上寄托了客家人善良美好的心愿。

七、土地神崇拜

土地神,又称伯公,也被称为本坊福主,一方福主在三明境域的各村落被视为崇拜物。宁化土地神即开发黄连镇的巫氏祖先巫定生。清流祀奉的白马将军祠在县南拱振坊,因宋江西吉水人邹一郎莅政清流,携神香火奉祀,故名白马庙。清流县民间以樊神为福主,建海仓庙祀奉。樊公秀州华亭人,五代时仕唐为银青光禄大夫。奉命讨赣寇曾常侍,追至罗城之堣,力战而死,乡人义而祀之。宋淳熙间,始建庙于渔沧潭上。

各地土地庙多配祀土地婆婆。“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宁化后土夫人庙在武德王庙右。宁化土地肖像乃增置二妃,初诧不经,后考《巫氏家谱》,谓神即巫祖定生……二妃即定生柴、纪二妃。明嘉靖间,邑令马叔初下车谒祠,怪土地焉得有二妃,命移至县后福善祠。土地神诞辰有农历二月二,三月二十九和六月六、六月二十九等说法。二月二日伯公做生日是三明境域常说的说法和作法。归化迎土神,三月二十七始,各坊具鼓乐赛迎,乡郊亦然,其妇女老幼各以其类群聚各庙礼拜祈福。设茶于路,邀路人饮之,谓之舍茶。

八、崇拜树神

三明境域对古树有“契父”之俗,为求幼儿健康成长,认定某一树木为幼儿的“契父”,被认定的古树受到祭祀,享受神明待遇,同时以“契父”之名为幼儿命名。尤其屋背、村口、坟头的树木常被视为有神力的风水树。清流长校北邙山巅有古杉7株,最大的树高20余米,围则4人合抱。相传,古杉是宋元祐三年(1088)长校李姓开基始祖所种植,被乡人视为风水树和神树。20世纪40年代,乡人曾砍伐北邙山巅数株古松用于修建校溪水陂,当年即发生瘟疫,村中有数十人丧生。从此乡人对北邙古杉更是严加保护,不容砍伐,“家家告诫严毋伐”。归化县枫溪乡熊地村的紫金树,也被当地村民视为树神。相传,古时有一位美丽的紫金姑娘被抢到皇宫后不堪羞辱,一头撞死在盘龙柱上。尔后,紫金姑娘的坟头长出一棵紫金树,紫金树的树籽随风飘送,其中的一颗在熊地村落地、生根、发芽、渐渐成长,受到当地客家住民的崇拜。

沙县东门外的一棵古樟,沙县夏茂村口的一株古枫,归化桂林村口的两株参天水杉,泰宁龙湖黄家村的大樟树都被当地百姓视为树神,村民们煞费苦心的严加管理。他们认为树木同人一样有灵魂,具有驱鬼祛邪的力量。

土地神附身的树木,或作为土地神的树木,在客家地区称伯公树或树神伯公,也是严禁砍伐的。

九、石头崇拜

宁化县有观音石。“在龙源顶之左,尊者称曰大士,立者字曰善才,里人贸贸奔走之,祷祀无虚日”。清流狐狸洞东南的白龙岩神庙后有一处出米石,贪心和尚凿大出米孔,洞口从此不再出米。同是清流县长校的留坑村也有出米石传说,村人却视之为神,逢年过节或初一、十五日齐备香烛礼品敬奉,而一些出生之后体弱多病的孩子便拜契石头为父为母,企求孩子快快长大成人。

宁化对石佛庵的崇拜,清康熙版《宁化县志》称:宋祥符间创……邑南七十里为东坑,又十里为宝灵山。山延袤数里,草木如发,虎豹强居,人迹所不到。宋祥符间,山巅倐奇云缭绕,沉沉有钟梵声,仰望空中,仿佛如佛子。乡人异之,始斩木通路,于山得阿,于阿得涧,于涧得三石,著跏趺状,背水而坐。乡人曰:异域!此岂有神降于此乎?再舁之涧中,诘朝仍坐如故。乡之人始……础庀材,筑招提而供之,名其山曰灵宝,名其庵曰石佛。远近村郭,凡水旱灾疫,奔走祈望者,感应如响。以故历宋、元而明,数百年香火不辍。

十、伏虎禅师

伏虎禅师,俗姓叶,法名惠宽,宁化县人,得业于长汀郡开元寺,945年,驻锡长汀,创庵名曰:善护。962年农历九月十三示寂。多次赐封,称威济灵应普惠妙显大师。系肉身菩萨,民间有现世佛之誉。主要灵应有祈雨救旱,驯伏野兽,活泉延水,治河护航,赐嗣送子,避免战祸。

十一、定光古佛信仰

定光古佛是古汀州八县信众至为崇敬的保护神。每年农历正月初六定光古佛生日,清流金莲寺都举行盛大庆典,表达虔诚崇敬之情。

定光佛俗姓郑,法名自严,号卓锡,梵名提洹羯佛(964~1015),北宋泉州府同安县人,父任同安令。定光佛11岁时离俗出家,皈依泉州郡建兴寺契缘法师席下。17岁时,云游豫章(今江西南昌),过卢陵,契悟于西峰圆净大师。1011年汀守赵遂良延人郡斋,1015年正月六日申时,示戚。

对定光佛的神化和传说,在客家地区,尤其在古汀州八县已达到神乎其神的境界。人们崇信他能拯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之艰危,济信士之恩泽,而且有求必应,是与南海观音一样救苦救难的菩萨,故深受信众崇敬。对于这些被神化的传说,其实不必稽考,而且当时,人们对定光佛的信仰已愈益世俗化,信奉定光佛的信士大量涌现,在闽西北客家地区有十余县的百万信众。和其他诸佛信众比,数量也算十分庞大。

历史上,从人到神者为数不多,被后人祀奉者都是其时被人崇敬的英雄。如关公、张飞、屈原均被各地神化,死之后被尊奉为神。再如宋代状元邹应龙在连城、长汀、宁化、清流等境域都被供奉为神。尽管这些被神化了的人物未能完全给黎民施以恩惠,拯救他们的无尽苦难,但因为他们生前都为人民消灾解难,卫疆捍土,感应灵验,深受爱戴,故在信众心里是不可泯灭的神灵,定光佛亦是如此。

定光佛被诸多信众所尊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迎合了当时福建一度出现“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的繁荣局面。两宋时期,历经漫长的变革之后,福建经济文化进入全面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后来居上之态势,跻身“东南全盛之邦”。宋代闽人陈必复在《南宋群贤小集·端溪吟稿序》中称:“今世言衣冠文物之盛,必称八闽。”范文澜也指出:“闽在两宋,成为重要的文化区。”作为上层建筑的佛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五代兴盛的基础上,承袭传统,继续兴盛,主要表现在:1寺院庙宇大量建立,宋代福建佛寺之多为历代之最。《八闽通志》称:“至于宋极矣,名山胜地,多为所占,绀宇琳宫,罗布郡邑。”2僧人众多。据《三山志》载:五代时,仅福州府就有僧人六万余。徐景孙的《福州即景诗》中称:“山路逢人半是僧”。充分反映宋代福建僧人众多的现实。定光佛正是活动于这个鼎盛时期,迎合佛教风行的盛世。他的感应被人们广泛接受,继而受无限崇敬,亦是合乎情理的。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