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3日,宁化市民王官金走进县红军长征出发地文物保护中心,无偿捐赠历史文物《抗日军政大学招生广告》。
历经80多年,这张招生广告仍旧保存比较完好。招生广告为宣纸手书,手写者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使用了仿宋体、隶书、楷书三种字体,字迹工整,广告上“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公章清晰可辨。招生广告上标注的时间为1937年1月21日。
王官金回忆,前段时间因要乔迁新居,他在家中整理物品,清理一些老旧的东西。在一个偏僻的角落,他发现了一捆爷爷留下的医药书籍,有十多本。爷爷离世35年了,这些书一直没人翻阅过,纸已发黄变色,有很多虫眼,有的边角已破损,有的早没了封面。出于好奇,他随手翻了起来,当翻到爷爷用毛笔写在红格纸上的中医药方时,突然从书中掉出一张泛黄的纸,折叠得很整齐。他捡起一看,发现是一张“抗日军政大学招生广告”。
家中怎么会有这种东西?它是怎么来的?怎么会夹在爷爷的药书里?“当时我很吃惊,脑海中出现了一连串的疑问。”王官金说。
王官金的爷爷王志中是宁化县城关人,生于1893年12月,家道殷实,从小饱读诗书,成年后以问诊看病为业。当年看病主要靠中医,爷爷王志中是当地有名的郎中。
作为长孙,王官金从小深受爷爷的宠爱。王官金依稀记得,他四五岁时,爷爷就教他认字、写字。“上小学后,爷爷经常给我讲故事,多次给我讲过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辗转宁化的历史,那时我虽不太理解,却也听得津津有味,记忆深刻。”王官金说。
从爷爷的讲述中,王官金得知,1930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来到宁化。当时正是冬天,气温很低,红军穿得很少,有的身上只穿着夏天的单衣,脚上穿着草鞋,不少战士患上风寒感冒。爷爷知道后,主动找到红军首长毛遂自荐,后来还煮了很多祛风寒的茶,送给生病的战士喝。红军首长看到爷爷会治病,想动员爷爷参加革命。因爷爷是家中独子,当时已37岁,正是上有老、下有小需要照顾的时候,因此没有参加革命。不过,通过治病,爷爷跟不少红军将士结下了深厚友谊。
1934年10月,红军被迫开展战略大转移,宁化也成为红军四个长征出发地之一。红军离开宁化后,爷爷没有跟着红军走,但后来还与一些红军将士有过联系。
1936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以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为基础,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西北抗日红军大学”(校址为保安县)举行开学典礼。1937年1月20日,红军大学随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1月21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发出招生广告,公开招生。广告上写道:学习期限是六个月,凡是十八岁以上,二十八岁以下,有志于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的青年都可以报名。当然,还要经过考试,合格之后就可以被录取。落款的正副校长,分别是林彪和刘伯承。招生广告上标注的考试科目有政治、作文、口试和体格。
王官金猜测,从爷爷收藏的这张招生广告来看,他认为很有可能是某位在宁化期间与爷爷打过交道的红军将领寄给爷爷的,希望爷爷能到陕北加入红军队伍,为红军看病救人,为革命作贡献。在那血雨腥风、白色恐怖的年代,爷爷收到招生广告后,为了不让敌人发现,就夹在中药医书中。解放后,爷爷的年纪大了,早忘了这件事,直至1985年去世前也不曾提起过,若不是这次收拾旧物,王官金也不知道这个秘密。
王官金发现这张招生广告后,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保护好,让更多的人走近那段历史。他专程找到了宁化县红军长征出发地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吴景标,将这则珍贵的招生广告无偿捐赠给了文物保护中心。
宁化县红军长征出发地文物保护中心吴景标主任表示,市民文物的捐赠进一步丰富了革命纪念馆的馆藏内容,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热心市民关心革命文物、无偿捐赠文物。
(作者:宁化县融媒体中心赖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