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编研论述
健全完善地方志书质量管理体系浅探
2021-09-3011:13:31来源:

质量是地方志书的生命和永恒的课题。影响地方志书质量的因素很多,但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健全完善,对志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质量管理体系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当下,地方志书质量管理的目标任务、标准规范在《地方志工作条例》及《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已明确,主要就是观点正确,体例严谨,内容全面,特色鲜明,记述准确,资料翔实,表达通顺,文风端正,印制规范。而欠缺的是地方志工作机构内部应建立的、为实现质量目标任务、标准规范所必需的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式,或是组织领导。虽在条例和质量规定等文献中有所涉及,但不够健全完善。因此,要提高志书质量,应在全面明确志书编纂的方针原则、目标任务、标准规范等的同时,把志书质量管理体系健全完善起来。本人有幸参加二轮修志,并担任一个设区市方志委主任和常务副主编,大量工作是做管理工作,想结合实践谈一点看法。

一、责任意识要增强

    这是提高志书质量的关键,也就是对为什么要修志、修志有何功能作用、党委政府和社会都有些什么责任等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对此认识不到位,要什么没什么,提高志书质量就无从谈起。从二轮修志情况看,质量管理到不到位,与这些地方党委、政府对地方志工作重视不重视,社会支持不支持,不无关系。虽然多数地方党政领导及参与修志的同志对编纂地方志意识是强的,有的甚至提出编纂“优质志书”“一流志书”“精品志书”等口号,但这些目标口号是否出自内心,可以说在一定层面上是模糊的,更难说要编纂高质量的志书。何况,现实工作中,个别地方及部门领导甚至对是否要编纂志书提出疑问,有的甚至将其当作额外负担。从三明市来看,尽管大部份居民祖先来自中原,希望政府将有关史实记录下来,不要数典忘祖。但志书编纂是一项涉及面广、周期性长、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是一方之全史,若个别领导不重视,部门领导不支持,就会影响到修志进程和质量。因此,要提高志书质量,首先要求各级领导及部门、社会充分认识修史修志意义,认清自身的责任,才能为提高志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提高对地方志工作意义的认识,增强修史修志责任意识,特别要上升到坚持第一的高度,要做的工作是大量的,如争取党委、政府领导支持,让他们在各种会议和有关场合肯定、动员,以及通过有关新闻媒体宣传、教育等。但现在各级地方领导主要精力在抓经济社会发展,包括新闻媒体宣传重点亦在经济社会发展。当然,最近几年增加抓党的建设及反腐倡廉等。因此,增强修史修志责任意识,既要做争取党委、政府领导关心、支持和社会理解、关注地方志的工作,更要立足发挥自身优势多做争取工作。就地方志工作机构而言,主要从两个方面做工作:

一方面,立足自身加大地方志宣传力度。通过地方志工作一些会议、人员培训,特别是地情刊物、网站和年鉴等宣传阵地宣传地方志。让各级领导及广大干部明确,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独特文化传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需要。我国自秦汉开始编纂地方志,之所以能绵延两千多年,历朝历代热此不彼、编修不断,就在于历朝历代统治者及普通老百姓,从中窥出我们中华民族在历经磨难,时兴时衰,甚至有时短暂亡国,也都能在失败、屈辱中崛起和复兴,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得益于中华民族传承了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因而,要加强修史修志包括地名普查、族谱编修等地方优秀文化传承。特别毛泽东、邓小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地方志的热爱、重视,当代中央几代领导集体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225日考察首都博物馆时有关修史修志的讲话、李克强同志对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的批示等,可谓至理名言,应当理直气壮、大张旗鼓宣传。使各级领导明确,修史修志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需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法律法规赋予我们的责任。至于一般百姓,他们对地方志认识,从本人担任市方志委主任近10年间,感到比我们这些党员干部包括从事地方志工作的同志有更纯朴的认识。

另一方面,应让人们感到地方志确实有用,也就是立足做好地方志编纂工作,包括做好质量保证工作,以及开发利用工作,使各级领导及社会各阶层认识,地方志“存史、资政、教化”功能作用不仅为历代当政者和人民群众所认识,在当代,地方志这种功能作用不仅在延续,而且还在扩大,如有的确定某地古今名称、某一历史人物生卒时间、某一名优产品地理标志归属,都将地方志记载作为依据。有的甚至将地方志对某一人物、事物记述当作借鉴,或为某一文艺作品创作题材,或作为某一行业开发利用的佐证。地方志工作机构应在以主要精力做好地方志、年鉴编纂的同时,加强旧志等地情书籍的整理,方志馆、地情网站建设,向机关和社会各界开放,并注意运用地方志编纂一些地情丛书、综合年鉴等短线产品,满足人们对地情了解的需求,让大家感到确实有用。这样,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重视,各个部门单位和社会各界支持,做好地方志工作及提高志书的质量,就有了坚实的前提基础。

二、组织策划要严密

    加强志书质量管理,严密组织谋划志书编纂工作是基础。这既是志书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也是质量管理最主要的工作,必须下大力气抓好。二轮修志表明,地方志编纂组织策划和质量控制中关系不顺的一个方面,就是地方志编纂大多数为政府公益性项目,一般没有也不需要直接的经济效益回报,投资形式以本级政府财政投资为主。一些地方志工作机构及参与修志的部门单位往往把主要工作精力放在争取财政资金上,前期工作不够充分,争取到修志资金后,不执行基本编纂程序,匆匆启动编纂,甚至不办理有关手续,以致完成编纂后无法验收,对志书整体质量无法评价。另一方面,就是大规模二轮修志中,人员队伍和工作精力受到限制,难以保证志书编纂及控制的及时和深度,且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下属总编室(编辑部)和审稿组有时隶属于同一单位甚至同一个人,容易导致地方和部门保护,不利于质量保证的到位。一部分参与编修志书人员,老的同志不具备一定的现代办公技术条件,新的同志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对地情的了解。总体上人员编制平时还可以,到修志时就显得偏紧,特别是责、权、利分离,难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加强志书质量管理,必须做好志书编纂组织策划工作,也就是这项工作要有人去做、去管、去承担责任,而使志书编纂及其质量工作得到落实。

一要建立编纂组织机构。这是基础,有了这个机构,就有了管理程序、措施、内容,还有管理的部门和管理的责任人。其一,成立领导机构,即成立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编委主要领导及成员,按惯例,多由本地党政的主要领导担任主任,一般由书记任名誉主任,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常务副主任由分管领导担任,委员由各部门的负责人担任。其二,建立编纂班子,也就是在编委会下设总编室或编辑部,一般设主编1人、副主编23人、编辑若干人。在大规模二轮修志期间,除方志办的人员外,应聘请一些修史修志专家和熟悉地情的老同志参加。其三,建立审稿小组,由党委、政府办公室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分别请人大、政协办公室负责人,组织、宣传、统战、政法、军事、计划、农业、工业、商贸、档案、党史、保密等部门的领导,同在编委会领导下工作。这三个组织里有三个关键人物:分管领导、主编、审稿组长,一定要选好,并赋予他们各自的职责,形成在编委会统一组织协调下工作的格局。

二要制定好编纂方案。主要对修志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包括凡例)、篇目设置、方法步骤、质量标准、完成时限、保障措施等方面,在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以保证修志工作系统、有序、有效地进行,依法修志,按章办事。避免被动地为完成上级布置的修志任务而修志,切实做到科学规划,严格管理。为保证方案的可行性和落实,除要广泛征求意见,报本级党委、政府批准外,其中志书篇目设置还应报上级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批准备案,增强篇目的可操作性。

三是要完善工作责任制。首先,要制定质量管理办法,从总体上规定各级领导、参与修志部门单位在质量管理与控制方面的职责、权限和义务。其次,要制定志书质量管理实施细则,对参与修志单位的工作方法、程序、环节,以及质量检查等各个细节作出奖罚的规定,通过奖惩激励措施确保编纂质量,营造良好的编纂质量管理氛围。再次,还应制定各环节编纂监督考核办法或细则、验收管理办法和达到规定标准的考核办法,并在一个阶段工作完成后,及时进行评定、及时整改,为提高后续阶段工作的质量指明方向。

三、指导监督要到位

    地方志编纂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一部设区市志或县(市、区)志从开始动员部署,到收集资料,最后到编纂成书,通志少810年、多则1015年;而一部续志少则58年,多则810年。一般经过成立领导机构、拟订篇目、制定编纂方案(包含工作进度安排)和行文规范、搜集资料和编写资料长编、分纂和总纂(汇总成书)、评审验收、出版印刷等程序。二轮修志表明,编纂控制与指导监督不到位是影响志书质量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精细化管理不足,修志过程工作作风比较粗糙,缺乏精耕细作,质量缺陷较多;措施落实缺位,虽然制定了整体及各个阶段指导方针、工作内容、原则要求等,但未能严格执行并落到实处;基础管理薄弱,质量记录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较差;编纂过程试点结果及典型记录整理、分析、总结、改进的资料不全,等等。特别是从当前修志体制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专门成立一个部门长期监督,日常指导监督一般由各级编纂委员会及其总编室(编辑部)全程跟踪指导监督,只有审查验收时,才由本级党委、政府审稿组审查,最后由上一级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代表上级党委、政府验收。因此,提高志书质量,必须根据地方志编纂的实际情况,引入工程等管理做法,在严密组织编纂的同时,严格编纂过程的指导监督。

    严格志书编纂质量指导监督,就是要根据志书编纂实际,引进和参照其他一些适合志书编纂的理论和做法,严格抓好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从组织准备开始到最后成书,做到抓质量不留后患,出版后尽量少留或不留遗憾。

一是细化事前控制,做到预警防范、准备到位。也就是在修志准备和启动之时,规定动作都应进行和做好。将志书编纂基本常识、资料收集要求、志书质量规定、行文和出版规范,组织保障和领导等做成一个汇编,或整理成一个如福建省方志委制定下发的地方志编纂通则。同时,还有一项很重要工作,就是要将志书篇目设置、编纂方案、资料收集、初稿分纂和总纂等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预警方案和处理办法,并结合志书编纂特征在重点阶段制定相应的工作导则;严格指导督促篇目设置安排、资料收集和长篇编写、志稿分纂与总纂、审查和验收等程序关键节点工作,进行必要检查、严格把关,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

二是注重事中控制,做到规范纠偏、责任到位。主要看资料收集、资料长篇的编写,志稿分纂、主编总纂等工作环节是否到位。本级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总编室的人员应按照分工经常深入一线检查指导和督促。召开经常性碰头会、现场会、点评会,对工作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纠偏和纠正。推行“样板资料长篇”“样板志稿”制度,通过“典型引路”,带动其他编纂人员、其他方面资料长篇、志稿编纂的进步和提高。从资料收集、资料长篇编写,到志稿分纂和总纂,对编纂人员进行应把握方针原则、方法步骤、质量规定交底,包括严格实行编辑分纂和“一支笔总纂”制度,即由编辑人员进行“初检”初编,有关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有关专业志分纂人员负责“复检”,主编负责“终检”终纂,每个具体步骤、程序都应“无缝对接”,并向本级党委、政府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志稿审验小组提交质量检查记录,保证编纂程序传递时不留质量问题。

三是重视事后控制,做到督促检查,落实到位。主要做好志稿审查验收和提交出版、印刷校对工作。在开好部门、单位提交资料长篇或志书初稿评议会,由部门单位领导、专业人员审查签署意见的基础上,将总纂完成后的志稿提交专家、本级党委政府审稿组及志书编纂委员会进行审查,并召开志稿评议会,及时检查处理已发现或怀疑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审查评议提出的修改意见建议,择善而从,认真核实、修改、完善。此项工作完成后,方可报送上级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验收。尔后,落实人员对上级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通过的志稿再修改和完善,并按有关行文、出版规范,认真校对,把好最后一道关口。这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制度,就是考核制度,实施编纂质量与评先、提拔挂钩,并按《地方志工作条例》《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等,对提供资料、编纂优秀人员实施质量奖,奖优罚劣,保证编纂质量管理优质。

四、评审验收要扎实

    健全完善的志稿评审验收制度,是提高志书质量不可或缺的环节和关键性关口。二轮修志证明,志稿审查验收是否进行,认真不认真,落实不落实,对志书质量影响极大。这项工作不落实原因是:我们一些地方志工作机构同志自己负责编辑的志稿怕人家看,怕人家审,担心人家审出问题会失面子;还有的觉得人家也不是专门修志的,叫他们看也看不懂、看不出问题,费时费力,是件吃力不讨好的差事;更多的是对地方志工作意义认识不到位,那么些志书谁有空看,看也白看、能发现什么问题。因而,审查验收制度落实缺位,虽然制定了志书质量标准规定、审查验收的管理办法等,但未能严格执行并落到实处,“走过场”“做样子”现象还较严重;有的评议会开了,请人审验的志稿修改意见建议也拿出来了,但束之高阁,不梳理、不分析,许多科学合理意见建议得不到采纳,该核实、补充、修改的,没有核实、补充、修改。如此,怎样保证志书质量。因此,提高志书质量,必须严格落实志书审查验收有关规定,把这一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关口,在本文中单独作为组织管理重要一个方面提出来探讨和作为重要关口把好。

    志稿评审一般需经过一评、二审、三验收三个阶段。评审阶段一般需召开34次评稿会。以下几次评议会是必须认真开好的:

一是承编单位内部评稿会。可以由参加修志部门单位组织召开,也可由本级志书总编室或分纂编辑对上报本级总编室的评议稿进行评议,群策群力,修改出一个比较成熟的拿得出去的评议稿。在逐个部门单位认真审查修改细磨的基础上,由各分纂编辑将每篇(卷)志稿返还该篇承编单位领导、专家、业务人员、撰稿员(主笔)再审改一次。由承编单位领导、主笔修改审定后,签署报本级方志委办,把好志稿第一道关口。

二是本级政府召开的志稿评议会。本人认为这次评稿会是最重要一次会议。历届党委、政府领导是本级地方发展的决策者、实践者,是改革开放的探索者、当事人和见证人,他们对地情最熟悉,宏观情况和史实最清楚,还有当地的专家对本地和各部门的专业的地情最熟悉,请这些人进行座谈、评稿,就能帮助方志办把好史实关、资料关和质量关,能保证不出政治问题,不出史实争议。此次评稿会,一般由本级政府或方志办组织召开,并放开争议核实,侧重点放在资料史实的真实准确上,把好志稿第二道关口。

三是史志专家评稿会。本志稿评审会,应邀请史志工作者从志书体例、结构、章法等业务的角度进行评审。此次评议可全方位评议,但考虑参加评议对象,侧重点应放在志书体例和保密上,把好志稿第三道关口。这样多层次的评议、指导,才能使志书质量更上一层楼,从而出精品佳志。在经过以上审验后,便可将评议稿形成送审稿送审。送审稿需首先由本级地方政府分管领导、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保密部门领导签署后,才能报送上一级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最后才能由上一级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代表上一级地方政府进行审验。验收通过后,大多数志稿还需根据验收意见进行一些局部的修改,然后便可进入出版、核实和校对工作,有时要持续到书印出来。

    五、依法办事要加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依法按章办事成为各行各业及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行为准则。二轮修志也表明,志书质量管理仅仅依靠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参与修志部门单位的自觉往往是不够的。依法依规修志不落实,执法执纪力度欠缺,已成为阻碍地方志事业发展和质量提高的重要障碍。地方志编纂虽在党委、政府领导层面大多比较重视,但在一些部门、单位没有引起重视,“一纳入八到位”到现在政策层面上得不到解决和落实,“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现象比较普遍。地方志编纂质量控制等工作相对迟缓,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一部分地方志工作机构及其人员相对较少,并不能象党政部门参与工作评奖,加班加点补贴不能兑现,积极性受压抑。对各种违反地方志编纂规定、要求、行为的监控和查处不够及时和有效,都制约了志书质量管理控制的深度开展和志书质量上的根本提高。因此,提高志书质量,必须大力加强依法修志,按照规矩办事。

    加强依法修志,任重道远。就志书质量而言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营造依法修志的氛围。要结合《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实施每年的纪念活动,加强对条例及各省(市、自治区)实施条例的办法,中国地方志工作指导小组有关地方志工作各个时期发展规划纲要,《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等重要文件,以及省(市、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专门就二轮修志制定的行文规范和出版规范,志书审验办法等法规规章的宣传、培训。同时,可以运用地方志工作机构自身刊物、网站进行宣传,扩大地方志工作影响,让依法依规修志深入人心,为提高志书质量提供法治保证。

二是加强依法修志工作的领导。各级地方政府要依法成立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将地方志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要应用行政手段部署修志工作,进行宣传发动。如:以地方政府名义发布通告征集资料,地方政府与各承编单位签订责任状,将修志工作纳入地方政府年度目标考评内容,等等。还有法规规章规定可付的稿费、审稿费,以及奖励要兑现。

三是依法依规编修地方志。条例明确规定“编纂地方志应当做到存真求实,确保质量,全面、客观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高质量的地方志书就是要做到资料翔实、完备、准确、信息量大、实用价值高、存史价值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是依法依规修志,具体就是要按法规规章规定,客观、真实、全面地记述历史和现状,寓观点寓规律于记述之中,无违背宪法和法律法规以及泄密的内容;做到篇目编排科学,资料编排使用科学,无违背科学常识、科学规律的内容;按照地方志书的体例,运用志书述、记、志、传、图、表、录、索引等各种体裁,横排纵写,述而不论;语言文字表述、单位名称使用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和国家标准;要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方志理论指导志书编纂,记述内容突出地方特点、时代特征、行业特色等。这些标准、规定、要求落实了,地方志书质量将大幅提高。

    六、队伍素质要提高

    志书编纂是要人来完成的。对地方志书而言,人就是参与志书编纂的人员,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和影响志书质量。从二轮修志情况看,地方志工作队伍整体素质总体是好的,特别是文化程度有较大提高,工作有朝气,创新精神足,但不少同志学校一毕业就进入地方志系统碰上修志,普遍较少历练,地情不熟,经验缺乏等。二轮修志这几年,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加大了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力度,志书编纂队伍建设及管理大大加强,可专业编纂和质量管理力量仍较薄弱,专业素质难以满足地方志编纂要求;少数编纂人员责任心不强,不按编纂标准、规程和审验有关规定操作;搜集资料不足,空话、大话等现象较为突出;地方志机构人员因身份定位不清楚,多为参公编制,还有少量事业编制,从管理部门到地方志机构,都觉得低人一等,对该催的志稿不敢催,该指出纠正的问题不敢纠正;部分主编人选,一些地方志工作机构负责人感觉自己难以担当,聘请合适人员又少之又少,可谓“一将难求”,想要实行“准入”制度,好中选优在现阶段不可能实现。因此,提高地方志书质量,首先应当提高修志队伍人员素质,特别是选好主编。

    为适应目前地方志编纂特点和自动化办公的要求,在修志队伍建设及素质提高上,同样要立足现有政策规定,尽可能选拔录用那些政治表现好,对党对国家忠诚,热爱地方志工作,有一定史志编纂和文字能力的人到方志队伍中来。但主要以共同的价值取向为引导、全员培训为目标、骨干培训为重点,通过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编纂人员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一是要编写质量手册,将《地方志工作条例》《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地方志书行文规范、出版规范、审验办法,本志编纂篇目、凡例等汇编成册,做到质量手册人手一册,对所有进入本志编修的人员进行培训,使其了解地方志书基本常识和质量总体规定要求,志书的质量目标、质量体系和质量制度,全面加强修志人员的质量意识。

二是严格修志过程控制,在每阶段、环节工作开始前,对新阶段、新环节工作进行全面工作部署和方法步骤、遵循原则、质量标准交底,使修志人员熟知本阶段、环节工作内容及质量要求。

三是对参与修志的各部门、单位主笔和总编室(编辑部)人员,在上岗前应进行系统地方志编纂业务培训,必要时提供一些相应资料进行实际作业,为上岗编修志稿做好准备。

四是不定期地组织一线人员进行资料收集、资料长篇编写、志稿分纂、总纂等专业知识培训,并组织互相观摩、学习和交流,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培训方式,努力提高修志人员的专业技能。

五是对从事质量管理和监督机构的人员进行必要政策法规,质量管理知识、技能、手段的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支专业化的方志管理队伍,并以此推动志书质量管理,提升志书编纂整体水平。此外,作为主编,是具体负责一部志书编纂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不但要当好主编,还要做好协调联系工作,为具体编纂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因而,要在做好主编选拔的同时,加强编纂业务和组织管理培训,请他们参加地方志工作有关会议和学习参观活动,提高他们的业务和组织协调能力。

    总之,提高地方志书质量,树立地方志机构良好形象,不断探索质量管理控制的新途径,是各级地方志机构及其工作者共同的目标追求。当然,地方志书质量管理不只上面几个方面。如增强质量意识、认真谋篇布局、做好资料收集、准确掌握体例、严格“一支笔”总纂、认真细致对待出版校对等具体编纂业务工作,亦很重要。但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地学习、探索,在继承一些好的传统做法的同时,积极大胆创新,就能保证志书质量更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系原三明市方志委主任)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