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理论视野
充分认识和开发利用苏区文化资源  促进县域社会经济发展 ——对宁化苏区文化资源的调查与思考
2021-08-0215:05:14来源:

刘根发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宁化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成为中央苏区县、红军的故乡、苏区乌克兰、长征出发地、红色的堡垒,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苏区文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红色资源。本文就苏区文化资源的产生年代及其构成、存在问题及其缺陷、开发利用及其走向等问题,作一初步调查和粗浅思考。

一、苏区文化资源的产生年代及其构成

宁化苏区文化资源的产生分成两个不同时期,一个是在建国前的革命战争年代,一个是在建国后的和平建设年代。为便于区分,前一个时期表述为“战争年代苏区文化资源”,后一个时期表述为“和平年代苏区文化资源”。宁化苏区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形态多样,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按社会学文化丛的定义划分,由六大部分(即具体文化形态或文化丛)构成,形成了结构相对完整的苏区文化资源体系。

战争年代产生的苏区文化资源

宁化战争年代苏区文化资源主要产生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一时期,在宁化这块红土地上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一代伟人曾在这里叱咤风云,一代英杰曾在这里驰骋疆场,一代农民曾在这里奋起抗争,共同演绎了风展红旗的绚丽画卷,既留下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一代伟人的光辉足迹,也留下了中央红军可歌可泣的惊天壮举,还有广大苏区干群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孕育产生了伟大的苏区精神,这些都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不可再生的红色文化遗产,包括苏区遗址、苏区文物、苏区文艺和苏区精神文化。

1.苏区遗址文化。指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级地方党政军机关、群团组织、红军和游击队用于办公、指挥、救护、生产、修理、住宿等建筑物旧址及作战场所。苏区遗址作为苏区文化的建筑、空间表现形式,是宁化革命史的有力见证,具有不可再生性,这也是宁化苏区文化资源中最直观、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全县目前普查登记的苏区遗址共55处,分布在13个乡镇,主要分布在翠江、湖村、曹坊、石壁4个镇。

2.苏区文物文化。指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级地方党政军机关、群团组织、红军和游击队使用的各种制成品、印刷品、装备及缴获物。苏区文物作为苏区文化的物态表现形式,也同样是宁化革命史的有力见证,同样具有不可再生性。全县目前普查登记和收藏的苏区文物共十三大类1602件,全部集中在“宁化革命纪念馆”收藏保护和陈列展出,其中苏区货币、债卷、合作社股票占绝大部分,《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是苏区文物中级别最高的国家一级珍贵文物。另外,民间收藏保存一小部分苏区文物,已普查登记的主要为书写和绘制在建筑物上的红军标语、海报、图画等不可分割文物,驻宁红军部队生活使用的不便移动文物,还有一些未普查登记的苏区文物散落在民间。

3.苏区文艺文化。指反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内容的诗歌、图画等体裁的文艺作品。苏区文艺作为苏区文化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也同样是宁化革命史的有力见证。主要包括当年毛泽东途经三明创作的《如梦令•元旦》光辉词篇,创作并广泛传唱的《剪掉髻子当红军》、《扩大红军两千兵》、《送郎当红军》、《禾口淮土比参军》、《新做红旗四方方》等154首革命歌曲,反映开展扩红支前突击运动、苏区干部好作风等内容的宣传画。《如梦令•元旦》是苏区文艺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文艺作品。

4.苏区精神文化。指体现广大苏区人民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理想、信仰、价值观。集中表现在“追求真理、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苏区精神上。此外,苏区精神作为苏区文化的最核心文化和最高形态,分别蕴藏在具体的苏区文化形态中,每种具体的文化形态都从不同侧面折射出苏区精神,两者是内容与形式、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㈡和平年代产生的苏区文化资源

宁化和平年代苏区文化资源产生于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这一时期,为研究、纪念、传承革命历史,并教育后人牢记革命历史、继承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建国后,先后编纂地方党史文献及撰写专题党史研究文章,兴建革命纪念实施,举办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七十周年等系列重大纪念活动。以上分别产生了苏区史学和苏区记忆文化。

1.苏区史学文化。指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实践活动进行系统、科学总结的史学作品。地方党史作为苏区文化的学术表现形式,是研究、纪念、传承宁化革命史的书面载体,在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累计正式出版记事本末体《宁化人民革命史》、编年体《风展红旗》、人物传记《宁化英烈》和《中共宁化党史人物》,以及文集《宁化党史资料》(1-15辑)、《组织史资料》、《长征从这里出发》、《红色记忆》、《福建中央苏区纵横·宁化卷》、《踏上革命的征途》、《红色回眸》等11种党史文献(约300万字),在市以上报刊发表大量专题党史研究文章。

2.苏区记忆文化。指为纪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先烈对革命所作贡献和牺牲,而兴建的纪念设施和纪念出版物。纪念设施、纪念出版物分别作为苏区文化的物化象征符号和多媒体(融图、文、声、光、电于一体)载体,是唤醒后人对宁化革命记忆的有效方式,具有视觉直观性,容易产生历史联想。全县兴建9处纪念设施、3座烈士墓,举办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七十周年等纪念活动形成的影像资料和发行的《长征从这里出发》大型集邮画册及首日封。

二、苏区文化资源的存在问题及其缺陷

宁化苏区文化资源总体上虽然丰富多彩、形态多样,但由于受人为因素的不利影响和自然因素的直接侵蚀,加之保护不力,目前苏区旧址存量状况不容乐观,前景实在令人堪忧,而且存在很大结构缺陷。

  苏区文化资源存量状况令人堪忧

宁化苏区文化资源存量在三明市属资源大县,因上述原因所致,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1.许多重要苏区旧址不复存在。主要因上世纪“文革”期间开展“破四旧”、80年代以后旧城改造和新村建设,许多重要苏区旧址被拆除,不复存在,令人扼腕痛息,现成为遗迹。如“朱德军长在宁化县城火烧坪演讲旧址——原宁化县国民政府大门口(翠江镇中山路1号、今宁化县人民政府大门口)”、“中共闽赣省委和闽赣省军区司令部旧址——原天后宫(翠江镇城西路71号、宁化革命纪念园内下人工湖所在地)”、“红十二军司令部和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暨罗炳辉与谭震林在宁化城关旧居——原中西结合民宅(翠江镇上进路薛家坊)”等13处苏区旧址因旧城改造或新村建设被拆除,新建其它建筑或公共设施。

2. 现存苏区旧址状况不容乐观

⑴无人修复保护加速损毁。有的苏区旧址属于纯木结构不耐腐蚀,因建筑年代久远,在自然因素常年累月直接侵蚀下,致使建筑物局部或大部损坏,加之目前处于废弃闲置状态,既无人管理,更无人修复保护,随着时间推移,必然加速损毁,直至消失。如“东方军指挥部旧址暨彭德怀与滕代远旧居——官氏旧宅(湖村镇陈家村官家墩)”、“湖村田坎背红军标语墙(湖村镇湖村村田坎背)”等苏区旧址就属于这种情况。

⑵缺乏资金无力修复保护。有的苏区旧址使用人有意对旧址损坏部位进行修复保护,但由于自身缺乏资金或难以筹措资金,无力进行修复保护,只能任其在自然因素常年累月的直接侵蚀下加速损毁。如“禾口区扩红指挥部旧址——基肇溪南(石壁镇立新村五组下八社)”、“石寮红军兵工厂旧址——邱氏民宅(水茜乡石寮村大屋下3号)”等苏区旧址就属于这种情况。

⑶民间修复保护改变原样。许多苏区旧址使用人对旧址损坏部位进行修复,由于缺乏专业技术知识,未按“修旧如旧”原则作原样或仿古修复,大多采用水泥、钢筋、红砖、大理石等现代建材修复损坏部位,成为砖混结构,局部改变原样。如苏区旧址为族氏宗祠(家庙)、寺庙的就属于这种情况。

㈡苏区文化资源存在很大结构缺陷

从发展苏区文化旅游产业角度考虑,可供开发的苏区文化资源(主要是苏区遗址)应具有高开发价值,即必须同时具备可成规模性和不可替代性两大特征,而宁化苏区遗址存在不成规模性和可替代性的结构缺陷,此外品级也不高。

1.不成规模性。宁化苏区遗址点多面广,零星分散,集中度底,区域集中规模小,而且单个规模也小,除战斗旧址(即敌我双方交战战场,不具有旅游开发价值),大多数面积在数百平方米左右,不论是区域范围还是单个遗址,都不具备可成规模性。不像瑞金红都沙洲坝村那样,几十个苏区旧址集中连片,具备可成规模性。由于宁化苏区遗址存在不成规模性的结构缺陷,势必造成单位开发成本高,不利于统一开发和管理,对游客缺乏吸引力,开发价值较低。

2.可替代性。宁化苏区遗址不具有特殊性,与周边县苏区遗址类似,完全可以替代。以宁化提出的主打红色旅游品牌“中央苏区乌克兰·红军长征出发地”为例,“中央苏区乌克兰”虽为宁化独有,但主要表现载体还是现存苏区遗址,周边县完全可以替代;而“红军长征出发地”在周边县中还有长汀、瑞金、于都三县(市),这三县(市)也完全可以替代。由于宁化苏区遗址存在可替代性的结构缺陷,势必造成苏区文化旅游产业同业竞争激烈,弱化对同类旅客吸引力,影响经济效益,开发价值也不高。

3.品级不高。宁化苏区遗址总体上品级不高,知名度也不高,列入县保和省保单位少,目前尚无国保单位,不像井冈山摇篮、瑞金红都、延安圣地那样光芒四射,世人皆知,而且与革命活动有关的文物保存少,仅少数旧址保存有红军标语、海报、什物用具等文物。由于宁化苏区遗址存在品级不高的结构缺陷,同样对游客缺乏吸引力,开发价值较低。

三、苏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走向

长期以来宁化都比较重视开发利用苏区文化资源,尤其近年来巧打“苏区牌”,大力弘扬苏区精神、重塑苏区丰碑、凸显苏区形象,为宁化“三个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尤其在提高、扩大宁化苏区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争取上级苏区老区扶建项目落地宁化,促进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收到了很好的实际效果,尝到了开发利用苏区文化资源的甜头。今后,应持续发掘苏区文化资源,不断创新开发利用方式,聚力打造苏区文化教育基地、办好苏区文化宣传平台、建设苏区文化旅游新区,做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㈠聚力打造苏区文化教育基地

坚持开展地方革命史、爱国主义教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理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应根据不同年龄、知识、职业构成,聚力打造三类苏区文化教育基地,以增强宁化革命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打造社会公众教育基地。以省级爱国主义和党史教育基地为主阵地,采取传统和现代并用表现手法,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广大社会公众常年接受宁化革命史和爱国主义教育。二是打造中小学生教育基地。以各中小学校为阵地,将《宁化乡土教材》(包含宁化革命史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开办宁化革命史课程教学,对广大中小学生开展系统宁化革命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小培养爱党、爱国、爱县热忱。三是打造党员干部教育基地。以县、乡(镇)党校为阵地,开办宁化革命史专题课程教学,对党员干部进行宁化革命史和爱国主义教育,重温宁化光辉革命史,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知宁化、爱宁化、建宁化热情,在新一轮创业热潮中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㈡聚力办好苏区文化宣传平台

大力宣传宁化苏区光辉历史,对于提高、扩大宁化苏区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争取外力支持,聚集正能量,促进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围绕“中央苏区乌克兰·红军长征出发地”宣传主题,聚力办好三个苏区文化宣传平台,以增强苏区文化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办好纪念活动宣传平台。以建党、长征胜利、国庆等每十周年重大纪念日为契机,举办座谈会、研讨会、歌咏赛、书法展、文艺演出、知识竞答等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针对不同社会公众进行宁化苏区文化定向宣传,并邀请各级主要新闻媒体单位同步跟踪报道,以扩大宣传面,提高宣传层次。二是办好有线电视宣传平台。以县有线电视台为依托,开办“苏区记忆(或红色记忆)”固定宣传栏目,每年推出一个宣传主题,针对县内广大电视收视听众进行宁化苏区文化普及宣传。三是办好电子刊物宣传平台。以县党史室为主,办好电子红版《党史与苏区》内刊和蓝版《信息与咨询》专刊,在垂直党史系统实现宁化苏区文化资讯共享。

㈢聚力建设苏区文化旅游新区

发展苏区文化旅游产业,对于培育县域经济新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具有积极意义。应充分发掘苏区文化资源,抓紧组织实施“两个规划”聚力建设宁化苏区文化旅游新区,培育“中央苏区乌克兰”和“红军长征出发地”两大苏区文化特色旅游产品,尽快推向旅游市场。重点建设“中央苏区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如梦令·元旦》风景道”、“宁化革命纪念园改造提升”、“苏区文化休闲街”、“红军主题游乐世界”、“凤凰山长征出发地现场教育基地”六大项目,开发苏区文化体验、观光和休闲三类产品,形成“一心(即以县城为红色〈苏区文化〉旅游产业中心)两环(即北部和南部红色〈苏区文化〉旅游环线)”总体布局,对接石壁—城区—湖村旅游产业走廊编排推介“红土地之旅”旅游线路,纳入福建“红土地之旅”、“客家之旅”、“生态之旅”经典旅游线路,打造苏区文化体验、客家寻根祭祖、生态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旅游线路,做大宁化苏区旅游产业。

 

(作者系原宁化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文中注释】

①《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该军号谱于19753月由泉上镇失散老红军罗广茂同志捐献给宁化县革命纪念馆,罗广茂同志于1930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四军3纵队司号员,后进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司号大队学习,结业后任红四军军部司号员、红十二军101团司号员、红五军团34师师部号长。

②毛泽东创作《如梦令元旦》。193017,毛泽东率红四军2纵队离开古田,经连城、清流、归化,于16日进入宁化县的青瑶、罗坊坝、泉上、泉下,17日到达水茜,18日到达安远,19日经肖坊、营上、吴家等地向江西广昌进发。在行军途中,毛泽东即兴吟就了脍炙人口的《如梦令·元旦》光辉词章。

③瑞金红都沙洲坝村。沙洲坝村属江西省瑞金市沙洲坝镇下辖行政村,位于瑞金市城西5公里19334月,中共中央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即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中革军委领导机关及其工作机构从叶坪村迁至沙洲坝村,中央领导住所亦从叶坪村迁至沙洲坝村,现存几十处苏区旧址,建国后先后数次修缮,目前保存比较完好。

④四个省级爱国主义和党史教育基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即:“宁化革命纪念馆”和“革命烈士纪念碑”于20016月被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党史教育基地即:“宁化革命纪念馆”与“中共宁清归工委、宁化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和中共宁化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暨张鼎丞在宁化淮阳旧居”、“宁化红军医院纪念园”分别于200911月与201211月被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省级党史教育基地。

⑤两个规划:即《福建宁化县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2-2025)》、《福建宁化县中央苏区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于20122月由宁化县人民政府委托“北京杨振之来也旅游规划咨询有限公司”编制,两个规划文本于2013年编制完成。

 

【参考资料】

①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主办,2007年第11期《福建党史月刊》发表刘根发作《发展苏区文化 建设和谐宁化》一文。

②李敏、孔令华主编《中央革命根据地词典》,档案出版社199312月第1版。

③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编写委员会主编《旅游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团结出版社2004年第1版。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