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城市文化 > 闽学文化
理学名宦陈瓘
2021-06-1210:15:28来源:《“闽学与三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陈及霖

陈瓘(1057~1124年),字莹中,号了斋,谥忠肃,沙县城西劝忠坊人。陈瓘家学十分深厚,祖上数代皆为显贵。入闽始祖陈雍为唐中丞;二世祖陈野为佐仆射;三世祖陈通为朝议大夫;四世祖陈晏为政奉大夫;五世祖陈遂为光禄大夫;六世祖陈昶为左寺正;七世祖陈昂为汀州学正;八世祖陈文余,以子贵赠尚书。祖父陈世卿于宋雍熙二年(985)进士,累官吏部尚书;父亲陈偁,天圣八年庚午榜(1030)进士,历循州、宿州知州、开封、泉州等知府,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奠基人,赐上柱国,称循吏,祀乡贤,名列《宋史》。

陈瓘是陈偁第三子,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丁酉岁四月生于循州安远驿舍,自小聪明用功,但不喜欢为功名而学习,经不住父母一再劝说,为了维持家庭门面,才去应试,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时年23岁,中状元李时彦榜甲科第三名(探花)。授官招庆军掌书记(记录国事、文书),湖州(今浙江湖州市)州学教授,历任礼部贡院检点官(收检礼品)、越州(杭州)签判(仅次于州府一级的官员)、温州通判、左司谏(二品)等职。

哲宗很尝识陈瓘的政见,经常与他探讨,权贵们得知后很忌恨他,暗将陈瓘调离京城,出任地方官。徽宗即位后,召陈瓘为左正言,后升为左司谏,陈瓘评论事物很公正,从不计较小事小节,不涉及他人隐私,曾言:“皇帝让言官做其耳目,实不能以浅薄的见识来迷惑圣上的视听。”极力进言、揭露蔡卞、章惇、安惇、邢恕等奸臣之罪恶,令奸邪之人恨之入骨。

元祐四年(1089年)任越州(杭州)通判官,太守蔡卞(蔡京之弟)认为陈瓘德才兼备,给他特别的礼遇。陈瓘一贯坚持以忠奸取亲疏,认为蔡卞心术不正,时常借病回避,除了必要的政事以外,从不与之多来往。蔡卞素敬道人张怀素,谓非世间人,纵民风靡,陈瓘曰:“子不语怪力乱神,斯近怪矣”。加予抵制。

《福建通志》记载,当年蔡京及其党羽薛昂、林自欲将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焚毁,陈瓘因策士题引神宗所制序文为理,据理力争,奋起保护,得使此宏篇巨著保存下来。

陈瓘一生清廉,不贪钱财,在明州(宁波)任职时,职分田(政府给官员的俸禄)收入丰厚,瓘只取本份,不填私囊,其余充入国库。

章惇(建州浦城人)入相,陈瓘随众人在码头上拜见。章惇听说陈瓘的名望,只请陈瓘一人上船同行,言谈中,章惇大骂司马光是奸邪之徒。陈瓘平淡与之交谈:“此犹欲平舟势,而移左以置右,果然将失天下之望。”即不明白别人的意图,而怀疑他的行为,就不能不犯错误,如果现在指责他为奸邪,以后再改正,就更加误国了……。” “为今之计,唯消朋党,持中道,庶可救弊”。他一语双关,令章惇惊异,颇一箭双雕之功。章惇与司马光政见相悖,陈瓘却当着章惇的面,极力为司马光辨护。章惇被陈瓘的胆识所打动,尽管政见不同,还是提拔陈瓘为太学博士(教授高官子弟的官员)。陈瓘仍坚持自己的政见。未几,被贬为沧州(河北)通判。

崇宁初,蔡京(仙游人,史称宋朝“六贼”之首)以得“绍述”为名,陷害异己诬陷忠良,陈瓘因朝会见蔡京,蔡京视日久而不瞬,尝以语人曰:“京之精神如此,他日必贵,然矜其禀赋,敢视太阳,吾恐此人得志,必擅私逞欲,无君自肆矣”。寻居谏省,遂攻其恶。其中为保御史官龚夬,陈瓘上疏曰“绍圣以来,七年之间五遂言者(即御史),常安民、孙谔、董敦逸、陈次升、邹浩五人者,皆与京异议而去,今又罢夬,将若公道,何遂草疏……。”因为直言反对蔡京,屡遭迫害,与任伯雨等十余人同时被贬到通州,后与司理吴表臣结为儿女亲家,并留有后人在此繁衍。陈瓘满腹经纶,一生刚正不阿,与陈师锡同斥奸臣蔡京、蔡卞,时号“二陈”。

宋徽宗期间,陈瓘因评击外戚向宗良兄弟与待从中希望得到宠幸的官员互相勾结及皇太后干预朝政一事,被贬为杨州粮料院的监官(负责送粮料进京),后改知无为(安徽无为)军知事。第二年又召回京城,先任著作郎(国史修撰),后提升为右司员外郎兼给事中(皇帝身边的顾问)。

宰相曾布(江西南丰人)派门客私下告诉陈瓘,将授给他实权。陈瓘对儿子陈正汇说,我跟宰相在朝中议事常常意见不合,现在他这样做,是想用官爵来做诱饵,我如果接受他的引荐,以后议事意见若有异同,于公于私都问心有愧。于是,陈瓘写了一封专门论述曾布过失的信,与曾布见面时当面交给他。曾布看后非常恼怒。争辩时,曾布态度十分傲慢,并大声责骂,陈瓘也站立起来说,刚才我们谈论的是国家大事,谁是谁非自有公论,宰相不可失去对待士人的礼节。两天后,陈瓘被贬为泰州(江苏泰州)知府。崇宁间(1102-1106年)又被解除官职。放逐袁州(江西宜春)、廉州(广西合浦),后又转至郴州(湖南),稍后,复为宣德郎(闲职)。

陈瓘由于受儿子陈正汇控告蔡京动摇东宫一事失实,诛连被捕入狱,后被流放通州(江苏),台州(浙江临海)、江州(江西九江)、楚州(江苏淮安)等地。

陈瓘的见解为奸臣们所忌恨,但他的人品却不得不使他们折服。起先,蔡薿未作官时,曾以书谒陈瓘,称其谏疏似陆贽,刚方似狄仁杰,明道似韩愈(《宋史·蔡薿传》)。可见其行之光明磊落。至后,因陈瓘之子正汇案发,杭州太守蔡薿逮捕陈瓘时,陈瓘仍大义凛然,不否定自己的观点,痛斥奸邪,令蔡薿汗颜。

陈瓘为人谦和,平时不与人争名夺利。端庄矜持,不苟言笑,举止端庄。有斗余酒量,每饮不过五爵,恐饮酒废事。鸡鸣而起,终日写阅,不离小斋,倦则就枕既寝,行灯常随。性至孝,事亲承顺,颜居丧毁瘠,如礼庐坟。兄弟友爱,抚恤育孤,有所成立。

陈瓘精通“易学”。发其在谏省,曾多次预测国家大事,后来均能应验,于性理之学,收召老成,识者恨公不及。

据史料记载,陈瓘“其学私淑二程,兼淑司马光、邵雍。精于《易》,以邵雍节之学说《易》,讲解象数,兼取他家,以易数言天下治乱多验,于《易》确有所得,惜其语言晦涩。著有《了翁易说》、《四明尊尧集》等。”

陈瓘一生心胸坦荡,正气浩然,一生坎坷,遭遇最惨,少有安逸,捕之入狱,施以酷刑,欲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然而,他仍然义无反顾,为攻击蔡京之恶,已遭贬之时,还奏章四本。故一生被调任过23次,历经8省份,19个州县。宣和四年(1122年),光明磊落,不畏邪恶的谏官陈瓘,终客死江苏淮安,享年65岁,后坟迁南通,葬于如皋城东15里蒋家庄集贤桥。

宋《名臣录》云:“公誉望早达,自登科不汲汲於仕,进元祐、绍圣,诸公交荐於朝,公谨所主多所,退避及后,初眷知居言路,排奸扶正,所指议者往往尝相举荐”。“公智明虑远,通易数如靖康变故,隆佑垂廉,国家中兴之事往往预言,士大夫间有亲见者”。历代方志也记载了陈瓘与其上级相处的都不是太好,他以国家为上,不买上级之情,与上级顶撞,不受权贵拉拢,其结果是入狱、流放。

陈瓘的事迹《宋史》有传,《中国历史名人大词典》有条目。南宋大儒朱熹在《三朝名臣录》中曾亲自为陈瓘撰写传记。南宋理学家杨时为陈瓘祠堂撰写《沙县陈谏议祠堂记》,以示纪念,垂范后人,可见陈瓘的社会地位。在江苏南通,城内文庙、狼山准提庵及如皋定慧寺内都供祀陈瓘、岳飞、文天祥等名人。

瓘公著作有《了斋集》(30卷)、《了斋易说》《尊尧集》等。后人又编纂了《陈忠肃公陈垣集》和《宋陈忠肃公言行录》。其中《了斋易说》和《尊尧集》是在被贬期间写成的,《了斋易说》还被编进《钦定四库全书》的“经部”之中。《尊尧集》全书5卷,是为评论王安石的《日录》而作的,从《日录》中摘录了65段话,分8个门类,并按门类以49篇文章逐一加以评论。此外,诸多著名奏章、诗词、祭文等选入《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南宋文录》《乐府雅词》《宋文纪事》等历史文献及历代各地方志中,体现了他在儒学、理学、易学、佛学、道学诸方面的造诣,决定了其身后的学术地位。

陈瓘对治国安邦自有一套自己的见地,如《论国是》这样写道:“臣窃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古之圣王以百姓之心为心,故朝廷之所谓是非者,乃天下之是非也,是以国是之说,其文不载于二典,其事不出于三代,虽楚庄王之所以问孙叔敖者,乃战国一时之事,非尧舜之法也。然其言曰:‘夏桀商纣不定国是,而以合其取舍者为是,不合其取舍者为非。’则是孙叔敖之意,亦不敢以取舍之私而害天下之公是非也。若夫取舍简择,一以私意,合我者是,异我者非,此楚庄王之所不取也,岂圣时之所宜有哉!所有国是故事一件,谨录奏闻。”

瓘公书法颇有造诣,宋朝李纲《梁溪集》中评论瓘公的书法时曾说:“了翁书法,不循古人格辙,自有一种风味,观其书,可以知气节之劲也”。宋李之仪《姑溪集》也写道:“莹中翰墨,简重而谨严,如其为人”。本书所收录的《仲冬严寒帖》出自故宫博物院藏《宋人法书册》,是目前所能看到的唯一书法真迹。邓肃曾在陈瓘墨迹后题跋写道:“开卷凛然铜筋铁骨,洗空千古侧眉之态,盖鲁公(颜真卿)之后一人而已”。“观了翁写字,便知与鲁公同科,盖其胸中所蕴有默契者,亦非可以间架求也”。 陈瓘不但擅长书法,在书法理论及文学方面也有相当的成就,著有《论六书》专著(已佚),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也说他的书法“精劲萧散,有《兰亭》典型”。

宋元明的书籍中,仍然活现着陈瓘。明代郑瑄《昨日庵日纂》所载陈瓘《饭后一句话》。明代肖良有编撰传统蒙学读本《龙文鞭影》有载《陈瓘责己》篇。明代著名作家冯梦龙编写的《智囊》一书,汇集了我国历史上许多智慧超人的故事,其中也有《陈瓘料事如神》《陈瓘攻蔡京之恶》等两则故事,其内容则属历史事实。

由于陈瓘反蔡京闻名于世,《水浒传》中也以历史上的陈瓘为原型,把他写进小说。《水浒传》第97回的“陈瓘谏官升安抚,琼英处女做先锋”,第100回“张清琼英双建功,陈瓘宋江同奏捷,”一直到114回,都有陈瓘活动的叙述。小说中写的陈瓘故事是宋宣和四年(1122年)冬天宣和五年的事,而历史上的陈瓘却已于宣和四年二月含冤而死。小说中写的陈瓘故事是艺术虚构。

陈瓘逝世的第二年,即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朝廷门下、中书、尚书三省联合上奏,为瓘公平反。宋钦宗准奏,特赠陈瓘为谏议大夫,以示昭雪。并在沙县城西“钦建”了斋祠(现沙县城关第一小学),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在瓘公逝世34年之后,朝廷再次肯定瓘公对国家的忠诚,特赐谥为“忠肃”。朝廷解释:“虑国忘家曰忠,刚德克成曰肃”。此后陈瓘被称为陈忠肃公。

陈瓘公被谥为“忠肃”后,在祖居地贡川水东建起“大儒里”牌坊。据《福建通志》记载,“大儒里在贡川水东,宋高宗以大儒陈了斋、默堂出于一门,以表其里,曰大儒里,坊表犹存。”牌坊从宋朝一直保存到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已在永安贡川陈氏大宗祠前重建。

陈美光 撰稿

文章摘自《“闽学与三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