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懋榘:精神重于物质
2020-10-1916:18:48来源:永安市委党史方志室

卢懋榘,又名卢念刚,1909年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少时求学于福州苍霞洲小学、福州市青年会中学。192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福建协和大学政治经济系。在学期间,他积极搜集、珍藏和阅读了许多汉文版和英文版的马恩列经典著作,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有较深的研究,并常撰写文章,宣传马列主义,组织同学同学校反动当局展开斗争。1933年大学毕业后任教于福州青年会中学。由于斗争的需要,他拿起文艺这个武器,开始迈入文坛,并以很大热情从事创作活动和组织学生创作进步文学。他的文学作品具有浓郁的革命倾向性,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明确的战斗意义。他的诗作感情强烈,富有哲理,冲破了当时福建文坛的沉闷空气,像一声清脆的号声,传来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先声。全国抗战爆发后,在斗争中,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共福州工委所属的青年工作委员会宣传部长、中共闽江工委组织部长、南屿区委书记等职。

1939年底,卢懋榘受上级党组织的派遣来到永安改进出版社工作,主编《现代青年》。为了团结进步文化力量,反对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丑恶嘴脸,他利用约稿、编辑的工作机会,把进步力量团结在一起,把《现代青年》办得新鲜活泼,为读者所喜闻乐见,较好地配合了抗日战争。在这里,为更好地宣传抗日,减少被国民党审稿机关审稿时的抽稿、换稿,时常更换笔名,常见的有他用“茅居”、“新茅”、“孟新”的笔名,发表了不少有关抗日的文学作品和政论杂感文章,鲜明的战斗性,严密的逻辑性和犀利的文笔是他的政论杂文的主要特色。他在《现代青年》第一期至第六期上连续发表了5篇政论杂文:《理想与奋斗》、《精神重于物质》、《时间、生命、年龄、事业》、《科学的科学》、《敬悼蔡子民先生》。这些文章切中时弊,可以说每一篇都是投向卖国贼的“投枪与匕首”,也是提醒人们注意的警钟,有些还是青年修养的箴言。

1940年8月,卢懋榘接受中共福建省委的指示,赴闽北抗日游击区,在崇安担任游击干部训练班教育长,兼教马克思主义哲学。此时正值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环境恶劣,他身染重病。1940年底不幸在崇安遭到国民党反动军队包围,当时他不仅高度近视,又重病在身,情况万分危急,为了使同志们能突围出去,他拒绝同志们抬他走,主动掩护同志们突围,而他自己却被捕了。

被捕后,即被押送到三元梅列村的“福建省青年训导营”。这是为配合国民党反共而设立的法西斯集中营,直接受伪福建省保安处处长、特务头子黄珍吾指挥。起初,卢懋榘机智化名为马蒙新,瞒过了军警特务,行动比较自由。他秘密地在狱中建立党小组,领导狱中斗争。特务们企图通过软化手段,来降服卢懋榘。有一次受训时,一个反动军官发了一通反共谬论,卢懋榘当即拍案而起,当场即怒斥他们的无耻行径,引起了整个集中营的轰动。从此,卢懋榘完全被剥夺了人身自由的权利,遭受到种种惨无人道的毒刑。但任凭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始终拒绝自首和出卖同志。后来卢懋榘的一部分书籍文件被反动派所获,反动派一再威迫利诱他供出组织,工作关系,但他坚贞不屈,始终不肯服从,反动派恼羞成怒,就将他杀害了。

卢懋榘1939年离开福州到永安时,曾给弟妹一本纪念册,扉页上题词:“当民族解放时,我们兄弟姐妹团聚”。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同一时期,他用“革命之花,先烈之血”之语题赠当时的一位文学青年。他对党忠心耿耿,对福建普罗文学创立的功绩和他那种无私无畏、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同他的英雄形象一样,永远鼓舞着后人前进。

(故事整理:马勋奕)

共 1 页 共 1 条记录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