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城市文化 > 客家文化
【三明客家纪略】姓氏
2020-10-1609:41:09来源:

客家人遍筑大屋,聚族而居,广设祠堂,殷勤祭祖,普修族谱,部分地区制订本姓氏族规等这些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有的已经成为客家社会的习俗。而这些现象都贯串着一个思想、一种感情,就是宗族思想、宗亲感情。这种古老的思想感情,在历史上曾经为集合族众的力量去战胜困难,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在与社会上的盗匪及其他向自己的家族侵犯者做斗争这些事情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用,现在海外和区内一些地方尚有宗亲会一类组织,发挥着联络感情、扶贫济困、团结互助的作用。

一、渊源

三明境域在战国之前居住着古闽族及畲、回、苗等少数民族,主要姓氏有高、蓝、雷、钟、魏等。

自东汉末年至西晋“永嘉之乱”之后,中原名门望族为避战乱纷纷南下逃亡。据《三山志》载:“晋永嘉二年(308),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姓:林、陈、黄、郑、詹、邱、何、胡是也。”较早进入三明境域的有:余姓,东汉永和元年(136)余珠杰从徐州徙迁浙江余杭,后裔于蜀汉景耀四年(261)迁居南平,转入三明境域;欧阳姓,三国时随元帝入闽晋江,后徙迁宁化水茜;邓姓,晋太熙元年(290)从山西省滔水迁居宁化县石壁;邱姓,东晋时(317~420)从河南安阳迁居宁化石壁;陈姓,东晋时陈熙为晋安守将,其后裔散居将乐、邵武一带;林姓,东晋泰宁三年(325)林禄奉诏守晋安郡,其后裔迁入三明境域;李姓,东晋兴宁年间(363~365)李崇为晋安太守,遂家闽中,其后裔迁居三明境域。

唐总章二年(669),陈政率主要是河南籍58姓入闽。唐光启元年(885),王审知兄弟入闽又带入了中原36姓军士。这一时期,迁入的姓氏有詹姓,即徽州婺源的詹必胜、詹敦随王绪入闽,其后裔散居三明境域各县;有邹姓,即河南固始的邹勇夫随王绪入闽后,任仆射镇守归化镇,其后裔散居泰宁及周边县;有陈姓,即陈政一族留居河南为光州司马的陈泳的后人随王绪入闽,其后裔播迁三明境域各地。更多的是王姓,即王潮、王审知入闽时带来庞大的王氏家族,世称他们为闽王氏。

宋代,又是一个诸姓入闽的高潮。从各县族谱看,北宋时期迁入三明境域的有宁化石壁、清流城关、宁化大口头、泰宁木坑等地的张姓,泰宁瑞溪横坑坊、泰宁黄金坑、清流长校等地的李姓,宁化石壁等地的邱姓,宁化济村、泰宁小北斗等地的廖姓,明溪盖洋、宁化安远洋坊等地的王姓等;南宋时期迁入三明境域的有宁化河龙、建宁饶村等地的汪姓,宁化城关、建宁银坑等地的叶姓,明溪城关、宁化石壁、建宁金溪等地的林姓,泰宁上东山、建宁城关、清流东坑等地的陈姓等。

新姓氏骤然增多,是三明客家人口的重要特色。历经两晋隋唐五代至宋室南渡,三明境域先后接纳了多批入闽避难以及征闽军人眷属即北方中原籍汉人,带入了汉族陈、林、郑、黄、詹、邱、何、胡等数百个姓氏(据不完全统计三明市姓氏达520个)。他们与闽越族人民共同生活,逐渐同化,从而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和多姓氏的社会结构,形成许多地方不仅同姓,甚至同宗同源。三明境域人口比较多的姓氏郡望几乎相同,如邓氏郡望南阳、罗氏郡望豫章、李氏郡望陇西、陈氏郡望颍川、郑氏郡望荥阳、刘氏郡望彭城、杨氏郡望宏农、林氏郡望西河、王氏郡望太原等。许多县形成族人村或以姓氏命名的村镇,仅将乐县就有同姓居住村14个,以姓氏命名的自然村40个。

三明境域各县姓氏基本来源于中原,但处于三明境域内闽西、闽北、闽中的县域情况有所不同,客家先民进入三明境域的方向大致是闽西北,再向闽中的县域移动。

据有关资料载:

将乐晋至宋代,中原汉人大量南移入境定居,1989年313个姓氏。

清流隋唐始北方汉人开始入迁,全县304个姓中,迁入较早、分布较广、人口繁衍较多的有24姓,其中江、赖、魏、温、丘、雷、廖、叶、巫、萧等10姓是从北方直接迁入。

宁化全县历史上有200多个姓氏,有谱牒等资料查考的169姓,其迁入情况:东汉有管姓,晋代有邓、钟、邱姓;南北朝有巫姓;隋朝有罗姓;唐朝有赖、李、陈、郑、雷、伍、欧阳、刘、杨、伊、温、唐、施、邬、官、甘、黎、腾、范、蔡、江、恭等姓;五代有吴、张、谢、何、高、余等姓;宋代有黄、傅、王、阮、廖、方、阴、汪、危、池、熊、徐、万、丁、易、杜、曹、谌、潘、马、上官、洪、侯、周、叶、郭、蓝、沈、曾、萧、戴、卢、姚、林、梁、魏、汤等姓;元代有缪、于、龙、童等姓;明代俞、姜、涂、毛、朱、彭等姓。未查考族谱的姓氏有:赵、胡、林、宋、韩、冯、董、蒋、程、袁、许、吕、苏、贾、石、邹、陆、郝、古、龚、尹、于、连、葛、尧、虞、油、柯、严、修、桂、翁、凌、聂、练、郏、田、詹、艾、顾、阙、卓、裴、金、柳、年、游、章、申、宁、能、华、圣、尤、揭、卜、封、房、占、包、花、白等62姓。其中,以张、王、李等姓氏人数最多,分布地区也较广。宁化县是客家人口的形成地与聚居地。

建宁全县218个姓氏,唐代有黄、陈、何、谢、刘诸姓,或仕宦或随闽王王审知入闽,自中原转徙建宁;此外,尚有柯、杨、张、俞、廖、邱、傅、上官诸姓,均于唐末入闽,又辗转居建宁。宋代,从邵武迁入建宁有李、宁、丁、张、范、聂、邓、上官、江、汪、袁、柯、冯、肖、龚、阮、陈、王诸姓,从江西迁入有赵、姜、应、熊、叶、饶、艾、徐、周诸姓;元代,从南平迁入吴姓,从邵武迁入揭姓、孔姓,江西迁入曾、吴、夏姓,福清迁入段姓,泰宁迁入廖姓;明代,从邵武迁入张、林、甘、涂、蔡诸姓,南丰迁入吴姓,江西的金溪迁入戴姓,清流迁入魏姓,光泽迁入程姓,宁都迁入罗姓,黎川迁入杨姓。明末许姓迁居县内东乡;清代,抚州迁入梁姓,汀州迁入雷姓,清流欧阳姓迁居县东乡鲇坑。

明溪早期客家人的聚居地之一,隋唐始,北方汉人陆续迁入,唐代迁入的有杨、熊等7姓;宋代有罗、叶等14姓迁入;明代有4姓迁入。

泰宁各姓祖先多数来自中原。全县247个姓氏,唐代迁入的7姓,宋代迁入的23姓,元代迁入的5姓。

大田唐宋以后,大田居民主要来自中原地域,县内部分姓氏族谱记载,多为河南固始县,入闽后再分支迁居大田,亦有少数从省外直接迁入。

永安全县318个姓氏。唐宋时期,南方逐渐开发,永安也有不少来自黄淮流域及浙江、江西和本省闽西、闽南的人居住。

沙县唐开元之后,由于驻防、任职、避乱等原因,中原汉人大批迁入福建,迁入沙县的有陈、胡、曹、邓、罗、张、乐诸姓。

尤溪地处闽中,因此,直接从北方迁入的姓氏较少。他们大多先在闽江、九龙江、晋江中下游沿岸定居,而后向附近地区扩展,其中一部分人迁到尤溪县。

三明境域主要客家姓氏渊源:

管姓据宁化水茜张坊《管氏族谱》载:东汉初,有思藏,曾任山东副都军务。自豫章之带源徙居闽地宁阳招贤里羊岗坝(今宁化水茜张坊村)。至后唐年间,有后裔真郎,返徙江西带源居住。管氏播衍闽、粤、赣各地。

钟姓武平、蕉岭《钟氏族谱》载:晋代二十世钟先之曾孙钟贤,避难南迁江苏金陵,后因岁荒,转徙江西虔州,再迁兴国。(另谱载:五胡乱华时,钟光携孙钟宝及曾孙善、圣、贤一族南迁。钟贤一派先居虔州孝义场,后迁兴国蓝田里)钟贤之子钟朝(三十二世)自兴国移居宁化石壁。后迁长汀,裔孙钟助(三十七世)徙海南。钟晃(四十一世)迁江西上犹县,后衍上杭、武平、南雄、蕉岭、兴宁、长宁、长乐、东莞、归善、松源和台湾等地。有一部分迁居福建漳州、安溪、同安、龙溪、诏安和广东潮州。

邓姓据梅县《邓氏族谱》等资料载:河东太守邓攸,于永嘉末年避乱,自山西南迁宁化石壁,传至南宋,裔孙志斋(九十五世)于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自宁化石壁移居潮州府程乡(今梅县),为邓氏一世祖。子孙分衍福建武平、广东紫金、南雄、潮阳、大埔、普宁、揭阳、东莞、兴宁、丰顺、五华、镇平、惠阳、龙川、揭阳、陆丰、乐昌、蕉岭、江西安远、瑞金、广西郁林及香港、台湾。另一支邓大猷(八十九世)徽宗时迁宁化县定居。

许姓广东饶平县上善镇双善街居委员会许时鉴、许应栓提供:南北朝期间,其族于中原乔迁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至元末衍四郎之子念三肇基广东湖州府饶平县元歌都脚社竂背乡,建祠堂号永恩堂。

巫姓《巫氏族谱源流序》载:五胡乱华时,巫暹由山西平阳避乱兖州转迁入闽之剑津(今南平市)。隋大业间,昭郎率子罗俊再迁闽之黄连峒,为宁化开山祖。传至十三世志乾迁宁化三都龙湖,其子一郎徙上杭胜运里。台湾《巫氏宗亲总会十周年会刊》载:十三世祖志乾公,生于唐懿宗,卒于后唐明宗,字大纲,号正先,授山西平阳府正堂,妣伍代,接住宁化三都龙湖。子一郎公,迁居上杭金峰堡武溪村。十七世大一郎移居宁化乌溪村,生八子,南宋绍兴间偕子入粤,为粤始祖。

罗姓据宁化《罗氏联修族谱》,江西《罗氏大成谱》、《崇正同人系谱》载:隋大业十四年(618),万发,讳公发宣义,自福建沙县迁黄连竹筱窝(今宁化县城)传至四世,毓政宣义,字令纪,号维纲,创始黄连县。唐末,有仪贞公致仕隐吉,因家吉丰,长子景新徙宁都,转迁石壁葛藤村(今禾口南田村)。后裔日繁,分衍各地。另谱载:罗氏于晋永嘉年间始入赣南,唐僖宗时迁宁都县,后入宁化石壁乡。五代以后,分迁各地,支派甚众。闽系罗氏,均出自汀州宁化石壁。至唐末,一二九世赵郎回徙沙县;一三二世荣显官人迁江西吉水白沙,正舍正人迁虔化上三乡,六五郎迁湖广;一三三世棋舍入、千一郎等徙连城;一三四世继昌移居吉水;一三五世雾郎迁归化、细郎居石城、赠郎徙瑞金、国维居万安;一三六世兴四郎迁永安,靖郎徙广东、仕伦移民虔化;一三七世五郎居里田;一四三世元凤迁石城;一四四世自石城徙新城,顺德、顺恒居虔化;一四七世会英居万安;一四九世正长徙于都、正彩居长汀,钦用移泰和、维宝迁兴国、维贤居石城朱坑、仲志迁于都、孟洪居万安长桥;一五〇世福兴迁遂川,胜宁移欧宁、希白居泰和、建华徙万安。宋末,另有伯七迁兴宁南郊,小九居兴宁东郊,昭远徙兴宁北厢,循矩随父(曾任潮州大埔县儒学)移居兴宁矮岗、德秉迁大埔湖寮,大九迁大埔安乐渡,宁徙长乐长都。续衍广东平远、梅县、博罗、龙田、和平、潮州、丰顺、蕉岭、镇平,福建平和、南靖、诏安、同安以及四川、广西、湖南、江西赣州、石城岩岭等地。明、清罗氏裔孙居台湾、南洋。

赖姓(一)据宁化下曹《赖氏族谱》载:唐武德五年(622),赖得(官至太尉)之子赖桂(三十五世),自浙江松阳迁居石牛村(今宁化县曹坊乡双石村)。又载,另有龙泉公,由江西吉安卜居宁化石岭前(上赖),其兄卜居宁化城之乌龟石前。中沙练畲《赖氏族谱》:报公,号素轩,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自宁都迁居宁化登荣巷(赖家巷)。平和及台湾《赖氏族谱》载:赖氏在五胡乱华时,第八世评一民与第九世赖氏从河南迁于江西南康。赖深之子重一郎,东晋任真州知府,其子赖功行卜居虔州,定居松阳,为松阳始祖。传下十八世赖硕,晋末居虔化,生三子,长次留守,三迁长沙。至第二十一世赖标,唐末征西番将军,定居宁化石壁。赖标入闽不久,其二弟赖极、三弟赖枢亦先后迁闽。(二)颍川赖氏,据台北《赖氏族谱》载:宋时,自虔州石城里之秋溪迁居宁化石壁城。明洪武二年(1369),再迁居漳州府平和县葛竹社。后裔又东渡台湾。(三)南靖《梧宅赖氏族谱》:赖氏原居宁化石壁田心,故世人皆呼为田心赖,传至兴武二年,我朝美公生九子,长次三人行漳州;四五六往惠州,七八九留守石壁。

李姓(一)中沙、方田、泉上、横锁等《李氏族谱》载:茂郎,唐总章元年(668),以武功著绩,职授参军,初镇守广昌,复调守建州卫。后宦游卜居邵武建宁桂杨乡,转黄连(宁化)武昌乡,为汀宁之一世祖。唐末,裔孙德馨迁居福清县;清康熙二十八年(1680),万端徙居江西兴国,续衍长汀、上杭、清流、永定、瑞金、建昌、虔州、广东、长安等地。茂郎第十世孙念九,名信甫,字周源,籍居南剑。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举进士。南宋淳熙元年(1174),试吏汀州郡后,迁宁之东北里温泉而居。(二)据上杭、五华、河婆、梅县等谱牒资料,李氏原居陕西巩昌府陇西县,为避“黄巢之乱”隐于浙地。至宋,七十八世李珠经浙江迁居宁化石壁李家坊,生五子,以金、木、水、火、土命名。金德留居宁化;木德迁三明清流县。四子火德,生于宋淳熙十一年(1184),为闽粤始祖。他与父亲留居宁化石壁,于宋嘉定年间(1208~1224)迁往上杭胜运里丰郎村开基。生子三,长房三一郎,讳元培,居上杭太湖坪田背,生五子,其四子千三郎徙永定,为台湾李氏支系。二房三二郎,讳乾培,居泉州,生子一。其四世(火德下五世)千四郎,由泉州迁广东梅县松源开基,三房三三郎,讳坤培,裔孙分居嘉应各地,是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支系。李火德支系繁衍茂盛,被客家李氏奉为大始祖。

陈姓(一)梅县《陈氏族谱》:南北朝时,有南朝派一支流入宁化。到宋末,九十世万顷,迁居宁化石壁。其曾孙仕林(九十三世)移居江西赣州府长宁县,生二子,次子贽,初迁江西吉安,后迁广东兴宁。九十四世豪,生子三。长子中兴、生子十八。念二郎移惠州和平,念三郎迁居兴宁,念四、念五、念十一、念十四郎徙广东嘉应州;念八郎初徙武平转迁九江,念十、念十七郎移广东平远,念十六郎迁江西赣州,念十八郎之次子德兴,元代进士,移居嘉应州。(二)据《崇正同人系谱》及曾威《陈朝皇室世家避乱迁石壁乡》载:宋时,魁公,名参琬,带家九十七人,入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乡。妣刘氏生五子——昆、化、嵩、岳、峰,昆、仑之裔迁闽南,嵩之裔孙迁永定、大埔两县为多,岳之裔孙迁蕉岭、梅县。传至孟二郎、孟三郎,迁往粤之程乡。续衍兴宁、五华、龙川、河南、饶平、惠州、河田、和平、镇平、平远、永安、长化、吉安、龙泉、赣州、瑞金、兴国、湖南以及香港新界、深圳、台湾。

雷姓治平、下沙《雷氏族谱》:甫公,唐建中四年(783),因谤讼自抚州迁居宁化中沙、下沙,后裔迁闽西、广东、台湾。

丘(邱)姓(一)城郊社背《邱氏族谱》:唐长庆三年(823)昆清之孙礼郎自建州武夷山下迁居宁化招贤里双溪口(中心坝)。裔孙瑞郎,于同光二年迁江西虔州。(二)台湾《邱氏族谱》、《崇正同人系谱》载,宋太平兴国至景德年间(976~1004),三郎(法言)从河南固始迁居宁化石壁,是广东客族发祥之始祖。三郎生三子,三四郎、三五郎、三六郎后裔迁潮州、梅县为多。三五郎迁上杭胜运里(大白城前),有十个儿子,后裔繁盛,金兵南下后,先后迁居上杭、龙岩、诏安、始兴、英德、河源、大埔、梅县、镇平、陆丰、饶平、翁源、长乐、惠阳、兴宁、五华、龙川乃至深圳、海南、台湾。

伍姓淮土《伍氏族谱》、《崇正同人系谱》:德普,唐敕封中丞大夫,生六子。其五子正己,唐大中元年(847)由麻仓(当时属宁化、后属清流)迁居宁化城,于唐大中十年登进士。宋代,裔孙迁广东梅州、河源。衍镇平、兴宁。元末,裔孙崇(宁化第十一世)迁居广东松口,后衍兴宁、蕉岭。明代,另有裔孙迁石城横江。《兴宁伍氏家谱序》载:“我远祖宗公由闽之汀州府宁化石壁乡,拓其居于潮州府程乡县松口,即嘉应松口溪南为始祖。”

杨姓(一)禾口杨边《杨氏族谱》与《新加坡杨氏公会新会所开幕纪念特刊》载:用藩,原籍山东,敕封奉议大夫。生二子——胜二郎、仍郎。胜二郎(亦作圣郎),为唐延平刺史,迁居延平。唐乾符元年(874),避黄巢起义自延平迁居宁化石壁杨家排。后裔四威郎,宋大观年间(1107~1110)迁居江西石城(乾隆时复徙邵武),海德郎、潭德郎俱徙广东,堂郎迁石城、绵郎徙浦城,莘郎移将乐,十三郎居宁都(次子七三郎,元至元四年授汀州教谕,籍汀州),怀二郎迁永定,德蕃于明洪武六年(1373)徙石城,友富自石城转瑞金。宋末,用蕃第二十九世孙四十一郎,避元兵迁居潮州白侯乡。(二)泉上、河龙《杨氏族谱》:宋代理学杨时之孙万福,自将乐九龙玉华大埔上迁居延祥。万福次子安礼,自龙湖徙宁化武曲(今河龙)高阳。另,据梅县《杨氏(新杨)族谱》称:梅县一世祖远绍,字千三郎,原姓林,原籍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村人。元明之交,兵燹骚然,宁民转徙,公与所善戴姓,结伴携家入粤,入粤后,定居梅县松口半径村,传七世而改姓杨。裔孙繁衍日盛,徙居224处之多。

温姓(一)兴宁《温氏族谱》、《崇正同人系谱》:“五胡乱华”之际,温氏族人随中原士族南迁。唐咸通十四年(874),温同保为避乱自石城移居宁化石壁。宋末,后裔经长汀、上杭分两支:一支入广东蕉岭至梅县、大埔;一支迁兴宁至河源。(二)中沙、湖村、方田《温氏族谱》:远祖温厚宗,唐时任虔州太守,家迁居乌村大路背(亦称大路下),再衍中沙、方田。后裔分衍清流、长汀、石城、龙岩各地。裔孙元秋(居乌村石下),生子四,长德带、次德坤迁广东兴宁,三德明徙兴国、四德良迁上杭、连城。续衍泰宁、大田、归化。(三)宋祥兴年间(1278)有温氏由宁都县上三乡黄坊村迁宁化县石壁村。明嘉靖年间,念三郎迁居广东廉江县。而今播衍全国五省(区)二十五县市,人以百万之计。

伊姓中沙河屋《伊氏族谱》:唐乾符二年(875),文敏公偕弟文景,避乱过江。自汴州陈留县迁闽之宁化武曲锡阳绎(今河龙),号永丰里,以姓名乡,曰上伊、下伊。裔孙崇盛于明万历八年(1580)迁清流,崇本徙上杭。另有迁居石城、大田等地。

刘姓据梅县、宁化刘氏族谱:唐乾符年间(876~879),一百二十七世祥公,为避乱,与其子天锡(官居翰林学士)弃官自河南洛阳徙居宁化石壁,为闽粤开基始祖。南宋间,若连开基流溪头新桥。宋嘉定时,一百四十六世孙开七,官授潮州总镇,遂居潮州为广东始祖。续衍梅县、兴宁、五华、紫金、龙川、河源、惠阳、大埔、平远、蕉岭、长宁、归善、博罗、永安、丰顺、惠州、厦门、赣州、长乐、兴国、道州、江华、万安、梧州、四川、云南、贵州、浙江、江苏、山东各地。

唐姓(一)宁化安远磜下《唐氏族谱》:唐中和年间(881~885),汴公自南丰荆坳迁居宁化安远磜上。(二)唐景崧,字维卿,世居山东唐县,奉陶唐氏为祖。西晋“永嘉之乱”时迁于江西。至唐末,再迁福建宁化。南明永历年间(1647~1661)移寓广西灌阳。

施姓方田大坪地《施氏族谱》:太定郎,字子坚。唐天祐元年(904)仕官宁阳(宁化),遂卜居宁化。明万历间,后裔应隆迁居江西石城。

夏姓安乐三大《夏氏族谱》:寿山公,唐中丞士林公之后,迁居新村里(今安乐)。传至孙良右,与子元弘、元吉家居汀州。而后元吉裔孙又迁宁化。另有添良公,原居下觉里(今属明溪),游艺四方,迨回汀州,路抵宁化石牛驿,见有普济庵形如金鱼出洞,遂卜居于此,名之曰夏坊。

黄姓(一)唐代,已有黄姓籍居宁化,其时有黄景升者自宁化移居广东程乡。升之子黄僚,进士及第。嘉应州城里黄氏祠,所奉之祖即为黄僚。(二)据始兴、台湾、宁化《黄氏族谱》:宋初,一百一十九世黄峭山,娶妻官、吴、郑三氏,各生七子,吴氏生子黄宁(亦名化),自邵武迁居宁化龙上上里石壁村,登宋进士,为官广东,官至广州刺史。宋末,裔孙大源、大本兄弟二人,分迁上杭(胜运里)与永定。后支衍两路:一路入江西寻邬、安远、龙南至广东南雄、始兴。一路入广东香山、梅州。续衍东莞、潮州、大埔、饶平、镇平、平远、普宁、和平、丰顺、蕉岭、惠州、永安、兴宁、长乐、连平、河源、龙川、惠东、澄海、朝阳与开平、肇庆府属以及汀州、古田、江西长宁乃至深圳、台湾。《河婆风土志》载:上祖峭山公,传至潜善公时,因金兵南下,命九子辟世择地,第四子火盛,乃移福建石壁村,后迁汤坑。至金国公,携子崇富、崇贵迁河婆坪上开基。

谢姓(一)《陈留谢氏族谱》明正德十三年(1518)序:“因黄巢之乱,居福建宁化石壁里。升平之后,再迁江西于都县。明洪武四年(1371)移居梅县。”后衍台湾。(二)宁化横锁《谢氏族谱》:文乐公,五代时,王审知闻公博学多才,以官长史,自金陵随王入闽,寓居邵武禾坪鹤树下,转徙建州黄连镇(即宁化)。(三)梅县《陈留谢氏族谱》:开书(申伯七十二世会稽三十七世),宋末元初,由浙江始宁迁居宁化石壁村。传二世孙逢春,迁居大埔,其子朴六任梅州尉令,迁居梅县。后衍平远、惠州、蕉岭、潮州、河源、兴宁、五华以及江西。(四)《连城县志》称:南宋隆兴元年(1163),谢十郎和十三郎,从宁化石壁迁连城,为谢氏东祠和城墙窝祠始祖。

贝姓《河婆风土志》:唐末,贝氏自中原南迁福建,居宁化石壁。至第九代仲勋、仲显公,由福建迁丰顺,再迁河婆曲湖。

薛姓(一)《崇正同人系谱》(氏族薛氏条):“而南方薛族,则于唐代黄巢之乱,其族有避乱而迁移福建宁化石壁乡者。及元代薛信,由宁化转徙粤之平远。”(二)《薛氏族谱·重修谱序》载:先世京公,开基于闽之漳州,生子二:长曰肇,次曰启,因金人之乱,肇、启兄弟俩于南宋嘉定末,迁汀之宁化,继迁上杭河坑、转迁粤之海阳,后分衍长乐、梅州、兴宁等地。

张姓(一)《崇正同人系谱》与《嘉应张氏族谱》、《河婆风土志》:唐末,有张姓由江苏徙闽之宁化石壁。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张衍仕至中宪大夫,由宁化迁上杭。其七世孙淑芳,端宗朝仕为参军校尉,先移居潮州竹篙山下,后随军入兴宁,遂衍于嘉应五属。(二)宁化石壁《张氏重修族谱》(下祠):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张虎(亦作张武),省父年友于汀使君,通过玉屏(石壁古名),爱此山川,遂举家自姑苏迁居宁化石壁。后十二世,另有安卿亦居于此,后裔迁上杭及漳州马塘。北宋时,另有裔孙徙居石城岩岭。(三)湖村店上《张氏族谱》:睦公,自唐昭宗时入闽。传五世,臧兴公自江西迁居宁化城传七世,臧兴公之侄孙九秀,亦自清流铁石矶迁入石壁。后裔再徙清流铁石矶、宁都大州塘及上杭县境。(四)石壁《张氏族谱》(上祠):宋仁宗年间(1023~1063),祥国公自石壁白茅塘迁石壁樟树下。生六子,次子宣城公,是石壁上祠开基祖。(五)梅县、兴宁《张氏族谱》载公(一一六世),宋神宗(1068~1085)时陕西眉县人。其子端,自陕西迁入宁化石壁奉为入闽张氏始祖。传四世,杨德,进士及第,仕开封府太守,自宁化迁上杭开基。生三子:化孙、化龙、化凤。化龙、化凤分迁泉州、福州;化孙生十八子,分衍泉州、清流、汀州、延平、建宁府、晋江、永定、潮州、广州、惠安、南安、漳州、德化、镇平、嘉应州、兴宁、长乐、永安、大埔、新兴、丰顺、海陆丰、蕉岭、梅县、博罗、深圳、台湾、香港。

黎姓(一)梅县《黎氏族谱》:唐德宗(780~804)时,黎干,官京兆尹。其子度,任虔州县令,籍居宁都,转徙福建宁化。传五世,黎衬,宋封京兆郡侯,迁居上杭。传至天麟,仕于粤,为番禺尹,卜居梅州程乡大拓村。后裔分衍江西寻邬、安远、会昌、兴国、长宁与广东之梅县、五华、平远、蕉岭、丰顺、揭阳、大埔、陆丰、海丰、惠阳诸县及至湖广、广西。(二)湖村黎坊《黎氏族谱》:耀郎,宋时树功,然不受禄,于南宋嘉泰四年(1204),从湖广岳州隐闽宁翠华永丰里(今宁化中沙)。裔孙四五公徙居汀州。

江姓《唐山过台湾故事》:江姓二度入宁化石壁。(一)唐代,五世祖孟德,自江西饶州入闽,开基宁化石壁乡。后衍丰顺、长乐、紫金及深圳。《淮阳江氏本源》载:“开基于汀州宁化石壁乡者,再分于潮州、大埔。”(二)永定、台湾《江氏族谱》:宋末,江高之弟的第六世孙江万里、万顷,宋末元初,江万载的弟媳妇钱氏,侄媳邱氏,带领子孙自同安县迁居宁化县石壁乡。后衍永定、上杭和广东大埔。《兴宁江氏族谱》载:江氏入闽,最初于西晋及唐中期,另一支入江西,唐末再由江西迁入福建,遍居清流、连城、长汀、宁化、上杭、永定等地。

官姓台东1976年修《官氏族谱》载:官膺本姓关,解梁(今山西解县)人。黄巢起义后,携祖母避居宁化石壁,改姓官。元至元年间(1271~1294),遭祸乱,其第四代孙四兄弟,官耀迁广东大埔,官擢迁福建诏安,官跃迁广东海丰,他们的后裔又陆续迁往台湾及东南亚地区。

蔡姓(一)《崇正同人系谱》:唐末,为避乱,有蔡氏诸子孙侄分散而寻居宁化。至宋,又自宁化迁居梅州。台湾《蔡氏族谱》载:先祖有李通者,以与韩侂胄忤,宋庆元年间(1195~1200)窜道州,子孙分散,后自宁化迁梅州。续衍台湾。(二)《河婆风土志》:始祖一世淑公。传至二十五福粤公,由河南汝南上蔡县迁居福建汀州宁化赤岗高梧村。继移粤地程乡,粤福公生二子,长禄兴移回宁化,次禄星在程乡松源开基。

廖姓(一)香港、兴宁《廖氏族谱》:唐时,我祖由江西于都迁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寨。宋末,裔孙经长汀、上杭至永定,入广东大埔、梅县、兴宁、五华。另一支迁顺昌。(二)宁化中沙、济村、淮土《廖氏族谱》:北宋嘉祐二年(1057),达郎,自宁都麻兰入宁,分衍济村、中沙、淮土等乡。(三)香港水上《廖氏族谱》、《崇正同人系谱》:蜀汉骠骑将军廖化之十九世孙四十一郎,宋时自宁都迁居宁化石壁。其后裔德源迁居广东兴宁,传至廖荣寿、廖璇迁陆丰;廖思敬徙梅县;廖千十郎迁大埔;廖宗国移居南靖;廖琼徙安溪。元时续衍深圳、香港。四十一郎五世孙实蕃(上杭一世)宋太祖年间(960~976)由宁化迁上杭郭坊开基,其五世孙仲远,宋末任三院太慰,镇守梅州时,偕子安叔安居梅城。

腾姓宁化县安远《腾氏族谱》、《石城县志》载:文纪公,生于唐,家居抚州临川县腾家州。生子三,其三学珠,自临州徙宁化招得里南桥岭。传八世,榜二居邵武,榜遂迁延平,榜仪迁广东。

甘氏渤海堂《甘氏族谱》载:“甘氏祖宗,居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葛藤保,后迁居江西赣州府信丰县,并分三大房,为江西流派始祖。甘仙一郎,同母崔老孺人,入迁广东省长乐……后迁广东省惠州府陆丰县五云洞。”

侯姓梅县《侯氏族谱》载:侯氏与其他姓族一样,历汉、晋、唐之乱而不断南迁,入闽宁化石壁而定居。我族始祖乡贤公,名安国,世居福建汀州宁化县,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乡贤中进士,教授程乡(今梅县),始由闽入粤。

冯姓“唐末,黄巢之乱,冯氏有一支派为避乱,南迁福建宁化之石壁。”粤东冯氏始祖业之十九世孙,萱,次子万二,讳雪,迁居福建武平象洞,后定居宁化石壁。万二生子四:长子念一,迁居广东镇平;次子念二,迁梅县隆文开基,为一世祖;三子念三,迁居长乐;四子念四,迁居冗安(《客家姓氏渊源》第三集)。

何姓《崇正同人系谱》与梅县、宁化《何氏族谱》:始祖,大郎(三十七世),后梁开平年间(907~910)进士,五代后梁贞明年间(915~921)授宁化县尹。后唐天成元年(926)任满定居石壁村。次年,旅游广东,路经武平岩前,嘉其地美而徙居于此。生子五,长子(三郎)分居河田,四子(六郎)迁居海丰,五子(八郎)移居河源。后衍江西会昌、赣州、瑞金、分宜、于都、福建、龙岩、广东、兴宁、梅县、长乐、海阳、翁源、大埔、潮安、丰顺、龙川、饶平、揭阳、蕉岭、湖广益阳、广西贺县、郁林州、湖南、台湾、香港、深圳。

吴姓(一)淮土吴坡《渤海吴氏族谱》:八十郎,居苏州,五代后梁乾化年间(911~915)登进士。生六子,除长留居苏州外,其余伯琏等兄弟五人俱徙闽延平铁石,后唐同光元年(923),又皆转宁化,分居吴坡头、官坑、竹园、马脑寨、石壁、官地、曹家山等处。(二)《河婆风土志》:唐末,吴氏自渤海中州迁中吴,转迁宁化。南宁经长汀、上杭、迁大埔、梅县、河婆。(三)兴宁、丰顺。《延陵吴氏族谱》:唐末,七十一世宣公(字守德),生三子:纶(伯宗)、经(伯远)、绍(伯初)。纶之次子宥(字承顺,宋进士),后梁年间(907~923)自江苏南丰迁嘉禾坪,旋迁祝家山、转迁居宁化石壁,为闽粤吴氏始祖。生子四,长子坎一郎,衍漳州、龙岩;次子坤二郎迁永定;三子震三郎徙上杭;四子巽四郎移居江西,转迁江苏(另说留居宁化)。坤二郎生子三,分衍龙岩大池、小池、江苏丹徙县、广东增城、南雄、龙川、大埔、程乡、兴宁、丰顺、梅县、平远、五华、河源、嘉应州、深圳等及九龙、香港、台湾。(四)安远茶垣《吴氏族谱》:纶公之子宝公,传八世。开申,迁居安远茶垣。再四世至起黑,生子五:伯芬、伯理、伯满、伯晚,后裔分衍石城、铅山、建阳、崇安、安沙、建宁、邵武、泰宁、光泽、埔城、宁都、九江、兴国、景德镇、贵溪以及浙江等地。

孙姓宁化淮土孙坑《孙氏族谱》:唐咸通年间(860~873),孙煌,官历御史中丞,后为汀州刺史,遂籍于长汀。传至曾孙太郎,于五代后唐同光二年(924)自汀州花园角迁居宁阳(宁化)龙上下里之青坪。后传七世孙四郎迁居汀州河田,念五郎徙居宁都,传八世兄弟移居瑞金。传至少九郎之子雷郎,宋元祐四年(1089)开基孙坑。(二)宁化安乐《孙氏族谱》:唐乾符元年(874),孙权传十七世孙俐,“平乱”有功,封东平侯,籍居虔州。传五世裔孙十郎,迁居宁化。

蓝姓(一)宁化治平《蓝氏族谱》: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有善,自上杭蓝尾驿迁居会同里蓝家庄。后裔分迁清流、顺昌、石城。(二)五华《蓝氏族谱》:十七世万一郎,由建宁崇善坊迁居宁化石壁乡。十九世和二郎,宋时,自宁化迁居漳州。二十一世念六郎,徙居梅县,为梅县蓝氏始祖。分衍兴宁、长乐、宝安、惠州以及浙江杭州。

曾姓(一)宁化方田王屋坑《曾氏族谱》:南唐保大三年(945)崇德自永丰西徙,传四世孙载阳,官将仕郎,自石城小驿里衍宁化吾家湖等处。后裔续衍石城、延平、宁都、松溪、寿宁、蒲城、归化、汀州、湖广、四川、粤东等地。(二)梅县、兴宁、曹坊《曾氏族谱》:洪应,仕家南丰。十五传裔孙于享(另谱作椁、淳、悖),宋政和二年(1112),自南丰徙居宁化石壁。生子仲辉,辉子桢孙,因宋元兵扰,迁广东长乐县衍兴宁、梅县、平远、镇平、五华、龙川、惠州、河源、和平、广州、新宁、深圳、香港、台湾。台湾《曾氏总谱》载:于王莽之变而举族迁于赣南吉水,传十八代为曾丞,生三子,次子旧,传裔宁化。宋末,曾六十四郎迁上杭,元代分支永定。另有裔孙移居石城朱坑等地。

范姓(一)曹坊、大埔《范氏族谱》:六十一世范坤(俊祥),唐,官任龙图阁大学士。唐乾符元年(874)为避乱,举家十八口,流寓浙江钱塘江上。随后移闽之南剑州沙县、转迁福建宁化攀龙里黄竹迳,为福建宁化始祖。福建、广东等地,族谱作一世记载。二世秋,字启明,官居大学士。三世荣重,字六郎,生子四,仲淹、仲寿、仲迪、仲文。四世仲淹,字希文,谥文正,宋进士,官拜宰相。后裔分衍清流、连城、长汀、永定、上杭、龙岩、海阳、大埔、英德、梅县、饶平、石城、瑞金、于都、赣县、兴国、万安、遂川。《范氏大族谱》则载,范仲淹、孙祖禹,为宋谏议大夫,自苏州吴县徙福建清溪(安溪)开基。传至七世孙范元风,原居宁化石壁,于明嘉元年徙居大埔。七世恒三郎留居宁化石壁村原宅。(二)台湾《范氏族谱》:第四世(以范仲淹为一世)祖衍公,谥惠穆,宋高宗时(1127~1162)为翰林学士,自清流县迁居宁化石壁村。再二世,千三郎,移居上杭;生子十:次子祐二郎徙居永定;十子伯十郎迁居潮州海阳。后裔再衍饶平、大埔、英德、兴宁、嘉应州、长乐、梅县、甲子所、乃至台湾。

萧姓《崇正同人系谱》:梅轩,随父(四十三世萧理)自卢滩徙居千秋,复徙江西泰和县,北宋乾德年间(963~967)迁居宁化石壁乡葛藤凹。生子四,分迁梅县松源、肇庆、阳春、阳江、饶平。后裔续衍兴宁、平远、惠阳、深圳;另有千三郎复徙泰和县。台湾《书山派萧氏族谱》、《斗山派族谱》说明今闽南民系中的漳、泉、厦以及台湾的萧氏家族号称“书山”、“斗山”、“涌山”派者,俱出于汀州宁化石壁。

魏姓五华《魏氏族谱》:五十七世祯,字兆卿,北宋时,自建昌府广昌县迁于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五十八世文俊,自宁化迁清流仓盈里和坑。六十四世子元,字良佐,宋绍兴年间(1131~1162)登进士第,授福建布政司等职;为避乱,筑室于江西石城龙上塘台乡。六十八世才禄,字攸宜,举人出身,历任奉议大夫。生子四:长名元,移广东长乐(伍华)开基;次名享,移福建上杭,衍惠州、龙川;三名利,后裔衍宁化安远;四名贞,衍江西石城、福建延平、广东平阳、揭阳、海丰等地。续衍惠东、普宁、龙川、紫金、河源、博罗、潮州、甲子所、顺德、惠阳、增城、韶州、陆丰、肇庆、饶平、罗定、慈溪、东莞、外迁四川、广西、江西、台湾等省,乃至去美国、加拿大等。

王姓(一)宁化安远杜家《王氏族谱》承邦公(897~970),字衡畀,仕官江西瑞州,后隐居南昌西山。宋开宝元年(968)迁居闽汀宁化淮土大王坊。后裔朝观,明万历年间(1573~1620)迁居广昌长乐里丘坊岭下,元定徙居宁都东关黎宅,垂茂迁兴国,洪真归化(今明溪)鹅坑。(二)宁化淮土大王《王氏族谱》:南宋年间,玄郎携男孝郎、贤郎、德郎,自赣之宁都牛角渡鹤鹅下迁闽汀之宁阳(即宁化),孝郎居龙上下里大王坊。传四世,三十一郎迁漳州;传五世,友忠徙广东;传十五世,云玉徙居兴国。(三)《客家史料汇编》:千二郎,讳均用,宋末时任福建宁州(应为宁化)学正,住宁化石壁寨。

傅姓宁化安远安家磜《傅氏族谱》、《唐山过台湾故事》:先世一郎,宋乾兴元年(1022),自宁阳黄双州(今属建宁)迁居宁化石壁。后裔念六郎移居上杭续衍兴宁、南海、佛山。另据《绿之旅》:先世一郎,南宋进士,任太守,由吴抵宁化石壁。生三子:一旦郎、二景郎、三侍郎。侍郎生八子,惟三郎守祖,余皆外徙。

曹姓梅县《曹氏族谱》载:始祖明贵,为曹氏鼻祖,杉之十八世孙,于五代后汉乾祐年间(949~950),由山东曹州闽宁化石壁,为闽曹氏开基祖。传至八世,文林,长子法录,名十郎,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携母萧、燕二氏,由宁化石壁迁广东梅县西坑,为该地开基祖。宁化曹坊《曹氏族谱》载:远生,宋咸淳年间(1251~1274)仕汀州,其子大郎沿幼,随母挟父柩回至会同里吴家窠,于兹田园而居。

姚姓平远《姚氏族谱》载:始祖念一郎,字景清,由莆田迁宁化。宋时任梅州驿,遂徙梅州之均田。生子四:长祖德,迁海阳;次祖隆,三祖盛皆迁平远;四祖章徙居虔州。念一郎七世孙得麒,其子四:玉昆、玉仑、玉嵩,老三玉岗迁大埔银溪,为大埔开基始祖。

简姓台湾、南靖《简氏族谱》载:简氏于宋淳化年间(990~994)入赣,始祖乃蜀汉简雍之第二十一代孙简国鸣,因官而定居新喻县,后迁宁化。明弘治年间(1488~1505),宁化石壁简会盖,生子三:驱、骥、骤。次、三两支迁广东,长房驱于乾道二年,随父会盖迁上杭太平里洪源村坪岬口。后衍客家地区和闽南各地。

邬姓《五华华城邬氏族谱》载:邬恩荣,唐登仕翰林院,官巡阶御史,后任福建巡抚,兼理军务,定居汀州,为闽、粤、赣邬氏始祖。生三子:长子成仁,迁居浙江省;三子成作,迁居江西丰城县;次子成化,宋进士,官任福建宁化县正堂,解职后,立基宁化县石壁村,为入闽始祖,生子六:伯一郎讳受,移居福建武平县。受之长子大明为大埔一世,次子大景为梅县、五华一世,伯二郎讳德,居宁化石壁村。伯三郎讳荣,迁江西丰城县。伯四郎讳昌,迁广东河源县骆湖。伯五郎,讳永,居宁化县。伯十三郎,讳盛,居宁化石壁(《客家姓氏渊源》第二集)。

梁姓梁氏三十八世遐,字晋德,号文恭,晋安帝时(397~418),桓立篡位,随晋安帝逃闽洛阳县三山里定居,为梁氏入闽开基始祖。遐二十五世孙熙嘏,由闽入粤顺德石蜡,熙嘏五世孙孟坚,讳固,(其父效,生于宋绍兴三年)由石蜡迁闽宁化石壁乡开基。为宁化石壁梁氏开基始祖。(嘉应梁氏属此一系)。孟坚子绅,生于宋淳熙二年(1175),授上杭知县。孟坚六世孙永年,元初迁居梅县水南坝,为开基祖。梅县松口一世祖福,讳松冈,是宁化始祖孟坚六世孙永贞之第六子,生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由宁化石壁迁梅县松口仙口田心开基,为一世祖。其子孙分别为梅县的松东涧田、松口马头岗下,松北车田上,大塘唇、枧头和五华、蕉岭、大埔县等地梁氏开基祖(《客家姓氏渊源》第二集)。

洪姓《南洋客属总会六十周年纪念特刊》载:太平天国洪秀全之先世,于第二时期(唐末至北宋)自婺源(安徽境)迁江西乐平,后迁福建宁化。至第三期,迁广东海阳汤田,旋迁嘉应州。另据《洪秀全家谱》云:始祖贵生公,由石壁迁丰顺布心,再迁梅县石坑玉坪。深圳圩《洪氏族谱》(手抄本)载:唐末,(洪氏)由岩前迁枫木桥,南宋入闽西宁化石壁,后裔衍闽粤各地。

卢姓梅县《卢氏族谱》、《唐山过台湾故事》载:三六郎,亦名处仪,宋嘉定十二年(1219)举人,自虔化迁居宁化石壁。传四世,开始外迁,分衍同安、安溪、永定乃至广东、江西。三六郎曾孙卢衍宗,为台湾卢氏家族所奉的“唐山”一世祖。十六世,六佑于南宋咸淳七年(1271)由宁化迁居永定陈东乡。其侄千四郎,宋末元初由宁化迁居广东梅县。后续衍潮州、大埔、连平、韶州、翁源、英德、惠州、河源、龙川和福建上杭、漳州、南靖及江西长宁等地。

汪姓宁化河龙永建《汪氏族谱》载:七十二世宣公,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自建宁里心迁入宁化招得里。后裔至九十世太郎、孟德亦自建宁里心迁居宁化招得里。九十世廷佛,迁宁都怀德乡,九十二世学正,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迁光泽二十三都。

池姓《石城县志》、宁化治平《池氏族谱》载:裕郎,初居赣之宁都鹅鸭塘。宋开禧元年(1205),自赣迁居宁化治平高地。明万历年间(1573~1620),有裔孙自治平迁居江西石城等地。梅县图书馆藏《池氏族谱·续修序》云:“即以粤论,有居于广东之番禺、南海者;有居于潮之揭阳、大埔、饶平、程乡者,皆自闽之宁化石壁来也。”

徐姓宁化湖村、济村与台湾蓝田《徐氏族谱》载:宋时,诰升自建昌迁入宁化石壁澳内村。生子三:原忠、原瑶、原瑛。长原忠分居肩潭岭,传至洪武后,裔孙迁居广东揭阳县蓝田都,续衍平远、五华、后衍台湾。次原瑶迁居宁化城太平巷,三原瑛卜居济村徐家庄。

丁姓宁化方田《丁氏族谱》载:万足郎,初居绥城开泰堡,后徙建阳。南宋间,其孙君荣,游学宁化,卜居宁城之圣堂前。裔孙千一郎迁归化(今明溪)官坊村,家祖徙广信府贵溪县。家琏、大怡迁福州,仲琏迁建宁。

沈姓梅县《沈氏族谱》载:延辅,宋高宗时(1127~1162),随父入闽,由杭州迁居福建省建阳县。生八子。长子椿,移居宁化贵溪;五子桂,移居宁化招贤里。后裔天赐于宋末分迁上杭、大埔。

杜姓宁化安远杜家《杜氏族谱》载:宋宝祐年间(1253~1258),自建宁迁居宁化浣溪(后名杜家)。裔孙高鹏徙居江西兴国县段水。续衍宁都碧岸土庄、永丰横溪、光泽文源、建宁水尾、建阳呈村等地。

上官姓泉上、淮土《上官氏族谱》载:潘郎(亦作藩郎),生于洛阳,迁金陵,徙杭州。宋时移居邵武光泽,宋咸淳年间(1265~1274),自光泽迁居宁化泉上热水新坊。裔孙昊郎、远郎、志郎皆迁广东,发郎徙汀州,启郎移居江西宁都。

郭姓大埔《小留竹林郭氏源流考》载:十四世福安(为郭子仪第七子郭曙的第十三孙),原居华州(陕西),宋时,以军镇福建龙岩,徙居宁化县石壁村,后迁上杭郭坊。二十九世百二郎,生七子。据大埔光德韩华家谱:天锡于宋末自上杭迁大埔,天柱移梅州,天佐、天华徙漳州,天禄迁蕉岭,天佑亦迁大埔,续衍五华、海丰、陆丰、饶平,天荣留居上杭。另一支经龙岩迁往闽南。

周姓(一)汝南《周氏族谱》、《石城县志》载:先祖自河南汝南迁居福建宁化石壁乡。后,周宗贵徙永定,生子十一:四子周闻古,迁居晋江碧沙开基,自立堂号“爱莲堂”;七子周万隆,分居广东大埔;八子周龙寿,迁居广东饶平;十一子移居饶平七兰乡,建祖祠“笃右堂”。亦有迁往闽南者。另在南宋时,有周氏迁家石城丰山。(二)宁化湖村龙头《周氏族谱》载:四九郎,宋元之际,自江西抚州临邑迁居闽宁邑永丰里,后徙归邑小雅,转徙官坊。

马姓(一)宁化安乐《马氏族谱》载:十二郎,讳湘,号见川,登宋进士,家居建昌府饶州。宋末元初,携妻儿与兄弟,避乱迁居宁化会同里。生子三,长念八郎迁居汀州城。(二)《谱牒学研究》第二辑:原籍福建宁化有马姓迁潮州与惠州,转徙香港新界碗窑。

汤姓(一)蕉岭《汤氏族谱》载:唐末,汤氏从中原南迁。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又分两路,其中一路自商丘经湖南、江苏、浙江、萧山,至福建宁化县。庆可公始迁宁化石壁塘,传至四世益隆公,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携五二、五三儿迁上杭、武平;妻何氏八娘带五八、五九儿自宁化石壁塘流落程乡(今梅县)。后裔分衍蕉岭、五华、汕头、揭阳、广州、增城、花县、曲江、乐昌以及广西柳州、贺县、江西寻邬、会昌、上坪、泰和等县。清乾隆至嘉庆年间(1736~1820),民榜公始迁台湾,子孙外迁巴西、日本、毛里求斯、印尼、新加坡、泰国、东帝汶、澳洲等地。

林姓《闽林总谱》载:东晋太宁三年(325),晋明帝命原合浦太守林禄镇守晋安郡(治所今福州市)。林禄共有七子(先娶清河张氏生有五子,庶配孔氏生的二子),其后裔在闽繁衍分支较多,有五马林、忠义林、阙下林、九牧林、游洋林、宋九牧林等支派,形成庞大的“闽林晋安世系”。唐天宝十一年(752),林禄后裔林披以明经擢第授建州将乐县令,后任惠州刺史、临汀令等职;他有九个儿子:苇、藻、著、荐、晔、蕴、蒙、迈、蔇皆官刺史,世称“九牧林家”。“九牧林”后裔遍布三明境域各地。其中,尤溪县中仙乡善邻村山坑自然村上隔林姓属“九牧林”二房林藻的后裔;其先祖于明朝前期从德化县云溪村开基沙县尾历(今梅列区列西),明正德年间(1506~1521)从尾历迁居尤溪县中仙乡善邻村山坑自然村,至今已历十九代,人口近200人。据《三元区中村乡南坑村林氏族谱》载,其为九牧第六房林蕴的后裔。又,蕉岭《林氏族谱》载:二十三世林显荣,宋理宗时(1225~1264),以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居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林家城(后改石壁塘李家庄)。生子二:长评事,宋末避乱迁居大埔,后转蕉岭;次评宏,生子三,长幼于元初迁武平,次子八郎随伯父(评事)入粤。子孙再衍归善、平远第三十八世文德公,进士,为宁化知县,宋末不回籍而居宁化为始祖,后裔广播闽、粤,其中闽南一支者,有后裔迁浙江温州等地。

戴姓戴氏七十四世杏,宋末,定居于宁化石壁乡杏花村。生子四:澄恭、澄谦、澄逊、澄让。三子澄由宁化再迁漳州漳埔县,生子九,元朝初年与第七子玉麟(号念七郎)去游名胜,抵粤,从而择居镇平(蕉岭),为镇平戴氏开基祖。澄逊其他八子分别为长子玉英、八子玉仁定居漳埔;次子玉先迁居广东五华县;三子玉德,迁居南京桂花街;四子玉鼎,迁居广东大埔;五子玉祥,迁居广西桂林;六子玉祯,迁居广东始兴;九子玉佳,迁居福建南安(《客家姓氏渊源》第二集)。

叶姓(一)宁化城关李畲《叶氏族谱》载:初郎公,字亨尚,号鼎新,居河南府东门兴福坊,赐进士出身,生子福成,号升麟,宋授宁化知事。至元初,新成择居宁化新村里叶坊。生子十,八子念八郎迁归化,九子念九郎迁福清,十子念十郎移居清流。(二)《谱牒学研究》(第二辑)载:原籍福建宁化有叶氏经龙川、南雄、潮州、嘉应州、东莞、海丰迁居深圳、香港新界等地。

韩姓《平远韩氏族谱》载:吾氏之韩出自昌黎。昌黎系始祖术公。越十五世传胜公为沂州司户参军。因安史之乱迁徙博野(今河北省内),其五世孙岩公官永济县令(今山西省永济县),因后晋天福之乱(约943),举族徙相州(今河南省内),是为相韩。相韩系以胜公为始祖。胜公九世孙韩魏公琦之四世孙萧胄因北宋建炎之难,与幼弟膺胄奉母荣国夫人随驾南渡至越(今浙江)。南宋末,御前大将军韩先扈驾南下,由越而闽而粤,卒葬程乡(梅县)韩莆都瓜(今平远石正)之原,其子启由闽宁化挈眷卜筑于竹浮岗寨(今平远八尺)居焉,是为一世,传递至今。(《平远韩氏族谱》)韩氏相州系始祖胜,十三世孙,字先,宋授将仕郎,后扈驾南下,由越而闽,卜居宁化,妣李氏,生子一,启。(梅州韩氏奉山尧“韩先公”为始祖,启为开基一世祖)由宁化挈眷迁粤平远县八尺竹浮冈寨,为开基祖,妣谢氏,生子二:千四郎、万五郎(《客家姓氏渊源》第二集)。

吕姓台湾、南雄、诏安《吕氏族谱》载:闽系吕氏,为南宋吕祖谦第六传孙。据载有吕万春、吕大正、吕十三郎三大支,均经宁化石壁传播。其中:吕万春之子秉仁,移漳州诏安,有“著存堂”宗祠;吕大正迁上杭,派分广东丰顺等地。

贺姓广东紫金《贺氏族谱》载:元元贞二年(1296),有贺氏由丹阳抵闽中兴化府,生三子,次千裕公(通称千二公)之子万四郎,于元元统元年(1333)因明太祖朱元璋兴兵,由兴化至宁化,后迁粤东创业。

缪姓五华《缪氏文仁文智公派家谱》载:七世祖聪四公,南宋淳祐三年(1243)举人,自江西移居江苏崇明县。元初,其四子允宁迁居福建宁化县。后徙广东归善。续衍广东河源、海陆丰、东莞、长乐、紫金、丰顺、揭阳、中山、博罗、惠阳以及广西、四川、云南、湖南至南洋槟榔屿、新加坡。

刁姓兴宁《河西刁氏谱》载:始祖刁清,原名法瑛,元末明初,自福建宁化县石壁葛藤坪始迁潮州府揭阳县蓝田村。生子四,分迁兴宁、长乐、海阳。续衍潮阳、龙川、香港、新界及广西。

高姓南宋淳熙十年(1183)高旷随朱熹讲学福建武夷精舍,遂卜居邵武。旷之子潭,生子三:嶷、嵬、岐。嶷居闽之龙溪。嵬居邵武,生子三:文昭、文辉、文章。文辉迁居宁化石壁村,生一子,十郎。十郎于元元贞二年(1296)迁居上杭胜运里,生子四:百一郎、百二郎、百三郎、百四郎。百一郎、百二郎之后裔大部迁居广东惠、潮、嘉各地。百三郎、百四郎之后裔多迁居闽赣各地,故闽赣之高氏均奉十郎为始祖。闽系迁粤世系:始祖十郎(文辉之子,由宁化迁上杭)。二世百一郎,讳成,号士立,由上杭迁居漳州,元泰定二年(1325)进士,南京吏部主事,后转授广东分巡,驻潮州兵备参议,卜居揭阳黄寮石坑,生子三:德富、德寿、伟盛。德寿、伟盛迁梅县石扇,均为当地高氏开基祖。五华高氏开基祖伯明,为闽系十郎六世孙(《客家姓氏渊源》第二集)。

邹姓邹氏始祖曼文四十七世孙松伯,唐中叶由江西新奉县迁居福建宁化石壁乡,生子一:应麟。裔孙播衍闽粤。《石城县志》载:元大公,宋代自江西南丰迁建宁,再徙宁化水茜张坊,宋末迁居水茜。清代,有邹氏自宁化迁居石城等地。

方姓宁化曹坊《方氏族谱》载:秦汉时,有崧卿公,居咸阳。晋建兴四年(316),有方尚公,避乱于江陵,至隋大业元年(605),迁离建康。唐天宝四年(745),裔孙君岐,其子肃,于唐广德元年(763),隐于抚州崇仁。宋治平二年(1065),开宣公始入宁化肇基,为入宁始祖。传十五世,至宋咸淳九年(1273),能保公,生子三,长一郎、次二郎、三三郎及其后裔分徙闽、粤、赣各地。

石姓《兴宁县志》载:唐末,石螽扈,原居金陵,而后入闽,落籍泉州同安,为闽南开基祖。南宋时,三十七郎,自宁化石壁出仕广东惠州,落籍惠州。明洪武末,其玄孙石崇山,溯东江西上入兴宁,居于北厢龙归洞陶古村。

朱姓石城《沛郡朱氏族谱》载:支祖柏郎公,原居安徽婺源,宋天圣元年(1023),为官闽汀,卒于任所,子孙定居于此。其季子名贞郎,生子启郎,由汀州迁居宁都。传至明朝,丙郎之孙友诚,于明正德七年,移居宁化余塘;章郎之长子子务之孙成崇于明正德十年,徙居石城小姑;章郎次子陈之孙成凤、成辇,徙居宁化兴善里鱼龙伍家坊。继后,裔孙分衍浙江、四川、广西各地。

阴姓宁化中沙《阴氏族谱》载:始祖道元,字原明,籍居河南,宋大观三年(1109)进士。宣和二年(1120),任汀州教授。其后六年,侨居清流,生子二,其次子名原,字雄宽,宋绍兴三年(1133),由清流迁居宁化城郊冈下,再迁东门角背,后裔迁衍石城县等地。

阮姓宁化济村《阮氏族谱》载:肇公为一世祖。七世孚公,官任安东将军。嗣后至十七世任公,居莆田,生子安所,唐天祐四年(907)为岁贡,任邵郡教谕,择迁绥安左街巷,为入闽始祖。裔孙忠郎公,生四子,长子富,始迁宁西之南坑(今宁化济村乡境);次文贵,迁上杭福来;三文寿,迁双溪;四文德,留居绥安牛寨祖庚宅。

连姓宁都下西关《连氏初修宗谱》载:八世安陵,字为阜,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卜居闽之兴化府莆田县卷桥村;叔和,号隽陵,居建宁府;寅曙迁赣州;寅旷迁建宁府;寅暄,字大煦,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由禾坪迁建宁县黄溪堡连坊;祥公(庄公之四子),字肇祯,于宋建炎二年(1128)因商入宁化,后自建宁三滩迁居宁化新村里连尾坪,转迁案湖,为入宁始祖(后裔春郎迁江西抚州、秋郎迁龙岩续衍宁都)。

余姓宁化水茜《下邳郡余氏族谱》载:汉代,珠杰公籍居徐州,东汉永和元年(136),徙居浙江余杭。生子四,长文广,其第四世孙永华,于三国蜀汉景耀四年(261),迁入闽之延平,初居将乐东街,后徙沙县竹溪坊,传至有荣公,迁居清流明溪镇。二十一世孙三十六郎,于宋乾德二年(964)卜居清流永德里之高城。越七世,有裔孙仁二公,生子三,长子胜宝(万八郎),宋末元初,由高城迁居宁化泉上里上畲,转徙下觉里箭竹坑。后传至罗郎公之辰郎,迁三山含又转徙山含溪。辰郎之子伯和,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卜居水茜上谢,后裔分衍江西各地。


幸姓广东《幸氏古今》载:八十六世登嶷,宋末迁南康,为南康一世。其弟登嵩,迁居宁化。八十九世酆公,于明洪武二年(1369)迁居宁化石壁。酆公之曾孙钦风、崇远、智崇、宗明四兄弟负三代祖骸,迁往广东兴宁开基,为入粤始祖。后裔播衍国内20余省市和马来西亚、美国、泰国、瑞典等国。

郑姓宁化安乐《郑氏族谱》载:南唐征讨闽省,郑彦华树功,累官镇海军节度使,左千牛卫将军,钦赐致仕还乡,居于宁化招贤里郑坊(今水茜庙前)。其子郑文宝,太平兴国进士,生子三,云龙居祖地;云虎随父入朝,解职后卜居永安县桃源洞;云熊游学连城,卜居表籍里。

封氏宁化安远《封氏族谱》载:始祖元舆公,世居河南开封府,至唐朝,由其裔孙景二公,迁至江西丰县石头坊。传至广盛公,明末避乱,自南丰迁居宁化安远。

赵姓《客家风情》载:赵氏于唐末避乱南迁。宋代入闽,留居宁化、长汀、清流等地。元末明初,赵氏分衍广东、浙江、台湾及东南亚各地。

姜姓宁化河龙《姜氏族谱》载:锦九公长子宣琼,字东溪,原居江右饶州府安仁县崇德乡十三都基湖社黄塘,于明隆庆年间,徙居宁化县招贤里张坊村。历数年又迁播家砾,传三世,延洪、延胜二兄弟,于明万历末年,迁永丰里沙坪村开基。

段姓广东大埔(碗瑶)《段氏族谱》载:以甫阳为太始祖。甫阳,原居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子名滴相。元泰定四年(1327),滴相背父(甫阳)骸骨,自吉水迁至福建漳郡龙岩县白土里开基为始祖。滴相生子八,长子斯镛,又生二子。斯镛之长子五十五郎,讳见羽,字云凤,于明永乐三年(1405),由闽入粤,至大埔雷丰村(今碗瑶)三坑水口立基。后传至十六世三房派下安乐公,生子邦盛,迁居宁化。安威公,后亦迁宁化。至十七世,邦果及建新、建中等均居宁化。

卓姓《客家风情》载:卓姓唐末入赣。宋代入闽,留居建州。后迁入汀州宁化。经长汀迁上杭、永定。另有重庆有关资料述:我祖赞公(西河郡),是宋朝卓得庆之长子,居河南开封。宋景炎时,赞公任宁化县教谕,后落籍宁化开基。

俞姓宁化城郊《俞氏族谱》载:宋熙宁年间,企善公,生子三,长子尚公,居乌程(浙江省),擢进士,生子三。长子节推,生子六。其第三子兴德,任湖南布政司,生子文一。文一生子三,第三子祗若,徙居漂水,宋崇宁间,赐进士,历官御史中丞、兵部尚书、枢密直学士。祗若又生五子,长子平一公,任国子监助教。平一长子修已,任江西宜黄知县。修已第三子达公,徙居南城。达公次子湖公,生三子,其第三子名八六公。八六公次子杨孙,生子思宇,始居江西南城县曾潭乡,明洪武间,由江西南城迁居宁化上进坊,为宁化一世祖。传五世,永隆公迁俞坊开基。后裔播衍建阳、顺昌、崇安等县及江西、浙江、广东等省。

骆姓《客家风情》载:骆氏于唐末避乱南迁,散居江南。宋末入闽,留居宁化。清代经长汀入广东,分居梅州、五华、龙川等地。《兴宁县志》载:入粤骆氏始祖,系南宋末年由宁化石壁迁居广东龙川,后于清同治年间,避乱徙兴宁县高车坎。

贾姓宁化《贾氏族谱》载:远祖肇基于山西大同府尧溪。传至宋代,始祖穹郎公,迁居江西建昌新丰。后传五世,八郎,于明洪武九年(1376)迁入宁化开基。后裔播衍闽、粤、赣各地。

莫姓《客家风情》载:宋末,莫氏入汀,留居宁化石壁。后分迁福建长汀、清流、上杭。明清年间,移居广东梅州、兴宁、大埔等地。

聂姓宁化曹坊罗溪《聂氏族谱》载:聂氏始发于山东花平县。后迁至江西白露树下。宋景祐二年(1035),龙德公父子游学至闽宁,卜居宁化滑石聂坊,为宁化聂姓始祖。至九世,迁龙坪。至十三世,树郎,再迁罗溪大塘尾。后裔播衍福建长汀、邵武、明溪等县和广东、台湾等省。

涂姓宁化官家坊《涂氏族谱》载:始祖区一。八世浒生三子,次子文坚,进士,仕绥安教谕,居家建邑。文坚生五子,次名仁忠;忠生三子,长名惠保,惠保生四子,次名元举、三名元盛,自建宁迁宁化官家边。后裔迁福建邵武、江西石城等地。

翁姓《客家风情》载:北宋初,翁氏入闽,留居宁化、长汀。后裔迁广东梅州、潮州及江西石城等地。

彭姓宁化安远《彭氏族谱》载:以宣公为始祖。十六世抚公居兰陵。至梁,乐公仕东魏并州刺史,封陈留王,居安远。四十二世敬甫,于至元三十一年,迁居固始县。再传五世,益仁,明洪武迁居乐安上罗增坊。其后十一世孔高,第三子行修,明嘉靖二十四年(1514),迁入宁化招得里寨下定居,后裔播衍福建、江西各地。

董姓《客家风情》载:董氏入闽,在唐末宋初之间,留居宁化。宋中叶入长汀。明代迁居粤东和闽南等地。

蒋姓《客家风情》载:唐末之乱,蒋勇全家南迁入赣。其子蒋纪入闽,留居宁化石壁。宋代迁长汀,明洪武间,蒋勇裔孙蒋和,任汀州游击,死后葬梅州。蒋和之子蒋法德荫职,官至南昌总兵,解职后返梅州,后衍兴宁、惠州、淡水等地。

童姓宁化曹坊《童氏族谱》载:元初,四六郎,任教谕,由江西宦至清流,迁居四堡童坊。生子四:一郎留居守墓;二郎徙连城;三郎徙江西;四郎迁居宁化曹坊石牛。传至裔孙一郎、二郎,返迁清流四堡。

游姓《客家风情》载:唐末之乱,游氏南迁入闽。后裔分迁将乐、明溪、宁化、清流、长汀、上杭等地。

程姓石城《程氏三修、四修族谱》载:港范公,居陕西,进士及第,宦游闽延,避乱长汀,遂居宁化龙上里程家窑。其孙名济,号万金,登进士。生子九:一、二、三郎均回原籍,四郎迁鄱阳,五郎留居宁化,七郎迁南城,八郎迁宁化会同,九郎迁建宁。六郎,德辉,号凤翔,由宁化迁石城左坑,卜居郑庄,名曰程家庄。

虞姓宁化《虞氏族谱》载:虞氏受封于豫章金斗窠之籍,陈留郡之人。因越邵武乐坪贸易,遂居其地。后有九郎、八郎、七郎三兄弟,各寓其所于绥安。八郎厌居城市,移居邑西大南河林头之塘边。后传八世,友纲,生子二:本祖、本宽,兄弟二人于明万历时迁居宁化龙上下里陈坑,为开基始祖。而后,本宽迁江西兴国,后传至八郎之十二世孙德禾,迁石城等地。

詹姓《客家纵横》载:得姓始祖礼公六十四世詹学传,宋徽宗时,生于江西广昌。登宋进士,官封中书侍郎加太子太保。北宋宣和七年(1125),金灭辽后攻宋,朝廷产生主和、主战两大派,詹学传因属主战派,被贬出朝迁,南下避居福建宁化石壁村。为闽、粤詹氏始祖。南宋初,学传夫妇携二子(黑龙、白龙)自宁化迁居广东大埔长窖。而后长子黑龙派衍广东大埔、饶平、潮安、惠宁、普宁等地,满人南下后,又有裔孙分迁四川、台湾等省。

从三明地区县际毗邻看,宁化与建宁、明溪、清流连接,清流与明溪、永安连接,明溪与永安、三元、沙县、将乐、梅列交界,将乐与泰宁明溪、沙县毗邻,建宁与泰宁交接,沙县与梅列、永安、大田、尤溪互为邻里。在这范围内,住民互相迁移的现象很普遍。

中原客家先民大量迁三明境内,究竟有多少姓氏,由于历朝官府不注重这方面的记载,确实难以准确统计。据宁化169姓统计,绝大部分迁自中原地区,河南58姓,中原29姓,山西15姓,山东17姓,河北13姓,陕西7姓,甘肃3姓,安徽7姓,江苏9姓,浙江5姓,江西3姓,辽宁、广东、四川各1姓,属中原地区的149姓占88%,而其他省的姓虽不属中原,但其原始祖地该有些属中原。这些姓氏的人自中原南迁在三明地域生活一段后,其后裔不断有大量往赣南等地返迁、往闽西、闽南、粤东北乃至海外迁徙拓展。客家姓氏中,在清代以前有206姓以上,曾在宁化及其石壁居住过,他们自唐开始陆续迁往中国20余省市,及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谱牒

三明客家大都来自中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客家各姓氏自然十分重视自己的发展历史,所以修谱续宗历来被后裔子孙认为是族中的大事。《三元林氏族谱》开宗明义就写道:“家之有谱,犹县之有志,国之有史;虽体制不同,而要其所以记往事,以示来兹者,则无异矣。家有谱,可以序昭穆,可以别尊卑,而正名分。”《三元李氏族谱》写明:“族有谱,可以辩昭穆,明亲疏,崇礼义,厚风俗,所关大民矣。”《三元邓氏家谱》在续修前言中也写道:“先哲有言,国莫重于史,家莫重于谱。续修家谱。记载前辈的创业伟绩,勉励后人奋进,引导社会进步,培育我族后辈子孙,知礼明义,崇尚文明;促进爱国家,爱民族之美德。若忽视续修史志,正如祖辈所言:三世不修谱谓之不孝。”《剑沙黄氏家谱》甚至提出:“族以谱存,谱赖人存”的观点。可见民间历来十分重视族谱的修编工作。

三明境域民间修谱虽起源于秦汉,但却盛于晋至唐。我们所见到的三明境域的几部族谱,最早的编纂记录大都是在这一时间。《三元邓氏(金房)家谱》载:晋宁康二年(374)右将军会稽内事史兼理节度机务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为邓氏族谱撰写“南阳邓氏族谱源流序”。可见,那时已有民间修谱。《三元林氏族谱》的“林氏世纪源流”是在唐贞观六年(631)四月由中书令西河公并州温彦博撰写;“林氏宗谱原序”则在同年由礼部员外郎邵州刺史林蕴撰写。至宋代,民间修谱已较普遍。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有始修于宋端拱元年(988)的建宁《芦田黄氏族谱》,始修于宋元丰五年(1083)并由进士谢德夫作序的建宁《绥安谢氏宗谱》和始修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的建宁《刘氏族谱》等。明至清,民间修谱已蔚然成风。三明境域现存的族谱大都始修于此时。始修于明代的有建宁《邓氏族谱》(明嘉靖年间)、《三元李氏族谱》(明万历年间)、建宁《江氏家谱》(明万历年间)等。始修于清代的有梅列列西《吴氏族谱》、梅列徐碧《庄氏族谱》、《剑沙黄氏家谱》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三明境内的绝大部分族谱都进行过重修和续修。新修族谱对旧谱序、祖产山场、祖坟图、列祖像、仕宦录、牌坊祭祠、列祖传记、各房子孙名录等都作了实录和补充。

家谱、家乘和族谱是福建民间各家族最广泛使用的谱牒名称。三者似无严格意义上的区别,一般是指记载同一家族的世系及事迹文物的谱牒。

宁化县水茜乡张坊《管氏族谱》载:管仲第二十一代孙敬公,仕汉宣帝为御史,下传至道鹰,徙居豫章(江西)之带源(今宁都地)。再四传,有琦殷,其侄思藏,于东汉初,与叔琦殷,自带源迁居宁阳(今宁化)招得里泽坝(今水茜乡张坊村),为入闽始祖。这是记载中原汉人最早进入三明境域的谱牒。

三明客家姓氏族谱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同姓氏大都是同祖同源。据将乐《江夏黄氏族谱》载:第一世南陆公,讳定,封黄,食邑黄,遂姓黄。第六十九世歇公,原居楚国黔中(今湖南常德市),为人豪旷多智。即长,归江夏,仕晋不合,乃仕楚,为考烈王相,封春申君。第一百零五世齐公,居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唐大和四年(830)偕弟敦公同王湖渡江入闽,卜居邵武仁泽乡平酒。第一百零八世峭山公,生于唐咸通十二年(871),卒于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娶三房,各生七子,共二十一子。长子和,居和平下城;次子梅,居泰宁梅口;三子旬,居泰宁长兴上高堡;四子盖,居邵武四十一都盖竹;五子楚,居泰宁楚溪上堡;六子归,居宁化归村,又迁将乐大龟洋;七子洋,居沙溪洋岩;八子政,居和平中城堡石湖街试六合诚家;九子化,居汀州宁化县;十子瞿,居泰宁永兴上下瞿;十一子卢,居建宁县吉坊卢田;十二子福,居福州闽清县细村;十三子林,居泰宁梅林;十四子塘,居泰宁南畲石塘,又迁建宁县开山堡石塘;十五子发,居和平勘头;十六子城,初迁江右赣州石城,后迁建昌新城三都石城墟;十七子潭,居将乐县黄潭;十八子延,居延平津口;十九子允,居建宁元成盛堡黄坊;二十子井,居南丰龙井乡双井头;二十一子层,居延平府黄层口。清流《黄氏族谱》称:始祖峭公源出邵武禾坪。十二子福公由邵武迁福州,传至显公,又由闽清迁至永安安砂场。显公之曾孙满公迁至清流洞口水南坊定居,南宋绍定元年(1288),满公之子少卿又迁至今之田源,后其孙景国徙至灵地。除景国之六孙文德迁往江西、十代孙文耀迁长汀、文成迁连城、十一代孙迁南京外,其余子孙都居住灵地,已繁衍到26代,全境黄姓近9000人。将乐《宏农杨氏族谱》载:始祖杨杼,武王次子,成王之弟,周康王六年戊辰岁(前102)复封宠锡杨候。第六十七世杨荣,字子江,唐末授西镛州(将乐)司户,任满卜居龙池杉田里。第六十九世杨丰,移居于邑之南境八十里村。唐中和四年(884),徙曹地,名其乡曰“中和”。杨昭,移居邵武龙坑。子孙蕃盛。后居于建州和浦城。杨氏这一支,唐末授官将乐,遂定居。1989年将乐杨姓人口有9563人。新编《宁化县志》载:宁化县邓氏来源于两支:一是西晋太熙元年(290),由山西省滔分迁入宁化石壁,后播迁于广东省梅县松口一带;另一支则是明洪武十八年(1385),由河南省深水迁入宁化县安远邓家。虽然年代相隔甚远,但都以“自商王武丁封其季父曼公于河北南阳之邓国,逐以国为姓,南阳为郡”。明溪县王姓的传入也有三个途经:一是据清咸丰四年第四次重修的明溪县盖洋镇画桥村《太原王氏房谱》载,太原郡王氏“自秦时翦公生贲匕;贲匕生二子,长元,次威。匕居太原姓最为蕃衍,自是蔓延编播天下”。至宋初,其后裔王汉谋由河南省怀庆迁居江西省南城。北宋时期,王氏一后裔“游于八闽邵武地。世代簪缨履盛持盈之戒,于是遍阅风土。宋景德年间(1004~1007)从邵武迄汀宁,至柳杨里(今明溪县盖洋)萝葡坪,见其山清水秀,遂于此而居焉,为明溪鼻祖”。二是据《宁化客家姓氏源流》、《安远中正太原王氏族谱》载:太原王氏尊王极为一世,周朝时居岐阳;其四世居冀州真定;九世王安甫居太原;三十四世入闽居建瓯,挚居泉州。三是据宁化县《安远杜家王氏族谱》载:西汉时,王乔的后裔居浙江省昌化;宋天圣年间(1023~1932)迁居杭州,数代后徙邵武禾坪,播迁宁化安远。尽管入明时间不同,迁出地也不同,但王氏出源都在太原。三明境域的陈氏入闽时间有四:一是西晋时陈熙入闽为建安守将(今闽北一带),其后裔散居将乐、邵武一带。从邵武迁入建宁县桂阳、里源的陈氏都是陈熙后裔。二是唐总章二年(669),岭南行军总管陈政带兵入闽征剿“獠蛮啸聚”。陈氏四代守漳,历百年之久,其后裔散居福建各地,永安、三明、明溪、清流陈氏多为这一支。三是唐光启元年(885),陈政留守光州的后裔随王绪入闽。四是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唐中宰陈雍从河南迁居江苏吴兴,后入闽居永安贡川。三明境域陈氏虽然入明时间上差异很大,但都是出源于颍川。这种情况在三明的姓氏中比比皆是,如张氏出源清河,李氏出源陇西,邱氏出源天水,杨氏出源宏农……许多地方的同一姓氏不仅同源,而且是同祖同根。三明林姓都尊林禄为入闽始祖,而且大部分林姓出于九牧一支,如三明市区陈大长岭茂村林姓属九牧二房,列西龙岗林姓属九牧八房,三元区南坑、黄沙、蓬坑林姓属九牧六房。将乐《陇西李氏族谱》载:我族发源理利贞,隐于伊侯之墟,食木子,改理为李。十一代孙老君居陇西,生广。广之后生渊。匕之后德,德之曾孙宗达公是我族迁镛(将乐)之始祖也。宗达公于大明洪武初由豫章领兵,征进入闽,镇守将乐,遂卜居焉。清流《长校李氏族谱》称:宋元祐三年(1088),十二世裔孙伍郎由汀之宁阳迁长校西麓。始自六世十七郎即有子孙外迁,至二十四世外迁117丁,已繁衍至四十三世,全县近万人。1995年续修的三元《李氏族谱》载,由明朝云南按察使司副使田琯撰写的《重修家谱原序》说:“宋代,观其衍姓入闽,乃唐渊公第二十太子封江王元祥公是也。此其闽中诸李所自出,即为三元之李所自也欤。”“厥后,黄巢入寇,而尚昊公始徙於古尤溪之皇历……三十三公乔居三元,而三元之李乃其寿公所衍之派,此其皇历之李所自分,即闽中诸李所自分欤。”

以下是已查找到的各县族谱:

宁化:水茜张坊《管氏族谱》、安远硝坊《邓氏族谱》、济村巫家湖《巫氏族谱》、泉上《李氏族谱》、曹坊下曹《赖氏族谱》、横锁龙下《陈氏族谱》、水茜郑坊及安乐三大《郑氏族谱》、淮土黄大《伍氏族谱》、淮土《刘氏族谱》、横锁蓬源《欧阳族谱》、禾口杨边《杨氏族谱》、河龙上伊《伊氏族谱》、中沙石门山《温氏族谱》、安远磜上《唐氏族谱》、方田大坪地《施氏族谱》、横锁龙下《谢氏族谱》、淮土吴陂《吴氏族谱》、横锁高屋及中沙何屋《吴氏族谱》、石碧《张氏重修族谱》、安远杜家《王氏族谱》、淮土大王坊《王氏族谱》、济村南坑《阮氏族谱》、济村《廖氏族谱》、淮土《廖氏族谱》、安远沈坊《万氏族谱》、曹坊牛栏前《方氏族谱》、岗下及中沙隔河《阴氏族谱》、中茜中寮《危氏族谱》、治平高地《池氏族谱》、济村湖头黄柏《熊氏族谱》、济村徐家庄《徐氏族谱》、方田沙罗坝《丁氏族谱》、安远《腾氏族谱》、淮土彭坑《官氏族谱》、沙坪小岭《易氏族谱》、安远《杜氏族谱》、曹坊《曹氏族谱》、水茜梅坑《谌氏族谱》、水茜张坊下山《潘氏族谱》、安乐马家《马氏族谱》、方田南城《曾氏族谱》、湖村罗坊《肖氏族谱》、水茜上谢《余氏族谱》、宁化安远《延陵吴氏谱》、宁化安乐《夏氏族谱》、宁化城郊《叶氏族谱》、宁化水茜《下邳郡余氏族谱》、宁化湖村《新安郡余氏族谱》。

建宁:黄姓因四兄弟来建宁,现存《楚溪黄氏族谱》、《永城保黄氏族谱》、《里心永安黄氏族谱》、《芦田黄氏族谱》。楚溪谱始修于清乾隆八年(1743),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二修,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三修,清道光十九年(1839)四修,清咸丰十年(1860)五修,清光绪六年(1880)六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七修,民国8年(1919)八修,民国27年九修。永城保谱始修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清嘉庆二十四年(1818)二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三修,清光绪二年(1876)四修,民国10年(1921)五修。里心谱始修于是明崇祯十七年(1644),清雍正七年(1729)二修,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三修,清道光四年(1824)四修,清咸丰四年(1854)五修,清光绪十四年(1888)六修,民国37年(1948)七修。芦田谱创修于宋端拱元年(988),南宋乾道四年(1168)二修,明永乐元年(1403)三修,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四修,清康熙五十年(1711)五修,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六修,清嘉庆四年(1799)七修,清道光八年(1828)八修,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九修,清光绪四年(1878)十修,清宣统二年(1910)十一修,民国37年(1948)十二修。1992年,黄氏后裔在江西上饶与其他派合作将《芦田黄氏族谱》进行十三修。1995年,由黄德麟主编、黄德林主稿对里心《永安黄氏族谱》进行八修。2000年,对《永城保黄氏族谱》进行六修。各谱在重修时主要记录旧序、源流考、列祖赞颂、祖产山场、祖茔图、墓志铭、仕宦录、贞烈传、各支房子孙名录等。各谱字数均在30万左右。

建宁县其他姓氏族谱还有:《楚溪黄氏族谱》、《永城堡黄氏族谱》、《里心永安黄氏族谱》、《芦田黄氏族谱》、《陈氏族谱》、《刘氏族谱》、《外客坊刘氏族谱》、《绥安谢氏族谱》、溪口《江左谢氏族谱》、《张氏族谱》、《张氏九修族谱》、均口《李氏族谱》、《吴氏族谱》、《宁氏统修族谱》、《太原王氏大成宗谱》、长吉堡《杨氏族谱》、《林氏族谱》、《廖氏族谱》、《狮峰徐氏族谱》、《葛藤窠何氏宗谱》、《艾氏族谱》、均口《熊氏十修族谱》、《诒谷邓氏十修族谱》、《江氏族谱》、水西《聂氏族谱》、《邹氏族谱》、《绥安丁氏族谱》、桂阳《夏氏族谱》、《白眉朱氏十修宗谱》、《邱氏大成族谱》、《历山饶山宗谱》、《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均口《潮阳揭氏宗谱》。

泰宁县:开善枫林《廖氏族谱》、开善枫林《杨氏族谱》、泰宁《梁氏族谱》、泰宁城内《江氏族谱》、开善《江氏族谱》、水南《邹氏族谱》、石辋《李氏族谱》、瑞溪《李氏族谱》、城西隅叶家窠《叶氏族谱》、新桥茜源《邓氏族谱》、新桥上大源《严氏族谱》、朱口《黄氏族谱》、石辋《萧氏族谱》、上青半岭《萧氏族谱》、泰宁城内《何氏族谱》、瑞溪周家山《周氏族谱》、南乡交洋忠义坊《游氏族谱》、南会长滩《龚氏族谱》、周家山《吴氏族谱》、吕家坊《吕氏族谱》、南乡大湖《罗氏族谱》、上东山《陈氏族谱》、仕坑《丁氏族谱》、擎布《卢氏族谱》、朱口梅林《艾氏族谱》、龙湖镜山坊《童氏族谱》、水南《邱氏族谱》、寨色《冯氏族谱》、梨树坪、东墟《黎氏族谱》、大均《戴氏族谱》、朱口水茜《朱氏族谱》、梅口上居洋《温氏族谱》、理地《曹氏族谱》、下渠詹家《詹氏族谱》、泰宁城中《欧氏族谱》、谢家坪《熊氏族谱》、梅林车上《马氏族谱》等。

将乐:《渤海高氏族谱》、《江夏黄氏族谱》、《新安余氏族谱》、《肖氏族谱》、《廖氏族谱》、《刘氏族谱》、《阳源伍氏族谱》、《平阳饶氏族谱》、《宏农杨氏族谱》、《陇西李氏族谱》。将乐县同姓居住较出名的村有:张公的杨姓,伍宿的肖姓,天坊的温姓,山坊的谢姓,蜈蚣鼻的郑姓,高坊的路姓,花生厂的钟姓,天许的邓姓,大王的吴姓,黄潭的冯姓,新郭厝的郭姓,元坪的肖姓,枣树的刘姓,湖管的余姓,里地的范姓等。

永安:贡川《陈氏宗谱》,《豫章郡槐南罗氏族谱》,大湖、曹远《罗氏族谱》,小陶洪砂《罗氏族谱》,贡川《刘氏族谱》,黄历《刘氏族谱》,吉山《刘氏族谱》,小陶团结《刘氏族谱》,贡川《林氏族谱》,罗坊乡吴坊村《吴氏族谱》,埔岭《黄氏族谱》,贡川《张氏族谱》,小陶《张氏族谱》,皇历《陇西李氏族谱》,贡川洋峰《李氏族谱》,贡川《邓氏族谱》,大湖《赖氏族谱》,大陶洋头《赖氏族谱》,青水三房《郑氏族谱》,小陶《沛国朱氏族谱》,贡川《朱氏家谱》,贡川《聂氏家谱》,魏坊《魏氏族谱》,下渡《魏氏族谱》,曹远樟林《谢氏族谱》,小陶《冯氏族谱》,燕南街道洛溪《冯氏族谱》,青水畲族乡《钟氏族谱》,洪田《廖氏族谱》,大湖瑶田《叶氏家谱》,贡川《苏氏家谱》,贡川《邱氏族谱》,安砂《天水郡邱氏族谱》,安砂《济阳郡江氏族谱》,《江氏族谱·小九房》,小陶桐林《江氏族谱》,上坪、文龙《余氏族谱》,贡川《余氏家谱》,小陶《管氏族谱》,虾坑、霞岭《范氏族谱》,《应老房游氏族谱》,《继老房游氏族谱》,小陶《黎氏族谱》等。

明溪:夏阳《肖氏族谱》,雪峰《刘氏族谱》,沙溪《邓氏族谱》,瀚仙有石珩《珩溪梁氏族谱》,瀚仙《松阳赖氏家谱》,雪峰《松阳赖氏族谱》,雪峰《济阳蔡氏族谱》,县盖洋镇画桥村《太原王氏房谱》(清咸丰四年第四次重修),夏阳紫云《饶氏家谱》,盖洋《石氏族谱》,瀚仙《豫章揭氏族谱》,枫溪《天水郡邱氏族谱》,城关《南阳郡叶氏家谱》,夏坊《沂州谢氏家谱》,瀚仙《陈留谢氏房谱》,枫溪《周氏族谱》,胡坊《绥安丁氏族谱》,盖洋《沛国朱氏族谱》,胡坊《天水郡严氏家谱》,城关《西河林氏族谱》,雪峰《渤海郡欧阳氏族谱》,雪峰《豫章罗氏族谱》,盖洋《熊氏族谱》,胡坊《陈氏族谱》,雪峰《梅溪陈氏族谱》,盖洋《吴氏房谱》,《姜氏族谱》,胡坊《雪峰余氏房谱》,枫溪《张氏族谱》,夏阳御帘《张氏族谱》,夏阳紫云《张氏族谱》,胡坊《廖氏族谱》,枫溪《黄氏族谱》,胡坊《璜溪杜陵冯氏族谱》,城关《济阳江氏家谱》,城关《晏氏家谱》,胡坊《聂氏族谱》,胡坊《胡氏族谱》,夏阳紫云上坂坑《杨氏族谱》,县阳紫云杨坊《宏农杨氏族谱》,盖洋姜坊《宏农杨氏族谱》,瀚仙龙湖《宏农杨氏房谱》,瀚仙大焦《宏农杨氏房谱》,《明溪许氏族谱》,盖洋镇大坑《武城曾氏族谱》,盖洋《吴氏房谱》,夏坊《郑氏族谱》,雪峰《郑氏家谱》,城关盖洋《伍氏族谱》等。

清流:《长校李氏族谱》、《龙地黄氏族谱》、《田源黄氏族谱》、《灵地黄氏族谱》、《东溪陈氏族谱》等。

大田:周田《周氏族谱》,梅林《田氏族谱》,温镇《温氏族谱》,后坑《乐氏族谱》,福塘《陈氏族谱》,秀岭《陈氏族谱》,吴山《陈氏族谱》,元沙《张氏族谱》,三坊《张氏族谱》,魁城《连氏族谱》,梓溪《林氏族谱》,广平《林氏族谱》,武陵《林氏族谱》,玉田《范氏族谱》,翰林奇《李氏族谱》,玉田《杨氏族谱》,上华《杨氏族谱》,赤水《魏氏族谱》,张墘《邱氏族谱》,黄城《肖氏族谱》,广济《俞氏族谱》,上丰《涂氏族谱》,福塘《曾氏族谱》,广汤《柯氏族谱》,广平《郭氏族谱》,屏山《郭氏族谱》,苏桥《詹氏族谱》,桃源《郑氏族谱》,广平《严氏族谱》,华坑《严氏族谱》,武陵《池氏族谱》,孟坂《苏氏族谱》,内洋《苏氏族谱》,大儒《章氏族谱》,卓坑里《吴氏族谱》,苏桥《廖氏族谱》,建成《柳氏族谱》,溪岭《刘氏族谱》,翁厝《翁氏族谱》,五峰《蒋氏族谱》,前坪《蒋氏族谱》,桃源《王氏族谱》,田美《王氏族谱》,三阳《叶氏族谱》,东坂《熊氏族谱》,文江《余氏族谱》,湖上《施氏族谱》,东景《徐氏族谱》,排吉《黄氏族谱》,德州《黄氏族谱》,新宅《黄氏族谱》,洋地《胡氏族谱》,仕坑《唐氏族谱》,周田《茅氏族谱》,华坑《丁氏族谱》,早兴《卢氏族谱》,丰田《朱氏族谱》,丰庄《罗氏族谱》,东坂《巫氏口传》,桃源《颜氏族谱》等。

尤溪:《紫阳朱氏建安谱》,文江、奇韬《吴氏族谱》,管前柳塘《曹氏族谱》等。

沙县:《南阳郡邓氏世系表》,罗氏《远祖世系图》等。

文章摘自《三明客家纪略》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