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名优特产
回窑瓷器
2020-10-1308:36:48来源:

北宋中晚期至南宋初期,由于北方战乱,大量民众南迁,经济中心南移,南方的瓷器业亦随之兴旺。当时,三元中村回窑陶瓷发展兴盛,在回窑、草寮的后山,蛇头的山前、山尾等处都有瓷窑。窑基建在平整后的山坡上,铺上一层厚约4~7厘米的沙土,再铺一层黄土进行瓷器装烧。窑场以生产日用瓷为主,主要烧制碗、盘、碟、杯、罐、盅、盏、灯、执壶、枕、盆、冥器、谷仓、戏俑以及瓷塑动物等各式各样的瓷器,品种有青白瓷、青瓷、酱黑釉瓷等。瓷器装烧方法主要有迭烧、单烧、垫烧、套烧等,一类直腹器用的是单烧,瓷枕用的是支座垫烧。窑场生产的重心在回窑小溪西岸,后逐渐从西岸转移至东岸。

南宋中晚期至元朝初期,是三元中村回窑瓷器生产的黄金时期。那时,中村回窑瓷土矿蕴藏丰富,加之市场对瓷器的需求量大及交通便利,陶瓷的生产规模大,瓷器质优,产品畅销四方。当时,三元中村回窑瓷器用的是垫圈垫烧,火候高(至少在1250°C以上),烧制出的瓷器特点是胎体较薄,断面致密少有空隙,金属声高而实,胎色显白,且有糯饭莹光之感;釉粉白中泛闪微弱的米黄色,也有不少纯白色粉感较强的,釉面光洁而少开长条细纹片。装饰方法以刻、划、印花为主,亦有堆塑、堆贴等,布局紧密;题材多见牡丹、月华锦、变体莲和蔑纹,少见海涛纹、海螺纹,也有不少素面,斗生碗内心有上凸珠状心。如执壶:尖唇微卷沿,喇叭口,长颈,平肩微溜,上立一模印小团菊瓷牌,圆鼓腹上阴刻爪菱六瓣,长流带弯,矮圈足,边平切;釉白中泛青且带粉感,面光洁莹润,不开纹片,胎白且重,釉胎结合致密;壶口径11.2厘米,高23.2厘米,底径9.6厘米

元朝中晚期,三元中村回窑生产的瓷器品种少,主要以各式碗、盘、碟为主,产量增大,制作草率,胎体厚重,致密度差,色灰白,市场需求量逐渐减少,加之当时经济萧条,窑场生产每况愈下,到了明朝便一蹶不振,销声匿迹。至2008年,尚存长134.55的较完整的龙窑一座,在福建省窑址考古中属罕见。

文章摘自《三明名优产品》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