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名优特产
将乐西山纸
2020-10-1308:35:06来源:

唐代,将乐县已有手工生产西山纸,是国内最早的西山纸产地之一。西山纸俗称毛边纸。

宋代,闽北印制出版业发展日见兴盛,建阳麻沙版书籍多选用将乐西山纸印刷。将乐县内西山纸生产发展迅速,遂成为闽西北重要的产纸县。

明代,将乐西山纸造纸工艺日趋成熟。造纸原料为毛竹的嫩竹,即竹笋长到分两个枝杈时砍下备用。辅料为石灰和水。石灰要求碱性高,无杂质。水要选用地表软水,清澈干净。将乐西山纸造纸工艺精细,主要生产工序有准备阶段的修山、备石灰、修湖塘(腌、漂原料用);备料阶段的砍笋、溜笋、断筒、削皮、破竹麻、挑竹麻、落湖塘、腌料、漂洗、浸料;生产阶段的剥料、压干、挑料、踏料、耘槽、抄纸、湿压、湿纸切边、干纸、干纸切边、拣纸、包装;销售阶段的挑运、定级、再包装、入库等近30道工序。其中以砍笋的时期掌握踏料的匀细,使纤维充分帚化、抄纸均匀,干纸的熟练最为关键,稍有差误,对纸质影响很大。将乐县内毛竹资源丰富、水质优良、盛产石灰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所产之纸质地优良,具有纸面光洁细腻、色泽美观、质地柔韧、吸水性好、书写流畅、不滞不溜、防蛀性较好、不易脆变等特点,素有“赛霜斗雪”、“冰清玉洁”之美誉,是优良的书画、簿籍、印刷、裱褙、包装用纸。将乐县龙栖山所产的西山纸与杨家山所产的京纸最负盛名,为将乐西山纸中之精品。

清康熙年间,将乐西山纸被选为印制《佩文韵府》的专用纸。清乾隆年间,龙栖山所产的西山纸曾被朝廷调运印制《四库全书》。当时,将乐西山纸还远销东南亚的20多个国家。

民国前期,为将乐西山纸生产的鼎盛时期,年产西山纸1468吨,主要产品有大广、大边、杠连、加厚、竹皮汗庄、白料毛边、加宽、管堆、琉球、管边、汉大扣、京大扣、仿玉扣、青丝扣等。产品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还大量销往日本、新加坡、泰国、柬埔寨、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与香港地区。依当时习惯叫法,凡销往国内北方的西山纸称为“大广纸”,销往国内南方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西山纸称“玉版纸”。那时,将乐县内城乡均设有众多的“纸行”,其中以“美大仁”、“天美仁”、“福昌义”、“正广和”最为有名。据民国《将乐地政丛书》记载:“全县造纸有三百三十九户……纸业职工人数将达四千八百余人。更因交通不便,运销纸类专赖人夫挑送,此业工人亦不下千余。……每年除本县自用外,输出纸类二万余担,流入资金不下百万余元。……故造纸工业之繁荣与否,影响农村经济实深且巨。”民国二十五年(1936)后,受战乱影响,西山纸销路受阻,县内毛边纸产量急剧下降。至民国三十八年,全县仅销售西山纸408吨。

新中国成立后,将乐县人民政府大力扶持西山纸生产,县内造纸业由复苏走向发展。1974~1976年,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出版局多次选调将乐白莲产的“大广纸”印制《毛泽东诗词》线装本和重要历史书籍。

1991年后,随着机制纸的迅速发展,手工生产西山纸逐渐减少至停产。至20世纪末年,将乐县仅在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保留2个手工造纸作坊(纸槽),偶尔开工生产,表演这一具有辉煌历史的西山纸生产工艺,供游人观赏。2005年,将乐西山纸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将乐县仅存龙栖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的几处造纸作坊,因环境保护限制,年产西山纸约9吨。

文章摘自《三明名优产品》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