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厂初期的三明市五金厂
2020-07-2816:37:12来源:崛起在沙溪河畔

陈祥荪

1956年以前我是上海市一个小厂的业主,公私合营后,奉命停业生产,将厂里的设备、财产并入中心厂——上海傅振兴五金厂。厂里的职工由上海市五金工业公司调配到其他厂,我也被调往魏顺昌五金厂担任会计工作,后来,该厂与中心厂傅振兴五金厂合并,我的工作也由会计改为统计,再后人事变动,当时的公方厂长董忠芳让我担任厂供销工作。

1960年下半年,福建省三明市需要小型工厂配套,上海市决定把傅振兴五金厂迁至三明。当时由三明市劳动局局长马骏与我厂厂长包荣福、书记陈富成商谈迁厂支援福建建设事宜,厂领导决定后并召开全厂职工动员大会,提出职工家属在外地的也可同去,大部分职工服从组织安排来三明,但也有少部分女职工未随厂来三明。

三明市五金厂的厂址定在三明城关的富兴堡。1960年10月,由厂长包荣福带领少数职工和家属先来三明。同年12月,剩余的全部职工及家属随同迁厂的机器设备来三明。我此时主要工作是联系厂里的机器设备及原材料等由铁路运送到三明。完成后我暂时留在上海采购。因迁厂三明需要的物资很多,在当时的三明很难解决,我在上海采购并通过福建省驻上海办事处设法解决一些急需的物资。

1961年春节后,我结束在上海的采购工作前往三明。刚到厂里,我一看惊呆了,只有主厂房金工车间还可以,各种机器安装其中。翻砂车间是一个四面通风的厂房,装配车间是油毛毡与毛竹搭盖的简易厂房,办公室、职工宿舍、食堂都非常简陋,上海去的部份职工和家属暂住在皮鞋厂的宿舍,有一幢砖木结构的二层宿舍尚在建造中,我晚上就睡在办公室,由四张办公桌拼凑在一起的“床”上安身,后来领导为我在食堂边小房间中挤一张床铺,春节后天气还寒,晚上我将毛巾挂在壁上,第二天早上毛巾硬邦邦的就结了冰。生活条件实在艰苦,只能既来之则安之,数日后我要求领导给我安排工作,书记陈富成说暂不安排,叫我去熟悉三明各方面情况,到处去走走看看,这就是我当初来三明时的主要任务。

那时的火车站新建不久,与城关相连接的是一座浮桥,如遇大雨洪水,浮桥就断开,要靠渡船摆渡。城关的百货店开在近浮桥的大榕树旁一栋油毡毛竹搭盖的房子里,橱柜几乎是空空的,连生活用品中的牙膏也无货供应,城关有几家私人小店和一个菜馆,一元钱一碗的所谓大卤面,没什么好料,还要半斤粮票(当时大米每斤是一角)。列东老街有几间私人小店,列东邮电局是当时最好的建筑之一,对面也有一幢四层高楼,政府办公及宿舍是一座三层的砖木结构楼房,除此之外只有农民的菜地和稻田了。

数月后的一天晚上,书记陈富成叫我和原五金厂供销员李玉林到他那儿,书记很简单的宣布李玉林将办公桌移交给我,要求他将对外一切事务向我移交清楚,并让他第二天去车间报到。

从此我接管了三明市五金厂一切供销事务,于是我奔波于福州、上海等地负责采购厂里所需的原材料以及向省里要求拨给生产原料的指标。

后来厂里生产了二种铁皮锁,可百货二级站不收购,这样厂里只得转产,试生产煤油炉,虽生产销售一部份产品,但因缺乏经验和专业生产设备,产品没有成功。此时,厂里一时无目标,困难重重,只得将部分厂职工借调到三明市食品厂工作。后来省里决定全省生产脱谷机的螺栓及垫片由我厂负责生产。这时全厂才有了好转,但生产螺栓主要的机器搓丝机无着落,后由三明钢铁厂机修车间协助,我厂的钳工周凤生和潘建华等全力投入,终于造出一台搓丝机,解决了生产急需。

1969年由三明金属制品厂抽调部份职工,新成立了三明市标准件厂,我厂也一分为二,五金厂利用原有设备转产镀锌铁丝及圆钉,生产螺栓部分并入标准件厂,后来该厂职工达200余人。厂里的生产设备齐全,生产过程先进,是福建省最大的生产标准件企业。

 

(作者系原三明市五金厂干部)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