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军张廷发
2020-07-0917:33:29来源:

1933年9月,一名年仅15岁的少年,肩扛扁担,腰别柴刀,如同往日上山砍柴一样离开父母,加入了红军队伍。这名少年,就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空军原司令员张廷发将军。

1918年4月,张廷发出生在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夏茂镇一个贫苦的银匠家庭,从小就跟着父亲学手艺。参加红军一年后,他随部队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并在长征途中任团通信主任。到达陕北的那一年,他才18岁。当年和他一起参军的夏茂子弟有400多人,绝大多数都在战斗中牺牲了。

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张廷发编在129师386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和多次反“扫荡”战斗。1942年6月的一天,一股日军偷袭129师司令部驻地,机关和群众被日军包围了。在这危急关头,刘伯承、邓小平点将,让张廷发带领警卫连保卫师部。他看到附近有一个小山头,灵机一动,趁着夜色降临,带着警卫连迅速抢占了山头,边打边退,引诱敌人上山兜圈子,掩护师部机关安全转移。他们同日军周旋了三天三夜,未伤一人,未丢一枪。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了内战。1945年10月27日,刘邓首长下令向战略要地邯郸发起总攻。30日那天,张廷发正率领部队追击溃逃的敌军。突然,敌人的一颗子弹从侧面击中他的大腿。他当时只顾往前冲,觉得大腿麻了一下,突然使不上劲了,跟在后面的卫生处长觉察后,立即用担架将他抬进一处民宅救治。子弹打在了大腿的肌肉里,伤口在不断地流血。当时没有麻药,他就忍着巨大疼痛,让卫生员在伤口两侧切开口子取子弹,但一时没有找到弹头,只好先把伤口缝合起来。刘邓首长知道后,立即下令将他转移到野战医院继续治疗,并亲自来看望他,嘱托他安心养伤。遗憾的是,这颗子弹始终没有找到,也就没有取出来。

1947年夏天,张廷发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为了减轻敌人对大别山的压力,上级指示张廷发所在的第10纵队,到桐柏区开辟根据地,创建新的解放区。刘伯承指着地图说:“把张廷发放到这里,这个地区是大别山战争台风的中心。”这个地区是桐柏三分区,张廷发任司令员。当时,上级指示开辟新区的部队“既要打胜仗,又要占地盘。”占地盘就会分散兵力,而打胜仗又要集中优势兵力,二者难以兼得,怎么办呢?况且他手里只有2个团的兵力,而在这个区域里,又有国民党的数万重兵把守。面对这些情况,他毫不畏惧,从所属部队中抽出6个连,分散到各县区,帮助建立民主政权,其余部队集中使用,主动作战,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歼灭了区域内大量国民党军队,建立起了大片的解放区。此举受到刘邓首长的充分肯定。邓小平在1948年8月发给党中央的报告中,给予桐柏三分区“胜利最多、士气民气最好、发展最大”的高度评价。桐柏解放区这段历史,后来被拍成电影《小花》,给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953年2月,中央军委任命张廷发为空军第一副参谋长,重点组建和训练部队,指导志愿军空军抗美援朝工作。志愿军空军共击落敌机133架、击伤31架,打破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的制空权,给全国人民以极大鼓舞。1955年,他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

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发生特大地震。缺水缺电交通中断,伤员转运和物质供给只能依靠空运。唐山机场每天都有几百架飞机起落,不分昼夜,最紧张的时候,每隔26秒就要起落一架飞机。张廷发时任空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他日以继夜,精心指挥“又一个上甘岭”,创造了人民空军史上“飞机留空时间最长,飞行架次最多,飞行员生活最苦,事故率为零”的佳绩。

1985年7月,67岁的他主动请辞,退出空军领导班子,随后被选举为中顾委委员。1990年,他回到了阔别57年的家乡夏茂镇。当年,他离开家乡参加红军,没有向父母告别,却把心事透露给了姑姑。善良的姑姑把随身珍藏的3块银元送给他路上使用。首次回到家乡,他迫不及待要见姑姑,可惜姑姑已不在世。乡亲们帮他找到了从小和他一起长大的姑表妹,让他还了这个心愿。

张廷发将军的一生,是革命者的一生,充分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领导人的伟大胸怀和高尚情操,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