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从组建到撤编始末
2020-06-1115:51:16来源:市委党史方志室


有这么一支部队,它虽是一支主力部队,但全师平均年龄不到18岁,被称为“娃娃师”;它虽屡建奇功,并在决定红军生死的湘江战役中力挽狂澜,但部队减员只剩下四分之一,以至于被迫撤销番号;它虽仅存在18个月,但其指战员一直是我军骨干,甚至有23人成为开国将军。这支在世界军事史上极为罕见的部队就是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

“少共国际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国际联合组织,于1919年11月在柏林秘密成立,由第三国际领导。该组织成立之初有14个国家参加,后来在56个国家建立了支部。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团组织成立后,也加入其中,组成了“少共国际师”支部。

与其他国家的青年组织战时只参与站岗、放哨、后勤、游击等工作不同,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成建制地加入红军作战序列,并且在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部队官兵表现出年轻人特有的朝气和战斗精神,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英勇战斗,为红军战略转移作出了重要贡献。

配图1.jpg

一、临危组建“少共国际师”

(一)“少共国际师”组建的背景 

中国工农红军在粉碎国民党四次“围剿”后,蒋介石重新调集重兵准备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总部收到各方面的情报表明,即将到来的第五次“围剿”,规模和兵力将远远大于前四次。为了抵御敌人大军压境,中共中央决定尽可能地扩大红军队伍。1933年2月8日,中共苏区中央局作出《关于在粉碎敌人四次“围剿”的决战前面党的紧急任务决议》,要求“最大限度的扩大与巩固主力红军,在全中国各苏区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来同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队作战”。“紧急动员起来,保卫革命根据地”,“扩大红军,捍卫胜利果实”,成为当时中国工农红军和根据地人民的战斗口号。

1933年6月6日,中共苏区中央局作出《关于扩大红军的决议》,强调必须执行中央局2月8日紧急决议中提出的“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来同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队作战”和“动员所有模范队、模范少先队,整营整团加入红军”,提出要通过“彻底解决土地问题”、“彻底实行优待红军条例”、“加紧政治动员”、“采用突击方式以扩大红军”、“有计划的领导和动员赤少模范队整个组织加入红军”等措施,完成“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的任务。“少共国际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上中国革命史舞台的。

(二)“少共国际师”组建的经过

1933年5月中旬,在江西宜黄县西南红一方面军总部驻地举行的全军青年工作会议上,时任总政治部青年部长的萧华,请红军总司令部总司令朱德、红军总政治委员周恩来及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出席会议,为大家分析中央苏区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应对办法,以增强大家夺取胜利的信心。会议热烈讨论了中央扩红指示和进一步做好扩红工作的具体措施。会后,根据周恩来政委的建议,红军总政治部当即向中央提出了组建“少共国际师”的建议。

中央苏区中央局对总政治部提出成立“少共国际师”的建议高度重视。5月17日,时任中共少先队中央总队部总队长王盛荣向少先队发出迅速完成组建“少共国际师”的号召。5月20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局(简称“少先中央局”)正式作出《关于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决定》:“为完全彻底的粉碎五次‘围剿’,须要更快的完成扩大一百万铁的红军的任务……少共中央局决定由江西征调四千,福建征调二千,闽赣征调二千,到今年‘八一’节为止,完成‘少共国际师’”。5月23日,少共中央局发出指示信,要求少共江西、福建、闽赣省委抽调优秀共青团员、少先队队员组成3个军区少年先锋团。

1933年6月初,红一方面军部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的编制,将小师小团扩编为大师大团。整编后,红一方面军辖第1、第3、第5军团和由12军改编的独立第1团。其中,第1军团辖第1、第2、第3师,共9个团;第3军团辖第4、第5、第6师,共9个团;第5军团辖第13、第15、第34师,共9个团。”至此,红一方面军序列中首次出现第15师,为即将编入红军的“少共国际师”准备了部队番号。

6月22日,少共中央局、少先队中央总队部在瑞金召开有江西、福建、闽赣、湘赣、粤赣等省和边区少先队长出席的联席会议,进一步对“少共国际师”的组建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宁化县参谋处长率曹坊、安乐、中沙、禾口、武层、南城堡、下巫坊区队长,建宁县训练处长率均口、巧洋、安仁、里心区队长以及清流县队长、泰宁县训练处长参加了这次联席会议。朱德总司令亲临大会讲话,他向到会同志认真分析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和根据地面临第五次“围剿”的严重情况,阐述动员青少年积极参加“少共国际师”的迫切意义,号召团和少先 队的干部、团员和少先队员踊跃参军,用武装上前线的实际行动,保卫土地革命的胜利成果,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黑暗统治。

1933年六七月间,为积极响应少共中央局号召,在“八一”前完成组建“少共国际师”的任务,少共江西、福建、闽赣省委号召广大共青团和少先队干部带头报名参军,区与区、乡与乡广泛开展“扩红竞赛”活动,组织宣传队、文艺队、鼓动队、劝导队进村入户,层层发动,广泛宣传,动员广大青少年踊跃报名参军,加入“少共国际师”。少共泰宁县委闻风而动,不仅提前超额完成任务,而且创造了利用当地在群众中有威信、有影响的人来做宣传鼓动工作的成功经验,受到中央局的赞赏并在苏区内部广泛推广。少共宁化中心县委在短短一个月时间,组织500多名少先队员踊跃报名参加红军,成立少年模范营,由宁化县少先队大队长王盛权带队送往长汀报到,编入“少共国际师”战斗序列。建黎泰苏区组织动员了2600多人,在团委、支部干部带领下,高举红旗,手拿梭标、大刀、鸟枪参加“少共国际师”。建宁的枧头、杨林、双溪、上龚家、安寅等10个乡成为创建“少共国际师”的模范乡。据不完全统计,到1934年夏,建宁苏区在几次猛烈扩大红军的突击运动中,扩大红军约7000人,其中参加“少共国际师”1000人。清流、归化及三元区域儿女也踊跃参加“少共国际师”。中央苏区江西省兴国县长冈模范乡干部“日着草鞋去办公,夜打灯笼访贫农”,挨家挨户做宣传发动工作,用自己的模范行动,组织青少年积极报名参加红军,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从湘赣边到闽浙赣,从赣粤边到中央区域腹地各县,风起云涌地出现了父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参军,以及模范少先队、赤卫军整排、整连、整营、整团武装上前线的动人景象。

6月30日,中革军委决定,自1933年起,每年“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少共江西、福建、闽赣省委以实际行动在第一个“八一”建军节前如期完成了“少共国际师”征兵任务。

(三)“少共国际师”正式成立

1933年8月5日,“少共国际师”在江西博生县(今宁都县)西北郊跑马场举行成立大会。这天拂晓,一面面红旗迎风飘扬,壮丽无比,八九千名红军战士身着红军军服,一排排一连连迈着不太整齐的步伐,气宇轩昂地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参加“少共国际师”授旗典礼。中革军委、少共省委和江西省军区的代表出席了大会。少先队中央总队部总队长王盛荣代表中革军委致词,略述“少共国际师”成立的意义及当前任务,宣布将其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红5军团第15师,并向“少共国际师”授旗。接着,江西省军区政委李富春宣读了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政委的贺电,军委会向大家介绍了“少共国际师”师长陈光、政委冯文彬、政治部主任罗华明。至此,集中了3个省少年先锋团的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正式成立。

配图2 《红色中华》1933年5月29日第82期第二版.JPG

《红色中华》1933年5月29日第82期第二版

“少共国际师”成立之初,陈光、冯文彬刚刚20岁出头,干部战士平均年龄不到18岁,很多只有十四五岁,一些人入伍时还没有枪高。全师党团员占70%,是一支真正由“红小鬼”组成的部队,同时也成为红军中最年轻的部队。组建时所编设的第58、第59、第60团,不久分别改称为第43、第44、第45团。随后,部队立即投入了军政训练。8月15日,朱德、周恩来下达红一方面军部队重新区分行动任务的命令,第15师(即“少共国际师”)担负的任务为总预备队。

“少共国际师”成立不到一个月的一天,红军总政委周恩来命令当时正在前线的青年部长、年仅17岁的萧华迅速返回总部谈话,征询拟调他任“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的想法。起初萧华担心自己太年轻,怕挑不起这么重的担子,会有负于党的重托,周恩来听了他的顾虑后朗声笑道:“正因为你年轻,才叫你去嘛。年轻的干部带年轻的兵,部队更有朝气。只要认真学习,经过斗争的磨炼,就会逐步走向成熟。” 9月4日,红军总司令兼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红一方面军政治委员周恩来、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杨尚昆向军委正式呈报请示:“拟调萧华任十五师政委,冯任政治部主任。”军委研究同意后,红一方面军第5军团政治委员朱瑞、政治部主任刘伯坚于11月6日签署命令,任命萧华为第15师政治委员,“少共国际师”首任政委冯文彬改任政治部主任,“少共国际师”首任政治部主任罗华明出任15师第45团团长,不久改任政治委员。由此,萧华在成为“少共国际师”第二任政委的同时,也创下了红军历史上最年轻师政委的记录。

(四)部队拉到广昌集训

9月3日,即第19个国际青年节,经过一段时间紧张训练的“少共国际师”在成立地举行了隆重的出征誓师大会。大会宣读了周恩来代表中革军委发来的贺电。随后,新任“少共国际师”政委萧华作了具有强烈鼓动性的讲话:“我们就是‘少共国际师’,今日在博生正式宣誓。整装待发要出征,粉碎敌人‘围剿’莫延迟。我们都是青少年,愿把热血染红旗。”随后,全师官兵高唱《少共国际师出征歌》:“我们就是少共国际师,九三日在江西誓师出征去。高举着少共国际光辉的旗帜,坚决的、果敢的、武装上前线。做一个英勇无敌的红色战斗员,最后的一滴血,为着新中国……”威武雄壮地开赴广昌苏区继续开展军事政治训练。

配图3.jpg

广昌位于江西抚河上游盱江河畔,是第五次反“围剿”主战场,中央苏区北大门。“少共国际师”到达广昌后,驻扎在南部的头陂、新安一带进行军事政治训练。当时各级军事干部,有相当一部分是从红军学校和各军团选拔而来,具有较丰富的作战经验,但战士们都是从模范少先队——武装基干民兵组织中输送来的,尽管不同程度地受过军事训练,也有一定的军事素养,但距实战要求差距很大。为接受即将到来严酷战争的考验,彻底打破敌人大规模的军事进攻,陈光、萧华始终把部队的军事训练放在特别突出的位置上。在成军最初的一个多月里,“少共国际师”对军纪、革命理想、军人知识、射击、刺杀、投弹等课目进行了认真训练,很快使这些“红小鬼”形成了战斗力。

“少共国际师”成立之初没有武器,只是用梭镖、长矛、大刀进行训练,着重操练军事基本动作。上军事常识课,学习利用地形、地物挖战壕等土工作业。后来,红3军团打下福建沙县,全歼敌人一个师,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上级决定拨给“少共国际师”一批。“少共国际师”立即派了一个团到前线搬运武器,就这样很快把自己装备了起来。战士们看到缴获的步枪、轻机枪、子弹、手榴弹,训练热情高涨。从清晨到傍晚,从操场到野外,军号声、喊杀声和武器的撞击声不绝于耳,到处可以看到战士们龙腾虎跃的身影。

训练结束时,通过全师比武大会,第45团2营荣获第一,第44团3营名列第二,原来训练成绩比较差的第43团几个连队,也迅速赶了上来。战士们的投弹距离,由开始的二三十米,很快提高到四五十米以上,一个班三四个钟头就可以构筑成一个坚固的地堡,射击瞄准、刺杀动作的准确熟练程度也大大提高了。

萧华亲自拟定了一个政治训练计划,着重进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的教育。首先使每一个战士真正懂得人民军队的宗旨、性质,明确为谁扛枪、为谁打仗,使这支年轻部队能够保持和发扬工农红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的光荣传统,同人民群众永远保持血肉联系。

师政治部从连队到团部普遍建立了“列宁室”“俱乐部”和“体育队”等组织,师部则专门成立了“宣传队”“演剧队”,活跃了部队的文化生活,增强了部队的战斗意志。整个“少共国际师”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二、“少共国际师”疆场浴血征战

“少共国际师”在广昌训练刚告结束,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即布置就绪,开始对中央苏区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少共国际师”开赴战场后,官兵们在拿口、团村、邱家隘、将军殿、大寨脑、石莲山、驿前、石城、湘江等地,进行过几十次战斗,仗仗打得残酷壮烈。

(一)铁拳初试威震苏区

“少共国际师”的首战发生在闽北拿口与国民党军周志群部之间。1933年9月,“少共国际师”奉命配合红3军团和红5军团在东方战线抗击敌人。为实现“开门红”,师长陈光和政委萧华进行了认真研究,决定以一个营分兵迂回,布成口袋,将敌人一个连团团围住。由于每人只发了10颗用旧弹壳翻造的子弹,一阵猛攻过后,子弹便被打光,战士们只能勇敢地冲入敌阵,与敌人拼刺刀。鉴于少年体弱,加之尚无实战经验,战士们一般都是根据战前要求两个人对付一个敌人,即一个牵制,一个刺杀,让敌人顾此失彼。不到两个钟头,干净利索地全歼敌军一个连,扫清了增援东方前线的邵武要道。“少共国际师”乘胜追击,渡过闽江,再次溃敌200多人,还在莲花山歼敌一个排哨,前后共歼敌300多人,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取得闽北拿口战斗胜利。

首战告捷后,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周恩来和总政治部副主任杨尚昆专门致电祝贺,称赞他们这次战斗是“铁拳初试”,勉励大家在胜利中要更加百倍地提高军事技术,以迎接更加艰巨的战斗,争取更大的光荣。

初战得胜,也使“少共国际师”士气高昂,信心大增,始终朝气蓬勃。“打仗也罢,行军也罢,战士们总是快活得很。情况稍一缓和,兴国山歌和《上前线》的歌声就在长长的队伍中荡漾起来,加上山间的回声,实在热闹。”萧华曾回忆道。

(二)惨烈的黎川团村战斗

1933年11月,陈光与吴高群对调工作,陈光任红2师师长,吴高群任“少共国际师”师长。“少共国际师”奉命抵达黎川,配合红1、红3、红5军团主力收复黎川。在黎川,“少共国际师”先后在资福桥一带作战,在百顺点战斗中,配合友军击溃了向黎川挺进的国民党军两个师。随后,“少共国际师”接令移防黎川东南的团村一带,布防阻击敌军。

团村距黎川县城20多华里,是黎川县城与德胜关之间的一个小盆地。为了打好这一仗,“少共国际师”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将驻守山头半山腰以下的树木全部砍光,插上竹钉子,在山顶上堆满擂木、石头,用来补充弹药不足。

战前,国民党北路军前线总指挥陈诚亲自率领敌3个主力师共4万多人,分左、中、右三路向团村推进,欲与红军决战。红军在军团长彭德怀的统一指挥下,亦分兵3路阻击敌军。具体部署为:红5军团第13师阻击敌中路军;红3军团主力阻击右翼敌军;“少共国际师”和红3师一部阻击左翼敌军,形成对敌钳制之势。

12月12日晨,激烈的团村战斗打响。敌军派出大批飞机对红军阵地狂轰滥炸,即刻红军阵地浓烟滚滚,土崩石飞。紧接着,敌人向红军阵地扑来。冲在前面的敌人踏着了竹尖桩陷阱,一个个痛得鬼哭狼嚎,在地上打滚;后面的敌人又蜂拥而上,少共战士们将早已准备好的擂木、石头狠狠砸向敌群,只见敌人抱头鼠窜,狼狈溃逃。一会儿,大批敌军又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少共国际师”阵地发起了更加猛烈的攻击,年轻的少共战士们在冲锋号声中,端起刺刀,跃出战壕,犹如猛虎下山冲向敌群,与敌人展开了生死肉搏战。整个战场硝烟弥漫,杀声震天,各级指挥员更是身先士卒,奋勇冲刺。经过多次的反复冲杀,红军终于打退了敌军3个主力师的猛烈进攻,缴获了不少战利品。傍晚战斗快结束时,师长吴高群与政委萧华再次深入战地前沿,在山头一棵大树下视察敌情。这时天空突然出现4架敌机,低空向少共战士们猛烈扫射,顷刻间,“少共国际师”100多名战士英勇倒下。师长吴高群也不幸被炸弹炸成重伤,被立即送往建宁红军医院进行抢救,终因伤势严重,于24日20时英勇牺牲,年仅23岁。

吴高群同志殉职后,原红7军团参谋长曹里怀被任命为“少共国际师”第三任师长。曹里怀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后,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到“少共国际师”之前,曾在红军大学学习。1934年1月26日,曹里怀与萧华亲率“少共国际师”参加了邱家隘战斗,打退了国民党军王牌师第11师的多次进攻。

少共国际师指挥部旧址逢源堂内标语.jpg

少共国际师指挥部旧址逢源堂内标语

(三)参加邱家隘阻击战

1934年1月中旬,敌军为切断闽赣苏区南北两地的联系,在黎川的东山、熊村、黄土关一带构筑了封锁线,并向建宁推进。1月26日,国民党北路军开始向建宁邱家隘、寨头隘、竹箕隘、黄家隘的红军阵地发起攻击,诸战统称为邱家隘战斗。守备邱家隘防线的是红5军团“少共国际师”和第13师。

邱家隘位于建宁县城东北50华里,其左右两侧的竹箕隘、黄家隘海拔分别为780多米、709米。这三个隘是黎川进入建宁县的主要通道口,这一带山脉绵亘,地势险要,木竹遍布,是军事上易守难攻之隘口。

红军在黎川的德胜关、团村、熊村、宏村等地战斗失利后,国民党军66师进攻樟村。“少共国际师”奉命从西城桥赴樟村阻击,被国民党军第94师截击,“少共国际师”退守寨头隘、邱家隘一线。这时红5军团“少共国际师”和第13师的37、38、39团奉命守备邱家隘、竹箕隘、黄家隘。此时正逢严冬,满山积雪,树枝垂挂冰凌。红军战士坚守在冰天雪地的工事之中,个个斗志昂扬,摩拳擦掌,时刻注视着山下樟村方向国民党军的动向。

1月24日,国民党军占领黎川樟村后,即令第11、第67师进攻邱家隘;第79师从樟村以东地区进攻寨头隘;第94师向西城桥、溪口墟(溪源)游击为后援。25日敌军先头部队67师一部逼近邱家隘前沿一处高地,作试探性进攻,与红军警戒部队接火。由于红军占据有利地形,居高临下,连续打退敌人数次冲锋,迫使敌军缩回大本营。26日,国民党军第79师兵分两路,第一路由樟村经苹岗、平阳、杨家祠、孔家向寨头隘进攻,另一路从里岭下策应。

1月26日上午6时,寨头隘战斗打响。“少共国际师”一部居高临下,用猛烈的火力阻击国民党军的进攻,打退国民党军10余次冲锋,使国民党军无法进取。之后国民党军派出一股侦察队,绕到红军阵地后面,发起袭击,形成前后夹攻。经激战3个小时后,红军撤到毛坊、黄坊一线,寨头隘被国民党军79师占领。

26日正午,国民党军第11师、第67师各一部,逼近邱家隘“少共国际师”警备连和红军39团三营阵地,红军战士沉着抵抗,待敌兵冲至堡垒面前时,用排枪和手榴弹雨点般投射敌人,阵地上炮火纷飞,子弹呼啸,击退了敌军数次冲锋。与此同时,国民党第11师66团向红军阵地竹箕隘攻击,连续踏着深雪冲锋十余次,均被红军击溃。两路敌军受挫,指挥官气得举着手枪强迫士兵发起多次冲锋,但均被红军压在山下,横尸遍地。26日下午2时,国民党军第11师增援邱家隘,布置于第76师左翼,与76师同时三面向红军阵地猛攻。“少共国际师”在数倍敌人面前,不动摇,不恐慌,坚守阵地,勇猛应战。

1月27日,叶剑英司令员在建宁前线转少共中央局给守备建宁的“少共国际师”第45团的嘉奖电,少共中央局表彰该团在守备中的顽强性和英勇精神。当天,邵式平发信给叶剑英和建宁守备部队指战员,号召他们以最大的决心和勇气,不顾一切牺牲,坚决执行警备司令部的命令,为保卫苏区而战。

1月29日,国民党军派出飞机,轰炸红军阵地。山上树木着火,泥石纷飞。国民党军以营为作战单位,兵分八路向红军阵地围击,邱家隘、竹箕隘阵地四面受敌,指战员奉命撤出战斗,退守三岬嶂防线。

敌人占领邱家隘后,又向黄家隘进攻,并派397团从黄家隘背后包抄红军阵地。红军仅一个营的兵力,被敌军重重包围,营长曹耀珠带领战士突出重围,绕道转移,黄家隘被敌占领。寨头隘、邱家隘、竹箕隘、黄家隘被敌军占领后,红1、红5、红9军团曾组织数次争夺,但终未奏效。

邱家隘阻击战,蒋军从数量和装备上不惜代价,飞机、大炮一齐上。从战术上采取堡垒战,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从四面八方向红军阵地进攻。红军在数量与装备上处于劣势,仅依靠红军战士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以少数兵力,牵制了3个纵队的敌人,在阻击战中大量杀伤敌人,为红军主力部署驻马寨战斗争取了时间。这一阻击战是在“左”倾错误指导下,打的一场消耗战,“少共国际师”从兵员、弹药上也受到一定损失。为了保持红军有生力量,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少共国际师”主动撤离邱家隘阵地,转移到将军殿防线。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