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宣传传播 > 史实纵横
中共闽浙赣边区党委城工部在三明发展党组织
2020-06-1115:37:56来源:郑升旗

1947年1月,闽浙赣边区党委决定将闽江工委扩大为区党委城市工作部(以下简称城工部),其主要任务是向省内外以至台湾发展组织。早在1946年7月,中共闽江工委就提出,城工部的任务是“既依靠农村发展城市,又依靠城市发展农村”和“巩固福州,发展外县,向空白点发展”,“开辟外县的十五号”任务。1947年2月22日至25日,区党委城工部在闽侯桐口乡龙山村召开工作会议,宣布区党委城工部成立。城工部的成立,标志着闽浙赣边区城市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946年8月,中共闽江工委派徐仁忠到沙县开展活动。1947年3月,城工部又先后派傅孙焕、何有礼、张子谦等人到沙县开展活动。傅孙焕到沙县后,接替徐仁忠工作,发展了一批党员,设立了秘密交通站,在沙县师范、沙师附小及虬南建立了党小组。同时,傅孙焕还前往沙县的镇头、南坑一带活动,成立了党小组,并建立了沙县城关党支部(后改为虬南党支部),书记翁崇周,下辖南坑、镇头党小组。何有礼在沙县附小任教,发展了三名党员,并成立党支部,由陈铁生任书记。张子谦到沙县青溪乡发展党员,建立了涌溪党小祖,后成立了管前党支部。1948年2月建立中共下南区委,张子谦任书记,胡盛鸿任副书记。1948年8月活动在沙县、三元、南平一带的城工部人员,在沙县成立了中共南(平)、三(元)、沙(县)特别支委,书记黄维泉、副书记张子谦。

沙县南霞革命老区纪念碑.JPG

沙县南霞革命老区纪念碑


1947年3月,闽浙赣边区党委城工部部长庄征派廖怀玉、廖逢卜回尤溪开展革命工作。她们回到尤溪中仙乡竹峰后,创办夜校,宣传革命道理,秘密进行组织活动。在竹峰、华阳、剑溪、善林、西华、华口等地发展党员、联络员、接头户、建立联络站。4月,在竹峰小学召开会议,宣布成立尤(溪)、德(化)、永(泰)工委。隶属于闽浙赣边区党委城工部,廖怀玉为书记,并进行了分工,廖逢卜负责开展德化工作,廖光国负责开展永泰工作,陈孝廉负责开展尤溪工作。工委机关设在竹峰小学。工委成立后在尤溪建立了多处活动据点和联络站,发展党员,创办夜校,开展各种斗争,发动工人争取合法利益,揭露国民党的破坏活动等。后因闽东林立被捕,廖怀玉离开尤溪返回福州,尤、德、永工委停止活动。廖怀玉回福州后,11月,在闽清成立闽(清)、尤(溪)、永(泰)中心县委。廖任中心县委委员负责尤溪工作,次年2月,廖怀玉返回尤溪活动,在汤川岭头组建尤溪县委。廖怀玉任县委书记兼武装委员,同时组建武装力量,领导农民抗捐斗争,维护社会治安,打击土匪势力。2月14日,廖怀玉与陈光国赴闽清参加中心县委会议,16日因叛徒出卖,闽清发生“麟洞事件”,廖怀玉等人被捕,闽尤永中心县委被破坏,尤溪县委和中仙一带的革命活动停止。

尤溪县中共尤德永工委成立旧址-长兴堡.JPG

尤溪县中共尤德永工委成立旧址-长兴堡

1947年8月,何非(何友于)、吴启江被派到将乐开展活动。吴在将乐县立中学以体育教员的身份作掩护,组织读书会,介绍革命书籍,通过串联在青年教师和学生中间宣传革命道理。翻译《关于革命理论的几个问题》等材料分发给学生,配合全国革命斗争形势,组织学生上街游行示威。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培养发展党员,建立党小组。1948年1月,吴启江的活动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注意,吴即离开将乐。

1947年8月,闽浙赣区党委派城工部党员林文华、陈宗珪、魏钧到泰宁县开展活动。陈宗珪、魏钧二人先到泰宁,以教师身份站稳脚跟。随后林文华也到泰宁,并带来一些党内文件及进步书刊,三人便在中小学教员、学生中传阅,进行秘密宣传活动,9月,三人在魏钧住宅召开秘密会议,正式成立中共泰宁城市特别支部,由陈宗珪任支部书记,魏钧任副书记,林文华任组织委员。支部成立后采用单线联系,先后发展了一批党员,在邵武中学发展五名党员,建立了邵武联络站。陈宗珪还利用他担任泰宁县国民党主办的油印小报《正义报》编辑,以综合时事报道为名,刊登了《山东方面战鼓紧敲》、《陇海激战·徐州告急》、《石庄巷战·榆林苦守》等战地新闻、有意识的宣传解放战场的胜利消息,并不时登载一些抨击时弊文章,巧妙的将该报变成了共产党的宣传阵地。同年10月,中共闽赣省委决定将各地的城工部组织划归当地党组织统一领导。11月,中共闽赣边地委派交通员到泰宁,与泰宁城市特别支部取得联系。自此,特支隶属闽赣边地委领导。是年冬,泰宁竞选“国大”代表,两派势力闹得不可开交。泰宁特支利用《正义报》发表文章、发传单,加剧两派的摩擦,揭露国民党伪民主。1948年2月,何友于到泰宁,发现国民党当局已对陈宗珪产生了怀疑,立即召集特支核心成员紧急会议,作出了三项决定:一、陈宗珪于次日晨离开泰宁;二、改选特支委员,由魏钧接任书记,江德荣为副书记,林文华为组织委员,邱录简为宣传委员,陈德言为经济委员;三、泰宁特支的工作重点转向农村,准备在农村扩大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抗丁抗粮斗争,并伺机与龙栖山一带的闽赣边游击纵队取得联系。特支成员分别深入到大田、弋口、龙善、朱口、东石等乡建立基点。2月闽赣边游击纵队司令员沈宗文被捕以后,国民党当局加紧对地下党的侦辑活动。5月,国民党自卫队到常口搜走一箱特支文件、来往信件和进步书刊。特支的20多名成员被捕,泰宁特支因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而停止活动。

1948年春,中共福州城工部先后分三批向宁化派遣了简印泉、雷臻新(宁化人,福建师范专科学生,中共党员)、邵敦、李晓东、黄族醒等五人到宁化开辟地下党组织工作,并以宁化为中心县,准备建立闽赣边区中共宁化中心县委,(后因省委对城工部作出错误处理而影响,中心县委未成立)其主要任务是:开辟宁化、清流、明溪、石城、瑞金、于都等6县地下党工作,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各级地下党组织,组建革命武装队伍,分化瓦解敌人,实行统一战线,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全面战略反攻,实现解放全中国的目标。

1月,简印泉、雷臻新两人先行从福州到宁化,雷臻新利用亲友、同学的关系,多方接触群众,广交朋友,积极开展工作,宣传党的宗旨,传播马列主义,散发传单,组织进步青年学习革命书刊,引导进步青年和学生走革命道路。但因骨干人员较少,力量薄弱,简、雷经商讨后,由简印泉向闽浙赣省委城工部写信,要求增派人员,加强宁化工作力量。2月,省委城工部应简、雷的要求,先后增派邵敦、李晓东、黄族醒等3人到宁化。雷臻新经多方联系,把李晓东安排在县政府担任县长舒政的秘书,黄族醒安排在省立宁化中学任教,雷臻新安排在宁化简易师范任教。他们以教员的公开职业为掩护,秘密从事地下工作。简印泉则以养病为掩护,栖身于雷亲戚家尹贻谋家中,领导宁化城工部的工作。

宁化城工部建立后,隶属于南(平)、顺(昌)、建(阳)工委领导。1948年4月,由于省委对城工部做出了错误处理,使宁化城工部与上级组织的秘密联系中断,同时与南顺建工委也未接上关系,因此,宁化城工部与上级领导失去了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宁化城工部一方面坚持独立工作,另一方面派人前往南平、福州等地寻找上级组织。他们在学校进步师生和社会知识青年中,传播马列主义,点燃革命火种,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基层党组织。从1948年4月起,就在简师、省立中学等学校的进步师生中先后发展了廖鉴衡等18人入党,为城工部注入了一批新鲜血液,为建立各地党组织,深入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向外发展党的工作,逐步建立邻县的地下党组织,从1948年开始,宁化城工部先后派在宁化省立中学读书的明溪籍学生叶禹春、彭生香、汤贤铭;清流籍的学生罗汗忠、黄汉宝;连城籍的学生陈云生;永安籍学生聂诗治等人,分别回到所在县开辟地下党组织,统归宁化城工作领导。

1949年初,宁化城工部根据实际工作的进展,决定把工作重心适时地有计划地转入农村,在乡村发展党员,建立农村党组织。1月,利用学生放寒假的机会,分别深入城郊、西乡的禾口、淮土、石壁;南乡的治平、曹坊、东乡的湖村、泉上;北乡的安远等地开展活动。四、五月间,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逐步培养了一支农村骨干力量,先后发展王友贤等24名入党。此时,宁化城工部的党员有了较大的发展,拥有一支强大的党员队伍。

为了开展统战工作,宁化城工部还在国民党政府职员中发展了张志农(县参议员)、罗启光(石壁乡公所户籍员)入党,并成功的建立了翠北(安远)地下党组织,由王琼林、伍开谟具体负责,联系外围群众组织“姐妹会”26人。

中共宁化城工部从1948年1月建立起至1949年11月宁化和平解放止,共发展党员48人,其中外县籍9人,联系外围群众26人,建立清流、明溪、永安、连城等县的地下党支部4个。

1948年夏,宁化城工部党组织派彭生香回明溪开辟工作。彭通过关系在明溪中学当教员,以合法身份作掩护,发展了11名党员。1949年春,成立明溪城工部党支部,彭为负责人,支委有叶禹春、罗毓华、吴熙等人,分别负责组织、宣传和统战工作。明溪城工部党支部深入汗仙、沙溪等乡村,建立地下联络站。1949年5月,党支部根据宁化城工部的指示:“抓住有利时机,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分化瓦解县国民党军政人员,劝其起义”。8月,彭生香、黄树华、曾德骝劝规了国民党明溪县西北大队长起义。9月,宁化城工部派陈君璞来明溪指导工作,在城工部的规劝下,10月下旬,钟日兴带领国民党明溪县军政人员起义,使明溪县得以和平解放。

从1947年至1949年,中共闽赣边区党委领导的城工部先后在三明的闽西北地区8个县建立了城工部党组织。他们积极开展各项革命活动,先后建立起交通站和联络站17个,负责递送情报,输送人员和物资,并建立了下南区游击队、南坑游击队、闽宁游击大队等武装队伍;发动群众抗粮、抗税、打击反动分子,组织学员罢课;打入敌营垒内做策反等工作,为后来宁化、清流、明溪等县和平解放奠定了基础。

1948年3月,中共闽赣省委错误地断定城工部组织是敌人打入共产党内的“红旗特务组织”,并作出在全省范围内处决城工部党员骨干的决定。由此,发生了“城工部事件”。在省委召开会议,作出紧急处置城工部党员骨干的布置后,按照省委执行处决闽西北地区城工部成员的命令,闽赣边地委在沙县通知各地城工部骨干到沙县富口乡山上开会,到会的傅孙焕、吴启江等11人遭到错杀。对未到会的许多城工部骨干和成员,闽赣地委在4月间由于主要领导人调回省委机关工作。地委改成工委后,新的领导采取了防备和观察的对策,从而保存了一批革命力量。

1948年8月,城工部骨干张子谦、黄维泉、胡盛鸿、马书贵、马长光等从沙县下南区到隆兴洋找林志群汇报工作。为了不误杀自己的同志,林志群不“唯上”而“唯实”的独立思考,采取了实际考验的办法,给他们布置任务,派他们去处决青溪乡国民党特务陈子清等,他们迅速圆满完成了任务。实践证明,他们并非被敌控制,而是党的好同志。因此,闽西北地委的领导,坚持实事求是,经过反复考虑,动员他们重新办理入党手续,并将他们组织的下南区游击队编入闽西北游击纵队第5支队,随后这支队伍中有5人担任闽西北游击纵队的支队领导职务。同时,闽西北地委对泰宁、将乐、顺昌、三元、沙县的城工部成员也加以考察、保护,使城工部一批骨干和成员保留了下来,为闽西北的解放事业作出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5年6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在中共福建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对城工部组织予以公开平反,认定城工部组织是中共组织,恢复城工部党员的党籍;对被错误处理的城工部人员给予平反,恢复名誉;对被错杀的人员追认其烈士,其家属为烈属,得到人民政府的抚恤和照顾。

 

(作者系三明市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秘书长)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