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理论视野
毛泽东《给周以栗谭震林等指示信》中 “二崇”“宁安”两处地名释读辨析
2020-06-1110:59:39来源:陈忠奋

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辑,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的六卷本《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中,以《给周以栗谭震林等的信》为题,收录了1931年6月28日毛泽东在建宁给周以栗转闽赣边界工作委员会及谭震林转十二军军委的指示信(《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第234-236页),文末编者加注说明该信“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抄件刊印”。《文集》对该信第二段开头“依大局看来,过去所拟三军团去二崇〔5〕、四军去宁安〔6〕的计划,不但客观上帮助蒋介石打击两广〔7〕, 为蒋介石所大愿,并且要很快引起两广的对共行动,乃由我们一身遮断两广反蒋视线,使之集注于我们自己,必然要促进蒋粤妥协对共的过程”一句中的 “二崇”、“宁安”两处地名,以文末加注的方式进行释读,即文末的注释⑤“二崇,原件如此,疑为江西上犹、崇义”和注释⑥“宁安,原件如此,疑为江西定南、安远”。笔者认为,这两处的释读不够准确或有误,“二崇”应为“上崇”,即江西上犹、崇义,而不是“疑为”;“宁安”应为“寻安”,即江西寻邬、安远。分析考证如下:

一、收入《文集》中的“二崇”“宁安”及注释地名地图查阅情况

按照《文集》中 “二崇”“宁安” 地名连用以及注释的释义,“二崇”、“宁安”应是两两各自相连接四个县的简称,“二崇”或可解释为一个带“二”起头的县名和一个带“崇”起头的县名,也可是两个带“崇”起头的县名;“宁安”则可释为以“宁”和“安”起头的两个县名。查阅赣州市和江西省地图,没有一个带“二”字起头的县名,带“崇”字起头的县有两个,一个是赣州市西面的崇义县,一个是抚州市的崇仁县,从直线看,二者之间隔着上犹县、赣州市、兴国县、乐安县等县市,因此,“二崇”释为一个带“二”起头的县名和一个带“崇”起头的县名或释为两个带“崇”起头的县名都不可能;而“宁安”二县,地图上查不至以“宁”字起头和以“安”字起头的两个相邻县,仅能查到不相邻的“宁都”县和“安远”县,宁都在北,安远在南,两县之间横隔着于都县和瑞金市,因此不可能是宁都县和安远县,如释为定南、安远二县,从地图上看似有可能,定南、安远二县相毗邻,其实与定南、安远相毗邻的还有寻邬县,这三个县构成一个三角形,安远在三角形的顶端,定南与寻邬为三角形底边的两个端点。但笔者认为,释文中将“二崇”释为“疑为江西上犹、崇义”不够准确,当释为“应为江西上犹、崇义”,上犹、崇义相毗连,上犹在东,崇义在西;将“宁安”释为“疑为江西定南、安远”则有误,应释为“应为江西寻邬、安远”。之所以这样释读,就要联系该信的历史背景、信中“过去所拟计划”和版本问题来考证。

二、毛泽东给周以栗谭震林等指示信的历史背景以及信中提及的“过去所拟计划”

1931年5月31日,红军第二次反“围剿”攻克福建建宁县城,取得五战五捷、横扫七百里的辉煌胜利,当晚,毛泽东、朱德率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总司令部进驻建宁溪口天主教堂,并在建宁城西门外红三军团司令部驻地主持召开总前委第五次会议,决定成立红一方面军无线电总队。6月初,红一方面军无线电总队在建宁成立,设1个总队部和5个分队,另组建一个专门监听分析敌方电讯情报的监听台。

6月2日晚9时,毛泽东在溪口驻地主持召开总前委第六次会议,根据会议记录,在讨论部队下步行动问题时, “第二期各军工作区域:红三军团——大余、遂川、上犹、崇义、泰和(河西)、万安;红四军——会昌、寻邬、安远、信丰;红三军——于都、泰和(河东)、南康、赣县……”,并在总结中说决定分三期开展工作,“三个期间的工作,仍照前议第一期向北、第二期向南、第三期向西 。……整个三期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准备第三期作战,以赣南为中心。”,并决定按照第二次反“围剿”开始之初毛泽东关于向东横扫,可在建宁、泰宁、黎川地区筹款的设想,命令红三军团于6月3日从建宁分兵向东攻打泰宁和黎川二县。(《建宁革命史》第28页,中共建宁县委党史研究室1994年10月编印)。

6月3日,按照总前委的部署,红三军团从建宁分兵向东攻打泰宁和黎川,第六师由师长郭炳生、师政委彭雪枫率领攻打泰宁,军团主力由彭德怀率领攻打黎川。4日,第六师攻克泰宁县城;6日,军团主力攻克黎川县城。此后,红一方面军主力分散在闽赣边界的广昌、南丰、建宁、泰宁、黎川等县扩大根据地。

6月20-22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在南丰县康都镇召开总前委第一次扩大会议和总前委第九次会议,史称“康都会议”。会议分析了当前局势,认为蒋介石对北方派系妥协,对广东派系必取守势,准备第三次进攻红军已是事实(《建宁革命史》第31页,中共建宁县委党史研究室1994年10月编印);会议讨论总结了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扩大根据地和红军自身的工作经验,重点讨论了第三次反“围剿”的准备工作、特别是第三次反“围剿”战场选择问题,认为第三次反“围剿”仍应选择群众基础较好的赣南地区作为战场,决定主力红军迅速分散在闽西北的工作区域和筹款区域开展建立地方革命政权和筹款工作,并在赣南和闽赣边界分别成立以陈毅、周以栗为书记的中共南路工作委员会和中共闽赣边界工作委员会,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中国共产党南丰地方史》第一卷第46页,中共南丰县委党史研究室2011年12月编印)。随后,主力红军迅速进入闽西北地带开展工作。

康都会议后,毛泽东返回建宁驻地。6月下旬至7月初,毛泽东根据无线电总队监听台截获的敌方无线电信息分析判断,蒋介石已调集部队开始发动第三次“围剿”,即时于6月28日、30日和7月1日,在建宁连续向周以栗、谭震林及闽赣边界工作委员会、十二军、三十五军发出三封重要指示信,调整康都会议所定计划,指示他们加速做好第三次反“围剿”准备工作。其中6月28日给周以栗转闽赣边界工作委员会及谭震林转十二军军委的指示信,即是《文集》收录的《给周以栗谭震林等的信》。

信中提及的“过去所拟计划”问题,在前述所引的6月2日晚的总前委第六次会议上已有交待,即红三军团去“大余、遂川、上犹、崇义、泰和(河西)、万安”;红四军去“会昌、寻邬、安远、信丰”。其实在总前委第六次会议的记录上所用的也是“仍照前议”,说明在此前就有该计划,只是囿于史料和笔者眼界,目前尚未见到此计划的最初出处,但红三军团和红四军要去的工作区域是明确的。计划中没有带“二”字的县名,也没有定南县。

三、版本考虑与推测

《文集》收录的依据为“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抄件”,并非原件。经查建宁县党史研究室保存的该信复印件,当为《文集》所说的抄件,书写为竖写,字体为行楷,字迹工整,字与字不相连,内容确为“过去所拟三军团去二崇、四军去宁安”。但我们不妨设想:按照当时书写习惯,原件如果是毛泽东亲手所书,应为竖写,字体或草书、或行书、或行草,那么字与字、笔划与笔划之间相连,则“上”与“二”字相近;“寻”的繁体字形为“尋”,“宁”读作“níng”时的繁体字形为“寕”或“寜”,作“安静”“平安”和姓氏解,读作“nìng”时的繁体字形为“甯”,可作“情愿”、“难道”、姓氏和语气助词解,“尋”与“寕”、“寜”在行草等连笔书写时也可相近。可惜,原件或已不存,或说尚未发现,只能做此推断。结合上述所引历史背景和“过去所拟计划”所列地名,可以推测:抄件在誊写时,将“上”字和“寻”字误认、误写为“二”和“宁”。

综上所述,信中所谓“二崇”“宁安”两处地名,实为“上崇”“寻安”在抄件誊写时的误认误写,意指“上犹崇义”“寻邬、安远”。信中“二崇”“宁安”二词,可在正文部分径直改为“上崇”“寻安”,并在注释中加注抄件原文和参照6月2日总前委第六次会议相关内容考证说明;也可在正文部分仍保留“二崇”“宁安”,在注释部分说明考证依据和结果。

(作者系中共建宁县委党史方志室主任)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